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次元审美和娱乐精神走向主流,以及B站赴美上市,「宅文化」看似正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却也存在着诸如「B站已死」、「阿宅已死」的呼喊。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冲破次元壁」到底意味着「死宅」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还是「宅文化」内核的瓦解和消亡?
「性」或许为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角度。
撰写 | Maggie
编辑 | 笑哲、易轰
01.
宅男之困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今天的ACG亚文化和其群体来说,狄更斯这句被滥用的名言似乎格外切题。随着二次元审美和娱乐精神走向主流,以及B站赴美上市,「宅文化」看似正越来越被大众接受。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却也存在着诸如「B站已死」、「阿宅已死」的呼喊。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冲破次元壁」到底意味着「死宅」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还是「宅文化」内核的瓦解和消亡?从80年代「御宅族(otaku)」这个词出现在日本,宅男形象就与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年,宅男的典型印象是长期居家、沉迷游戏或动漫、缺乏社交,尤其不擅长与「现实世界」的异性交往。其身体时常在漫画影视和新闻媒体中被刻画为皮肤苍白、体型不是瘦弱就是肥胖——简单讲,就是缺乏性吸引力。
▲ 动漫和网络媒体中出现的Otaku形象
早年间的「宅男们」一面「找不到女朋友」,一面则被当作色情动漫和充气娃娃的主要消费群体,被指责性欲过盛 (hypersexual)。这一刻板印象当中,宅男们「非常规」的性行为往往被赋予羞耻、变态、不自律等负面含义。1989年,日本一名叫宫崎勤的男子被控绑架、强奸、杀害多名幼女,而警方在他的居所内发现了大量漫画和动漫录像。当时,媒体使用的「宅男杀手」这一报道标题引发了日本社会对宅男群体的道德恐慌,将宅男与性犯罪者、恋童癖的罪名绑定在一处,更强化了宅男群体的负面形象。一般认为,与「死宅」相对的是「现充」—— 无需ACG和网络就能过得很充实的人。交际广泛和恋爱幸福,是大众想象中现充区别于死宅的关键。
常见的现充行为包括聚会、开房、去影院、高调庆祝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洋节日和恋爱纪念日等。这些带有性意味及浓厚商业气息的活动往往以正面、积极的形象展现于公众。现充们拥有的是「真正的」性爱,是具有性吸引力的男女的互相吸引,是可能通向亲密关系、婚姻与繁衍后代的,因而是「健康的」,甚至是对社会有益的;而宅男的性行为(手淫、使用充气娃娃等)和性幻想则是私密和压抑的,最多只能在同好者圈内交流。
▲ 漫画《欢迎加入NHK》的「废柴」男主佐藤達廣。佐藤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妄想之中,特別是性幻想与阴谋。他与学弟合作制作色情游戏以此谋生,曾在上学路上幻想被路人嘲笑而从此「家里蹲」
有人干脆把宅男踢出成人的性范畴:日本学者东浩纪(Hiroki Azuma)在一场关于宅男性行为的辩论中称,对着图片手淫不是真正的性行为,而更类似于孩童吮指,因为它唤起的是冲动(compulsion),而不是对性对象的欲望(desire)。且不说浩纪的分类是否站得住脚,这种把宅男除名的论调,其实是在暗示宅男的手淫行为与「真正的性爱」相比是不成熟的、是性发展初期才会有的表现。宅男只有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异性交往甚至建立亲密关系,才能克服这种「延误」,顺利进入下一个生命阶段,成为真正的「男人」,融入现实社会。这绝不是一家之言,主流市场有不少以宅男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和逻辑。2005年美国喜剧电影《四十岁处男》就讲述了一个爱好游戏和手办的宅男在吃瓜群众的帮助下努力撩妹「破处」的故事。由于独居和处男之身,他被各种「正常男女」误会为同性恋、性变态、连环杀手。在影片结尾宅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女,如同初尝禁果的青少年一样感叹性爱之美妙,并对女主说出了史上最俗台词:「原来我处男这么多年,是为了等到你」。02.
冲破次元壁 or「阿宅已死」
长期以来,二次元宅男不乏被污名化和妖魔化。而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一代「数码原住民」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主力,如今的二次元已不再是一小群遁世者的地下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宅男宅女,「宅」也不再仅带有「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死肥宅」等类似属性。「宅」更像是在表达一种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身份认同,因而与腐女、同人、古风、电竞等圈层有着诸多共通点或重叠。
可以说,宅男宅女们所栖居的二次元文化、包括二次元常用的审美语言,已经走进主流的视野。以B站的弹幕机制为例。在B站宅舞区,宅男似乎已经从「独居一室看着二次元美少女自嗨」,逐渐成为了公共区域(如弹幕、评论区)可见度最高的评论社群。宅男的凝视对象也因此不再只是二次元萌娘,而是镜头前表演的三次元女性。从「腿玩年」到「双手打字以示清白」、「吃雪糕」,再到因为最近的JK事件而兴起的「保安呢」等等弹幕,带有性暗示的语言通过集体刷屏而得到了某种道德意义上的豁免——我们不会在漫展现场看到有人对着展台上的舞见大声呼喊「狙击手就位」,但「实时弹幕技术」却给予了宅男们匿名的便利。
▲ 女性宅舞up主视频「吃雪糕」的评论
一个个原本孤立而隐蔽的「恶梗」于是汇聚成为了满屏幕的景观,数量之多甚至让这些弹幕获得了暂时的「正当性」——既然大家都这么说,我说出来也不会被指责吧?如此一来,宅男们用其独特的评论语言将他们从视频中摄取到的意义和快感转化为种种声明——「这是我们想看到的世界和想看到的女性。」由于B站的盈利机制,观看和「打分」的宅男与女性up主们还存在消费关系,这使得宅男审美从一种非主流的观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是被世界观看并嘲笑的位置,转变成了具有主导权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看宅舞的人不一定是宅男。说得稍微复杂点:在「宅文化」已经步入主流的今天,或许已经没有「宅男」和「非宅男」的身份边界,而只有「做宅男」的消费行为。宅舞的受众有许多普通直男,但他们在参与观看宅舞之时,因为身处ACG领域之内,并会主动使用二次元的滤镜去评说现实,所以很难区分到底谁是「真宅」。更进一步说,所谓「真宅」或许已是一种想象。这一说法在《阿宅,你已经死了!》一书中曾有过如下论述——社会评论家、自称「御宅之王」的岡田斗司夫在反思新世代御宅族精神内核的丧失时写道:「因为无忧无虑,所以『新世代的年轻人』对于好不容易才出现的高度御宅文化也漠不关心。他们不像第一世代有着『人要为兴趣而活,不惜舍弃人生』的觉悟,也没有第二世代那种『热烈地讨论身分认同』的认真感。他们从生下来就是『御宅文化的消费者=只会把钱花掉』的一群人,这或许就是第三世代御宅的问题所在。」
岡田斗司夫认为,当代二次元文化产品的销量已经不取决于多么新颖的构思和高质量的制作,而是「封面上有多少露出大腿的可爱女生」,这是阿宅们「只要我开心就好」的结果,是「即使被歧视,也很自豪」的使命感和认同感的消亡,因为「所谓文化,不是只靠「方便」和「爽快」就能建立起来的」。
▲ 《电波男》的封条上写着:「反正我是宅男,就算活在二次元的世界又有什么关系呢?」
03.
