查看原文
其他

苗怀明:从循规蹈矩到花式翻新——红楼梦研究课程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古代小说网 古代小说网 2022-08-09



自2002年在南京大学开设红楼梦研究课程,转眼十八年过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刚接手这门课程的时候,还是一名青年教师,如今则是人到中年,这是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回头想想,有很多感慨,也有很多话想说,这里稍作回顾,也算是总结吧。

唐小蔚同学为作者所绘漫画


1


这门课主要是开给三年级本科生的,开在每学年第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起初听课的都是文学院的学生,后来则面向全校各院系学生,文学院学生和外院系学生的比例基本上是六四开。课程的性质按照学校教务处的界定,属于专业必修课,现在则改称高年级学术研讨课。

起初开设这门课程的时候,以为讲个三五年就可以了,后面再开中国小说史、其他名著研究等课程,谁知道一开就是十八年,中间除了2010年到韩国庆州大学执教外,从来没有间断过,成为我在南京大学教学生涯中的一门主要课程。

就我个人的研究而言,虽然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发表过几篇红学文章,但并没有打算在这部书上花更多工夫。没想到由于教学的关系,在这部书上花费了比其他作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红学研究成为本人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一不留神竟然成为红学家,其中的得与失一言难尽。

十八年间,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上课的地点也从浦口搬到仙林,其间稍微值得一说的是讲授内容与方式的几次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对这门课程的探索和尝试。

《风起红楼》

最初的考虑是,文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已上过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基础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从红学史入手介绍相关知识,对学术史上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辨析,入门可能要快一些,于是就把课开成了二十世纪红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红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课程考核采取论文的形式,要求根据自己读书所写撰写一篇红学方面的小论文。

因系初开红楼梦课程,备课量很大。于是便将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教什么课就研究什么,讲授的内容就是自己研究的成果。为配合教学,我用了几年的时间集中探讨红学史,发现了一些新材料,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

这样几年下来,写了不少讲稿,并不断修改。我的两本小书《风起红楼》、《红楼梦研究史论集》就是以这一时期的讲稿为基础修改而成的。

 《风起红楼》按照编辑的要求以人为纲,串连起整个红学史,讲述一些红学史上有趣的的人物和事情,属于学术普及读物。《红楼梦研究史论集》则按照学术论文的方式来写。两者虽然谈的一些话题相同,但呈现方式则有很大的区别。

《红楼梦研究史论集》,苗怀明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但是几轮课上下来,实际效果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对三年级的本科生来说,讲红学史并不是很合适,因为不少同学对作品并不熟悉,对学术史也相当陌生,一个学期的时间除了记住几个学术八卦之外,收获并不是很大,一些学生反映一个学期的课程上下来,接触的全是作品之外的内容,未能紧贴作品进行学习。这样的课程开给研究生可能更合适。

再者,课程全部由自己讲授,没有课堂讨论,没有同学们的参与,大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高。课程论文则因没有具体的条件限定,过于宽泛,不时出现抄袭的现象。最为严重的一次,全班五六十个学生竟然有十篇课程论文是从网上下载的,我发现之后,全部给了零分。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固然要负责任,但我布置作业考虑不够周密给一些同学有空子可钻,这也是一个因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我刚从事大学教学有关,没有经验,对学生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对课程的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可以说,第一种教学模式有得有失,利弊都很明显。


2


根据课程义改写的学术普及读物《风起红楼》一书2006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之后,我决定重起炉灶,改变红楼梦研究课程的讲法。

许丽川同学为作者所绘漫画头像

新的讲法改用专题讲授的方式,根据作品所写及相关资料,提炼出作者、创作、版本、思想、人物、叙事、续书、评点、传播、研究等十个专题,涵盖红学的各个方面,注重知识的系统完整性。

为了督促同学们阅读作品,每人分配一回作品作为作业的范围,具体内容包括:

 进行该回文本程本、脂本之间的详细校勘,并写出校记;在校勘的基础上撰写校勘小结,比较该回版本之间的差异,总结脂本、程本的异同优劣;针对该回内容,撰写一篇小论文。

 这样不仅让同学们逐字细读作品,而且让他们对版本校勘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当然这样的作业因为范围很小,相关论文不多,也很难去抄袭。

改变讲授方式之后,整个课程从课堂讲授到课程作业全部都是围绕着作品自身而展开,点面结合,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效果还算不错。这实际上也是各个高校红楼梦课程的通常讲法,算是循规蹈矩吧。

《寻梦金陵话红楼》,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认真阅读、校勘作品之后,同学们对《红楼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作业,特别是其中的小论文有些写得相当精彩。作为作业上交,得到一个分数之后就湮没无闻了。我觉得很是可惜,应该将这些佳作刊布出来,和大家分享,于是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汪维晖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将2006级学生的作业结集,以《寻梦金陵话红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名公开出版。该书出版后,各方面的反响都还不错。

