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十一学校、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重庆谢家湾小学……看看这些教育转型的中国案例

BEED 必达 必达建设更好的学校 2020-09-0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当时,全球媒体都在热议,什么时候中国经济的总量会超过美国?


这时,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称,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什么时候”。

第一,什么时候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像今天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美国、欧洲留学?
第二,什么时候全球的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像今天他们最喜欢的是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
第三,什么时候全球的消费者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这“三问”确实打中了中国的要害。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欧美教育能够吸引全球人士到他们国家学习,说明了全球精英对他们教育内在价值的认同。同时,这“三问”也说明,在讨论中国的经济时,一些理智的人士已经开始考虑中国以教育为核心的软实力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的确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对此,不少教育专家也都发表过对我国教育的感叹。记得在某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关于中国教育的文章,文章中提到:

我的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犀利的言辞之下,透露出陈教授对国内教育深深的担忧。不久前,刚刚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也曾多次公开发表对于教育的感慨:“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改革,如果我们今天教育的所有方法与过去的100年没有任何区别的话,很有可能我们未来的孩子真找不到工作了,未来我们人类跟机器比谁聪明,谁书背得好,谁算的快,根本就没有机会赢。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创造力、创新力、让孩子有担当力、责任感、全球观,家国情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新考虑。”


的确,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甚至阻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我们的教育需要变革,而一所一所创新学校,教育转型案例的出现,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改革创新也正在一步步前行。


国内教育转型探索



2017年秋季学期,北京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阶段。此次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对“具体个人”的尊重。高考改革使传统学校面临着从教育理念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实施方法到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变革。原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指出:“‘未来教育’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教育’进行颠覆。有识之士应主动拥抱时代,迈向未来。”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转型期,一些学校站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前沿,探索着未来发展趋势。


▌北京十一学校:新高考改革引领学校转型


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过程中,北京十一学校逐渐认识到学生作为人的地位存在。当把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学校教育的目的就不应该只追求分数,而应该关注分数以外的、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关的综合素养。为此,北京十一学校提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里的“学生”,不是全体学生,而是每一位学生;不是观念层面的学生,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学校认为, 面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和需求,发现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便成为现代学校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这种价值选择为学校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为主旨, 北京十一学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在融合国家课程必修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可供学生选择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既有理科的分层次课程,也有文科的分类型课程 ;既有综合的艺术和综合实践课程,也有专项的技术和艺术课程 ;既有理性思辨的课程,也有实践体验的课程 ;既有补弱的课程,也有提升的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置了一对一的特需课程,如小学段的援助课程、书院课程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有的立足于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有的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的立足于未来专业或职业倾向的引导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与选择性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走班上课”。即每位学生按照自己的课表安排,到相应的教室上课;而教师, 则各自在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走班上课”打破了以行政班为单位的上课方式,转变为以不同的课程形成的教学班。为了让资源更贴近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北京十一学校把传统的教室建设成了集上课、阅览、实验、讨论、教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学科教室,学生每天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之间流动。学科教室以任课教师的名字命名,它既是学科教师授课和学生上课、讨论、阅读、上自习的地方, 也是教师备课、办公和答疑的地方。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主动适应未来的前瞻课程


反思教育最主要的是对课程的反思, 而主动适应未来的前瞻课程则成为其中应有之义。2018年3月,“人工智能进课堂”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开课, 30名初一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学校校长孙小红说 :“学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幸福生活,在高质量实施国家必修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学科融合,确立了校本必选、STREAM学科融合、综合人文、体艺社团、自主选修、德育课程六大课程模块。这些课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脑洞大开”的思维训练课程该课程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的幸福感。包括数学思维训练、信息奥林匹克竞赛课程等。如创客工作坊通过开源的软硬件器材设计、加工、制作工具,让成员结成共同体,合作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科技与人文双翼”的融合课程作为江苏省首批STEM课程项目学校, 在学校成熟 的STEM课程基础上, 以本真的生命情感体验为原点,将初一年级的48门和初二年级的41门校本选修课借鉴STREAM教育理念进行融合,构建艺术熏染和人文滋养的课程,以创意设计、国际调查、人文中国、计算机思维与人工智能四大主题情境引入问题、实验等项目学习的方式,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师生一起穿越不同的学习领域。