二次元宅男的酷儿反叛
不论是观看的内容还是观众的身份,二次元和三次元的界限都在渐渐消融。从这个意义上说,宅男群体正在走向消亡。那么,以岡田斗司夫为代表的「昔日阿宅」所惋惜的、正在被消费主义淹没的「精神内核」又究竟是什么?其中如果有任何「积极意义」,那么它在当今宅男身上是否还存在?学者穆恩(Michael Moon)曾说过,当美国文化冲击亚洲的势头越来越强劲——这不仅体现在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流行,还有比如对健壮体魄、运动能力和外向型人格的崇拜,以及美国式约会文化等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渗入——在日本,二次元宅文化反而为不适应这种文化风向的群体提供了精神园地。
▲ 2013年左右, 「FFF团」 在国内年轻人中广为流行。单身人士自称「团员」,因此脱单也叫做「脱团」。「FFF团」出自轻小说《笨蛋·测验·召唤兽》,全称为「异端审问会·FFF团」,原作中的教义为「共同获得幸福,绝不容许任何人独自获得幸福」,与当年FFF团所流传的精神口号「烧死异性恋」有出入。FFF团「审判异性恋」的说法虽然是单身人士的自嘲,但也可视为对大学校园中弥漫的「单身焦虑」的某种宣泄可以说,调侃和表演是宅文化的核心特征。以Cosplay为例,Coser可以扮演任何性别,而其本人的身体性别却始终是模糊的。这种「自由」的穿梭是对「生殖器决定性别」的一种反叛。虽然Coser所表演的是二次元角色而并非其本人的性别表达,但它至少赋予「跨性别」着装暂时的合理性,并使「性别表演」获得观众的「信服」——观众愿意相信此刻ta就是其扮演的人物。
▲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披上浴巾假装是国王的斗篷,或偷穿家长的衣服想象自己是大人,这是游戏,但在那一刻我们是「入戏」的。Cosplay是大人们一起玩的严肃游戏,因为二次元宅人们入戏,所以二次元世界就存在
▲ 参观漫展的宅男们同样扮演着某种群体身份,他们与coser们共同编织了这个幻想的世界
宅男对其自身和他人的调侃还涉足了许多「非主流」的社会话题。比如「女装大佬」便有可能是对异装癖并无贬义的调侃。而「哲学」、「王与魔男的战斗」、「有没有1」尽管有恐同或强化同性恋群体刻板印象的嫌疑,但其轻松的语气和娱乐性却拉近了人们对LGBTQ群体的认知距离,使「同」与「直」之间的壁垒不再那么密不透风。
▲ 再回到宅舞,可能有人会疑惑:如果「宅文化」的积极意义源于其对现实的调侃与戏耍,那类似「腿玩年」的弹幕不也是一种「娱乐性」的玩耍吗,我们又何须苛责呢——这里需要甄别的关键问题是:宅文化对现实的僭越,在哪些情况下冒犯到了ta人、甚至打压并破坏了ta人共同参与ACG文化的空间?类似「腿玩年」的弹幕,由于确实营造了「看身材」等违背宅舞本意的影响,而且将女性ACG爱好者矮化为供男性赏玩的物品,因此需要我们额外警惕
二次元宅男对性别规范(即男就是男、女就是女)的撼动并非巧合,而是根植于「二次元」对虚拟和现实绝对界限的挑战,以及「宅」对包括性在内的社会常规的叛逆。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往往是幽默的、离经叛道的,与严肃的现实保持距离,并且保留了主流之外多种解读方式的可能性。这些特质使得二次元宅男具有酷儿的潜力。他们启发社会去反问自身:何为性别?何为身份?何为「真正的性」?
我们尚不清楚宅男群体会走向何方。但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再那么确定与唯一,我们便可以期待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更加包容的共存。
1. 维基百科「Otaku」,https://en.wikipedia.org/wiki/Otaku3. Otaku for Queer Theory and Media Theory (Book Review). (2013). Criticism, 55(1), 147-154.4. 林品,「和三次元的人们聊一聊,究竟什么是二次元宅」(2015),http://www.thepaper.cn/baidu.jsp?contid=140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