为配合教学,我个人的研究也围绕着《红楼梦》的这些专题进行,一方面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和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熟读作品,对一些问题进行深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几年下来,又积累了几十万字的讲稿,我的两本小书《曹雪芹》、《话说红楼梦》就是以讲法改变之后的讲稿为基础修改而成。

《曹雪芹》

其中《曹雪芹》是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丛书的一种,属于通俗读物,篇幅限定在六万字。我根据讲义中有关曹雪芹的内容,用较为生动的文学笔调重新撰写。该书出版之后反响较好,目前已有中英对照本、中日对照本出版。

 《话说红楼梦》也有篇幅的限制,要求在十二万字左右,系根据讲义缩写而成,可以说是讲义的提纲。该书已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其间还受出版社之邀,编选《红楼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该书虽然叫红楼二十讲,但并不是讲义,而是选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等二十篇较为经典、影响较大的红学文章。我选编该书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作为课程的参考读物。

《红楼二十讲》


3


就这样又讲了几年,其后随着科技及资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到来。其间我做了两件事:

 一是2009年10月,我联合一些学界同行,创办中国古代小说网,尝试将开办学术网站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是后来微信流行,2016年9月,我又创办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并将公众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办学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我对新媒体的运营和特点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由此萌芽了课程改革的念头。

通过上述这些实践,我深深认识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及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表现在:

 他们通过电脑、手机可以方便快捷地从各类网站和数据库中获取知识,这些知识比老师课程讲授及教材中的知识要丰富得多,因此知识的传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学习兴趣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讲授的内容和方式再不能沿袭过去的路子,势必要随之做出调整,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吕逸同学为作者所绘漫画头像

再者,从选课学生的情况来看,南京大学是一所研究性大学,本科生毕业之后读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数比例较高。因此,教学活动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对他们进行系统严格的学术锻炼,让他们提前进入学术状态,完成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完美衔接。

有了上述想法,自2018年秋开始,我决定在原先授课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尝试,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探索大数据时代的新式本科教学模式。

这些尝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授课方式由原来的单纯讲授为主改为讲授、讨论并重,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将学术训练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具体做法是:

1、围绕课程讲授的各个主题,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这些书目都是质量较好、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让学生直接阅读作品和论著,从简单的知识接受变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研读。

作者在讲课

2、课堂讨论布置一些开放型、有争议、大家感兴趣的题目,比如林黛玉的家产问题,贾宝玉的性取向问题,袭人是否告密者,红楼梦人物的年龄问题,红楼梦是否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红楼梦的女孩子是大脚还是小脚,贾府的经济收支问题,红楼梦里到底写了多少人物等等。

 提前一周布置,让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然后按照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一组同学重点发言,另一组同学评议并提问,其他同学自由发言。老师以主持人的方式进行总结和引导。

3、建立奖励机制。每次课程讨论之后都由学生当场投票,选出最佳讲手和最佳评议人,各奖励我出版的专著一本并当场签名做为鼓励。

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反响良好,红楼梦研究课程学生多次打分为满分,并入选南京大学精品课程。

二是构建较为系统、完善的作业体系,强化学术训练,锻炼学生的学术能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实践,作业就是进行实践的最好方式,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话说红楼梦》

我的课程作业分四种类型:课堂作业、课程报告、课程大作业及期末考核。

课堂作业就是平时作业,或在正式讲课前随机提问,包括检查同学们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背作品回目等,或布置题目,让同学们在课下完成。

这里说说背回目的事情,这是我近两年课堂教学的新举措。研究《红楼梦》,首先要细读作品,熟悉里面的人物、情节、诗词乃至细节,这是研讨的基础。要考察同学们对这些内容的熟悉程度,背回目无疑是个好办法,因为回目文字不仅是本回故事内容的概括,而且还包含着作者对一些人物、故事的评价,再说《红楼梦》的回目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值得记诵。

 可以说背诵回目一举多得,对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记忆力强的年龄段,将八十回的回目背下来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

对平时布置的课下完成的小作业我也用了一番心思,将其打造成花式作业,即布置一些有较大讨论空间、好玩有趣又有学术性的小作业,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如论证自己是《红楼梦》的作者、请《红楼梦》人物吃饭、帮贾宝玉、林黛玉发朋友圈,给金陵十二钗找对象、帮金陵十二钗找工作、给《红楼梦》写结局等等。这些题目既相当新奇有趣,又可锻炼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扬子晚报》相关报道

课程报告是布置一些有争议且有趣的话题,让同学们通过阅读作品及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做成PPT,向全班同学报告。然后根据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意见,写成报告。前文已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课程大作业则延续以往的做法,即每人分配一回作品,进行该回文本程本、脂本之间的详细校勘,并写出校记;在校勘的基础上撰写校勘小结,比较该回版本之间的异同;针对该回内容为主,撰写一篇小论文。

期末考核则采取开卷的形式,出几道开放性的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听课及思考情况,比如听过我一学期的课之后,哪些观点对自己有启发,请稍作阐述;再比如听过我一学期的课之后,哪些观点不同意,请说明理由,等等。