“我行我乐”的自主实践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各类体艺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滋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民乐坊、合唱团、压花艺术、扎染艺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更有动手过程中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所带来的积极情感。跆拳道、篮球、乒乓球、花样羽毛球,足球、健美操等,在提高学生身体上的灵敏性、协 调性、柔韧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活泼、 开朗、进取、拼搏的特质。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树人学校在2017级初一年级实施了均衡分班,并在一段时间后,根据同班学生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和英语学科上日渐显著的学习差异,本着以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 ;聚焦分层,创新教学模式的原则实施跑课选学课程。课程实施主要将24个班级学生分为4组,每组6个班,重新构成新的24个数学、24个英语课堂,设立不同教学目标和不同学习方式开发解惑课提优课掌握课三类不同课堂。解惑课,课堂更多的是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鼓励创新,重在高峰体验 ;提优课,课堂更多的是采取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培养能力,重在提优;掌握课,课堂更多的是采取讲解、传授教学模式, 培养习惯,重在掌握。


▌重庆谢家湾小学:验证“正相关”教学理论


2018年4月15日,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希娅在第十二届中国名校长高峰会议上分享了学校发展的新形态:“经历10年课改探索,学校构建了‘每天只上半天课’的课程体系,也初步验证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能与学业成绩优秀形成‘正相关’的教学理论。” 


陶艺、拉丁舞、合唱、机器人、十字绣、辩论……每天下午,谢家湾小学的各大功能室里热热闹闹,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孩子们,因为同样的兴趣, 在一个教室里上起了社团活动课。据了解,2014年,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为核心推动教育综合变革,建构了“小梅花课程”,在保障国家课程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深度融合,把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整合为7门,分别是品行修养、语文漫道、数学乐园、英语交流、艺术生活、体育世界、科学探秘。孩子们上午进行学科课程,下午全部是专题活动和社团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击剑、棒球、合唱、舞蹈等近200个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同时,谢家湾小学根据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孩子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让孩子既有当下快乐的童年,又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学校建有功能完善的党员活动室、少先队活动室、教育博物馆;各班级有文化展板、学生作品展示墙、班级黑板报等,这些都成为了开展爱国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深圳市宝安区宝民小学:打造“未来学校”雏形


探讨“未来教育”是反思教育未来出路的突破口。《深圳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提出,探索“未来课室”“未来学校”的形态构建和“未来教学”“未来教育”的模式创新,深圳要在5年内打造10所“未来学校” 的雏形。2017年12月8日,宝安区教育信息化规模应用推进工作会上,宣布全国首个区校共建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宝安区未来教育体验中心在宝民小学揭牌启用。该中心将实现教育信息化人才实践研修、师生互动体验、教育信息化学术交流、教育信息化要素聚集、信息化应用实践推广五大功能。同一天,宝安教育牵手微软,共同打造全球样板的“未来学校”。宝安区有包括宝民小学、 宝安中学(集团)等 12所学校成为首批微软创新学校。


在宝民小学的iPad智慧课堂实验班的课堂上,不见课本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人手一部iPad。学生可以搜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知识拓展,讨论的情况也可以随时得到老师的反馈。课堂之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随处可见。每位学生会佩戴一张功能强大的智能卡,学生进入或离开学校的行程、具体时间等都会被记录 ;在移动图书馆,大数据记录了各年级学生月借书情况,通过对学生借阅书籍类型分析,老师可以了解学生们的兴趣及特长,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回家完成作业的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平台及时掌握,并给出针对性的意见。该平台还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作业成绩、作业完成时长,以及学生每月成绩进退情况、每次考试各类型题得分情况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针对性的“诊断”学生学习情况。


在课程开发方面,宝民小学以德育和学科基础类课程为基石,着力打造魔术科学、F1、VR、动力水火箭、3D 打印等校本课程,全面推进知识拓展类、体育特长类、艺术特长类、科技创新类等各项拓展类课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结    语



或许现今的中国教育谈不上成功,但也不能一概论为失败,中国教育仍处在跟跑阶段,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2018年的下半年开始,各种教育文件开始密集出台。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印发,指明了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的途径;2019年7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印发,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由过去相对侧重办学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外部改革,逐步向教育教学自身的内部改革转移。


新时代下,教育改革的力度正在不断的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的未来会变得更加美好。当然,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就好比一个梦想,只要我们为之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迎来全新的教育时代。


编辑 | Jack
部分内容来源 | 陈健,《教育转型的中国案例》
图片来源 |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精选


    「你的每一个 在看 对我们都是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