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魔兽》流于表面,沦为狭隘的粉丝饕餮,令人失望。

王写写 论戏书影 2024-02-10

6月8日零点,万众瞩目的《魔兽》就正式公映了。我也只是提前了三十二个小时观摩了这部“大作”。从质量上来看,想必邓肯·琼斯的新片会与《蝙超》一样:粉丝尽情狂欢,路人冷眼旁观。


我并不是在说《魔兽》会扑街,至少票房上,它肯定要碾压《X战警:天启》,更有可能成为六月的冠军。如果粉丝们能比想象中理智的话,《魔兽》也极有可能与那些雷声大雨点小的电影一样,后劲乏力。但在这一点上,我持悲观态度。许多资深的魔兽玩家,势必会组队二刷三刷,只为了重复使用这次机会,去仰视那些曾仅存在于小小电脑屏幕中的CG角色。这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朝拜,一种仪式,一种神圣洗礼,与那被称之为“电影”的艺术形式无关。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的话,那么本篇文章对你不会有任何帮助和参考,反而还会看的你来气。



影评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照顾粉丝们的情绪的。那些情怀、彩蛋和对游戏的还原度,从来不会被囊括进一部电影的正规评价体系中去。纵然任何影评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成分,但并不代表这些主观因素会脱离于电影之外,变成毫无根据的臆断。如同其他艺术批评一样,影评只应该为电影艺术服务,为电影产业服务,为端正的审美价值服务。


无论某一部影片是否改编自动漫、游戏、文学名著、电视剧、甚至综艺节目或社会现象,它最终都是以电影这种“聚众观赏”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自然也应该被纳入进电影艺术体系中进行分析批评。所以这篇文字会将原作的影响力和千万玩家赋予的光环抛诸脑后,只把《魔兽》当做一部电影去评价。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由于好莱坞延绵数年的剧本荒,动漫和游戏改编电影越来越多。这些取材于悠久连载的故事或庞大世界观的作品,激活了许多宅男腐女的存在感,他们觉得自己追随已久的动漫或游戏终于被改编成了大电影,跻身主流文化了,可算是有机会站在那些对其一无所知的人面前,大谈特谈他们的所谓“原作知识”了。所以每逢这种根据某些范围内的流行题材改编的电影问世,总会出现《看XX之前你不可不知的二十件事》之类的“科普”文章。当一些影评人或媒体对影片本身持否定评价时,甚至会遭到原作粉丝的攻击谩骂,认为其缺乏对原作的了解,导致对电影的理解不深。并继续大书特书他们与普通观众的区别,比如能看出隐藏彩蛋和影片没有交代的人物背景,能解读到与原作的对应关系和后续故事等等。


我不知他们这种荒唐的优越感从何而来。看了几本漫画,玩了几个游戏,有什么可优越可炫耀的呢?目前来看,动漫和游戏到顶也只是流行文化下的衍生品罢了,主要功能还是为了娱乐消遣。而电影经过百年多的发展,已能与戏剧、诗歌等一并,成为严肃艺术的一部分。这本来是两个不同量级的东西,仅仅因为关注过一些动漫和游戏,就能随意秀出自己的优越感,去指摘那些真正掌握电影知识,具有正确审美观念的专业人士的评析了吗?要知道,你所玩的游戏、所看的漫画书,对培养你电影方面的正确认知,效果微乎其微。有玩游戏看漫画那功夫,还不如花时间看看一些古典名著,看看经典戏剧,然后或批或捧一部根据名著或莎士比亚改编的电影作品呢。这种文娱活动,相比前者,对眼界和审美更会有显著提高。



总体来说,邓肯的这版《魔兽》流于平庸。作为大卫·鲍伊的儿子,他的导演生涯为我们奉献了《月球》和《源代码》两部非常有趣的作品。但是《魔兽》看起来太庞大了,这是一项被予以重任的工程,它的首要宗旨是让《魔兽》这个品牌成为好莱坞新的 Franchise(相当于国内常说的IP)。庞大的东西很容易会变得臃肿,进而崩溃。


好在《魔兽》及时于崩溃前戛然而止。这部电影有许多故事段落和场景人物设计都精准戳击粉丝的G点,导致很容易引起游戏玩家的高潮。站在粉丝的角度来看,出色的视觉效果,华丽的场景设计让影片呈现出了一定的魔兽游戏气场。但对普通观众来讲,这些毫无意义。一个好的主干故事是任何一部电影,尤其是类型电影得以出众的基础。《魔兽》的故事却编排的相当蹩脚。段落与段落间的衔接不够合理有序,所以玩家可以脑补,路人只能懵逼。这是一种并不舒畅的游戏流水账,让电影看起来没头没尾,缺乏高潮。