红楼梦研究课程的分数由这四部分作业组成,四类作业各有分值,加在一起,就是最终成绩。

总的来看,这样下来,热闹归热闹,有趣归有趣,但整个课程的要求并没有因此而放松,作业量反而增加了,对同学们的要求反而更严更高了。我为课程设计的口号是:一本正经搞笑,认认真真读书。   

《现代快报》的相关报道

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条件,与相关媒体合作,将其引入教学,将课堂面向社会。

近几年,每学期上课之初,我都会建立班级微信群,在群内转发文章,讨论问题,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些作业比如花式作业、课程报告等也在群内提交。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大的活动舞台,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我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将课堂与社会连接起来。同学们完成花式作业和课程报告后,我就指定一位同学精选大家的作业,进行整合并配图,做成推文,发表在我创办的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上。

古代小说微信公众号是我联合海内外学人创办的新型公益性网络学术杂志,刊发内容以小说、戏曲、说唱为主,兼及文史哲等领域。经过几年的努力,订户达到7万多人,在学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媒体如《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通力配合,对课程进行了全程报道。花式作业及课程报告在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它们第一时间转发或进行报道。随后各类媒体相继转发,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借助各类媒体的宣传,这次课程的改革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红楼梦花式作业一时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模仿者。这颇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海南特区报》的转发

四是推荐发表研究成果,助推学生成才。

对于同学们的各类课程作业,除了在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媒体发表外,我还采用两种传统的发表方式推出他们的成果。这些以前做过,这个时期更加有意识地去做。主要形式如下:

一是将同学们的作业结集正式出版。

前文已提到,2010年我将2006级学生的课程作业结集,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秋,按照新的红楼梦研究课程教学方式又上过一轮后,我对课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决定再出版一本书进行必要的总结,为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一点资料,与同行分享交流,这就是2020年5月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学的红学课》一书。

《南京大学的红学课》,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该书所收为2018年秋红楼梦课程的相关资料,主要是同学们的各类作业。全书分五个部分:一是外界最为关注的花式作业,二是各个小组的课程报告,三是每位同学期末大作业中的小论文,四是一些同学在课程之外写的红学文章和课程总结,五是部分媒体的相关报道。

将这五个部分的内容放在一起,可以大体看出这门课程新尝试的原貌,也许可以为同行提供一点借鉴和启发。

二是帮助同学们在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其中主要有如下一些:

1、《红楼梦》菊花诗著作权争论的回顾与反思/舒迟/红楼2/2009

2、试论曹雪芹对世俗宗教的态度/金晓云/红楼2/2010

3、无我原非你——文本内的“钗黛合一”/邵栋/红楼4/2011

4、《红楼梦》中贾宝玉诗才问题初探/李亚梅/红楼3/2013

5、也谈袭人告密一事/刘杰/辽东学院学报5/2013

6、如是语,方为秦钟:《红楼梦》第十六回各版本对秦钟之死不同处理的探讨/朱路遥/铜仁学院学报6/2013

7、略论顽石与神瑛侍者并非一体/杨安群/红楼2/2016

8、有关贾宝玉性取向问题初探/刘玥彤等/红楼1/2019

9、怡红院“人事变动”小考/王伊麟/红楼2/2019

刘玥彤等同学的红学论文

能帮本科生发表如此多的成果,相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培养了他们的治学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术热情,不少同学读硕士、博士,走上学术之路。实践证明,这种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方法是可行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红楼梦研究课程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而且在社会上也引起很大的反响。《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日报》、《新京报》、梨视频等众多报刊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特别是《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更是对花式作业进行全程报道。全国主流媒体如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政协网等上百家媒体纷纷报道或转载,海外报纸马来西亚《中国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对这门课程进行详细报道,还有不少学校在教学、考试时借鉴模仿,一时成为2018年、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实践证明,只要肯用心,只要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真诚对待学生,红楼梦研究课程是可以上好的,其他课程也是如此。我所做的这些,并没有太大难度,大部分老师也都可以做到。

作者与听课同学合影

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尝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这两年的改进虽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肯定不是最好的,今后我还会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方式。


为感谢广大读者对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的厚爱,本号根据文后留言挑选三位读者,每人将获得苗怀明教授签名赠送的新书《南京大学的红学课》一本,由主编本人免费寄出。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6日24点整。


【相关阅读】

苗怀明:《南京大学的红学课》前言
书推介|苗怀明主编:《南京大学的红学课》
杨铭硕:《红楼梦》的现代式阅读尝试——读《南京大学的红学课》一书有感
顾锦艺:南京大学的百变红学课——苗怀明《南京大学的红学课》读后
刘玥彤:坐看《红楼》云起时——南京大学红楼梦研究课程总结
红楼一场梦,说起选课都是痛;痛也顶得住,一顿操作猛如虎!

本文刊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十六辑(学苑出版社2021年4月版),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