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功之道(二)
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的有效时间非常短暂,所以工作的态度应该是爱上工作,分秒必争;无条件,心甘情愿地工作;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工作。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爱上工作,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大体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个性缺陷,无法适应工作环境。
第一方面原因
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中国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当年以中文和历史双双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他的英语加数理化,四门功课的考分共25分,物理只考了5分。但日本发动的918事变,让他毅然决然改学物理,他要制造中国的飞机大炮,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说他没有专业,国家的专业就是他的专业。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拓朴学和数学机械化的奠基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年选择数学专业时,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特长,而是为了减轻自己家庭的生活负担。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分到了一家破败不堪,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想要跳槽家里不给户口本无法跳槽,只能干好眼下的工作。他拼命努力,结果在很短时间内发明了世界领先水平的陶瓷新材料,扭转了企业的命运。他的工作理念是爱上自己的工作,与工作同生死共存亡。
焦裕禄来到兰考时,面对的是大多数老百姓饿肚子,纷纷离家逃荒的悲凉场景。他不顾个人生死,带领兰考人民整治内涝,盐碱,风沙三害。用生命奋战475天,成为了兰考人民心中永远的好书记,为当代为官者树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程思危,当年只身一人从台湾来到内地,在文革中被带上“官僚资产阶级帽子”,下放到企业烧锅炉,这期间他写出了《锅炉学》,至今仍被很多企业学习和应用。
许振超,初中毕业,青岛码头工人,一辈子从事枯燥的装缷作业。但他40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明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国际空白。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
北京崇文区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几十年从事掏粪工作,秉持着“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工作理念。他不怕脏,不怕累,兢兢业业,一直干掏粪工作直到去世。后来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
甘地,一生为了印度人民的独立和解放而工作。他一生16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无数次被打得头破血流。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他说他的一生一直在度假。
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败6000多次,才找到钨丝这种材料。每天辛苦工作18个小时,但他从来不觉得累,他说他一生从来没有工作过,那都是在游戏。
第二方面原因
个性缺陷,无法适应工作环境
有的人内心自卑、虚荣、性格孤僻,没有办法打开心扉,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有的人自高自大、自负自是,又眼高手低,把自己当个人才,总觉得庙太小了,没有他的施展空间。
有的人自私、嫉妒,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看到他人得到的比自己多,就无法容忍,辞职不干。
有的人心理脆弱而又贪图安逸,加不了班,受不了批评,吃不起苦,经不起挫折,工作目标指标的考核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精神折磨和巨大压力。
有的人内心简单直率,遇到勾心斗角、损人利己、溜须拍马的工作氛围,无法接受并融入。
有的人贪心很重,心浮气燥,恨不得一夜之间暴富,马上拥有别墅豪车,无法忍受平凡低薪的工作。
……
其实,这两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没有准确的工作定位。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砺自己的灵魂,实现自己的价值。说到底,不是干什么工作,而是通过干工作,最终你要成为什么人的问题。
既然工作是为了提升心性和磨砺灵魂,那么,其实干任何工作都是一样的。越平凡、越困难的工作越能磨砺心性,忍得了平凡,经得起风浪,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大任。而提升和完善自己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以汲汲营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做,只会欲速而不达。如果频繁变换工作,而不能把工作之间的价值串连起来的话,生命是严重浪费的,如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到头来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工作本身是没有好坏、高低、贵贱的,工作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要每个人自己赋予它的。一个伟大的心灵,再平凡普通的工作,也是意义非凡的。一个平庸的灵魂,再伟大崇高的工作,他也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在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之前,最好爱上眼下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干什么工作,把重点放在提升心性,磨砺灵魂上,就不会白干和浪费,在努力中等待时机,终将迎来不期而至的发展机遇。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