作为一名从第一代玩到第三代冰封王座,并且在魔兽世界里AFK于80级前夕的玩家,如前文所述,我不会站在粉丝无脑追捧的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即使,当大银幕上出现暴雪的大LOGO时,我会有些激动,当杜隆坦的特写镜头第一次出现时,我会屏住呼吸,享受那种游戏里靠多边形堆积的兽人如此逼真,近在咫尺的感觉。但这些视觉层面的刺激和对游戏的回忆只可能维持一小会儿,得以让124分钟的电影时时充满趣味的手段,还得是有一个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可惜的是,故事成为《魔兽》褒贬不一的罪魁祸首,糟糕的多线叙事结构让影片显得支离破碎,片段感严重。一开始,兽人就已经将德莱尼人一网打尽,并且准备进攻艾泽拉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不得不开始思考这几个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景别风格所代表的含义。他们甚至可能对地名还没来得及反应理解一下,就被迫跳到下一章节继续处于一头雾水的状态。然而魔兽原作拥有延绵数万年的故事跨度,也有着各种史诗级的段落,内部冲突和外部矛盾交错相织。很遗憾,《魔兽》则没有将这种壮美的世界观和史诗叙事带入到故事里。路人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兽族和人类的战争上。而那些萦绕在战争背后,影片花费大量文戏笔墨所渲染的冲突,观众则很难有深切体会。



作为奇幻电影,《魔兽》是值得拿来跟《魔戒》相比的。两者的世界观都有着相当的规模,虽然一个比较口水娱乐,另一个比较严肃厚重,但是体量相当,可塑性也都很强。


《魔戒》比《魔兽》高明的地方在于,电影是从霍比特人所居住的夏尔讲起的,而非一上来就展开全部中土世界。这是标准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剧作手法,目的就是给观众一个迈进世界的入口。除此之外,我们在影片中有弗罗多这样一个非全知的“初学者”视角,可以很好地带领我们深入引向故事的核心。在弗罗多身边,还有一个灰袍法师甘道夫,他就像是一名导游,沿途给观众介绍这样那样的世界观背景。所以有这些角色的引导,中土世界再复杂,我们都很难迷失方向。除非你看电影时故意让智商停止运作,或者频繁玩手机扯闲篇。



《魔兽》缺少这样一个“新手”视角,自然就无法引导观众迅速深入故事。影片仅靠寥寥几句旁白是很难交代清楚故事背景的,创作者显然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化繁为简的手段。这部电影犯了与扎克一样的毛病,那就是将所有观众默认当成接触过此题材的老用户了。杜隆坦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除了逼真的外形,他没有很好地铺垫起后面的故事。古尔丹也是二话不说,直接就开启了黑暗之门。直到影片中段,我们才从迦罗娜的口中得知一些兽族内部的矛盾和企图。影片急切地在交代着所有故事起源,但却都拍得非常笼统。这导致除了安度因·洛萨以外,其他人物都是不完整的。


于是,影片在对角色的挖掘和塑造上显得过于小儿科,不够生动细腻。安度因·洛萨的坚韧和昂扬的斗志至少还能看的过去,从迦罗娜开始便充斥着生硬的转变。这位女半兽人与洛萨的感情戏,简直成了一个笑话。杜隆坦、奥格瑞姆·毁灭之锤等一干部落角色也全都被扁平化处理了。麦迪文这条线更是充斥着各种硬伤和糟糕的陈述,其如何黑化被描述的匆忙而毫无头绪,显得欠缺说服力和合理的动机。叙事紊乱,碎片化,笼统,导致人物与观众间无法形成情感的共鸣,因此无论是牺牲还是胜利,都不能发挥应有的戏剧张力。在这次的故事中,观众一直都是局外人。影片没有做到与现实进行有效地接壤,对原作游戏的许多元素和设定,也没有很好地阐述。



得益于故事节奏的仓促而疏离,演员的表演也犹如陷入艾泽拉斯的幽暗沼泽之中。不仅如此,由于叙事结构的紊乱,电影缺乏应有的建置和高潮,进而滑向黑暗深渊。影片结尾的大战调度乏力,混乱的场面就像之前的多线叙事一样令人头痛。我们对故事背后所负荷的价值无法进行有效地接触,自然让影片显出一种流水账的气质。导演没能很好地驾驭多线叙事,致使安度因、麦迪文、卡德加、杜隆坦、古尔丹、迦罗娜、莱恩国王、黑手酋长、奥格瑞姆这些本在原作背景中大放异彩,性格鲜明的角色,到电影中都退化为了脸谱化的象征。再加上头尾交代不明,路人观众很难领略到影片应该呈现出的史诗氛围。


《魔兽》只是大致交代了下第一次兽人战争的一些段落,连起因都没讲清楚,经过也是清汤寡水,结尾还迟迟不肯到来。影片最后,人类与矮人、高等精灵组成联盟,兽人也重整旗鼓,准备大干一场。双方都喊出了那句足以令玩家激动的“For the Alliance!”、“For The Horde!”,于是可怜的脑残粉们,会忘却所有电影的缺点,从而以泪洗面。



要知道,电影就是电影,好的电影作品都是建立在尊重基本创作法则之上的。作为商业类型片,观众没有义务为了读懂你而去做功课,反而是你应该为了让绝大多数人能看明白,而有令故事通俗易懂的义务。《魔兽》在这个层面做的不够出色,因此花大力气制作的特效和人物形象显得徒有其表,成了绣花枕头。正因为这部电影的缺点是无法掩盖的,一切也就都成了泛泛而谈,终归只能成为狭隘的粉丝饕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魔兽》流于表面,沦为狭隘的粉丝饕餮,令人失望。

王写写 论戏书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