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考型妈妈陈瑶:我不太育儿,只是观察和分析孩子

彭幽悠 半妈 2022-06-08


陈瑶


理工科硕士毕业却做了十几年图文书编辑。在出版机构工作九年后辞职,现为独立图书策划人。对工作挑剔,只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陈瑶是个很“另类”的妈妈,虽然她有两个孩子,并且做着童书创作与策划的工作,但当我道出采访之意时,她却说,“我其实不太育儿,我本身不喜欢小孩,只是喜欢观察和分析。”

 

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她的工作风格,也让她与孩子们的相处变得简洁轻松,而这种不一样的育儿思考,很值得分享给更多的妈妈们。

 

 

“我育儿的出发点,是如何让自己更轻松”



说起为什么生两个孩子?陈瑶笑着回答:“因为生两个,他俩就能自己玩儿了。”

 

现在,哥哥上小学二年级,弟弟读幼儿园,公公婆婆在旁边小区租房住,帮着接送照看孩子,她平时在家自由职业,每日生活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独处,“比起跟孩子一起,我更喜欢自己做事情”。

 

早上八点之前,孩子们被送去学校,家里便清净下来:她上午整理房间、做家务、出门健身;自己做午饭、用餐和午休之后,下午一点开始工作,下午三点半老大放学回家,两人各自一屋,做作业和工作互不打扰,她会让孩子把不会的习题留到最后,集中时间来辅导功课。等到五点多,老二放幼儿园了,俩孩子就去楼下疯玩,傍晚在爷爷家吃饭完再回。她定的规则是,晚上八点半前可以看半小时电视,九点前洗漱完才能有绘本时间,所以孩子们到时间了提醒一下就会自己行动。

 

我的育儿出发点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可能是我如何让孩子更好,我的出发点是,作为家长如何能卸掉心里的负担,过得更轻松。”陈瑶说这种“更轻松”并非“不负责任”,而是在给到孩子“最低的保障”下,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


 陈瑶和两个小朋友


这个观点不能用“好与不好”评价,但却有她自己的认知思考,以及结合家庭情况,所得出的可行方式。

 

首先,她说作为妈妈,必须想清楚育儿和自己生活的关系,以及养娃在一个大家庭里的位置。“我不觉得养小孩是自己的事情,它从小里说是一个家族的事情,大里说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事情。所以,我们很愿意让爷爷奶奶帮着带娃,不会有心理负担。”家里两边的老人都帮着带孩子,这给她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的育儿工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其次,陈瑶说“在我们家,是大人比小孩重要。大人开心了,全家才能开心。”在家里老大即将升小学的那年,她们离开了海淀区有知名小学学位的学区房,一家人搬到了亦庄。因为她先生在亦庄上班,正好附近有公租房。“这样不仅解决了上班太远的问题,而且住得宽敞舒服,经济开销也小,唯一的缺点是孩子上不了海淀区小学。”在她看来,这并没有多大关系。

 

还有一点,是她之前不太能坦诚面对的,就是她觉得自己不太喜欢小孩儿。“老大两岁时,我才确认我不太喜欢小孩。起初我并不能接受,作为妈妈,我怎么能不喜欢小孩呢,其实这也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然后,我给一个儿童教育的老师打电话,她说这很正常啊。就是这样普通的“正常”两个字,让我释然了。”但她也会很坦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不喜欢小孩,但不是说我不喜欢你们。”所以,孩子们都知道妈妈不喜欢小孩吵闹、把东西弄得一团糟,也会在她前面有所收敛。

 

回到刚才她的观点,那什么是她给孩子的“最低保障”呢?陈瑶说:“让他们接受最基础的教育”。除了老大的足球课,陈瑶没有给孩子报任何一个课外兴趣班。在聊天中我慢慢发现:她的不焦虑,并不是来自于不用心,而是她想清楚了自己育儿的核心是什么,也善于观察思考,会想方设法解决育儿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做减法,让育儿变得简单。

 

 除了老大的足球课,陈瑶没有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



对任何问题,都抱持追根究底的态度

 

陈瑶大学读的是物理系。在她的思维模式里,经历任何事情时,她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当一个问题出现了,就一定要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也影响着她作为图书独立策划人的工作风格,以及她的育儿方式。

 

她最近有一本即将出版的儿童性教育书,一本书,做了快三年时间。2016年时,她想做一套专门给青春期孩子看的性教育书。原本计划找作者来写,但是把市面上主流的性教育书翻了一遍,有的书罗嗦,太多案例,有的照搬理论,缺乏灵活度,于是她以这些书为内容基础,自己列出提纲,写了初稿。然后她在线上为1000多名家长做了场性教育分享,讲完之后,有很多家长提问,她却发现有些问题自己回答不上来。“那时候,我其实对性教育还是不够明白,很多时候编辑做书做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但离真的完全懂这个东西,还差一段距离”。


于是,她把之前写的初稿全部推翻,从头开始去读最源头的理论专著《性心理学》,看了不同国家作者写的好几个版本。“忽然有一天,我觉得我顿悟了,那种积累到一定程度,是真的可以顿悟的。”陈瑶重新慢慢梳理自己的逻辑,最后,她只创作了一本书——《给爸爸妈妈的儿童性教育指导书》,读者是0—6岁的孩子父母。“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性教育不是给青春期孩子看就ok,再往前,它其实从出生就要开始了

 

花了一年多时间看书、研究,最后输出的内容却只有一本,陈瑶说:“我做书时,最纠结的是如何把它讲得更简单,而不是把它复杂化。很多性教育专家把这件事情说的很复杂,而我希望,父母不要焦虑。其实,对于性教育,真正需要家长去告诉孩子的,是非常少的,而且要选对时机。我在书里更多的是告诉家长,不要做什么。

 

其实不只是性教育,推广到儿童教育来说,父母对孩子的过多干涉也是没必要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自有它的轨迹,父母用心去观察、了解、以及不过多地做什么,比焦虑地做很多事情更重要。

 

陈瑶在线下做性教育分享


陈瑶说自己家老大在四岁多时也经历过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肛欲期,表现是忽然开始憋大便,经常躲在门后面,憋到脸通红都不去厕所。“我那时候对性教育完全不懂,我就跟他讲道理,不管用,连说了三次还不听,我是会发火的。但是我越发火越不管用。”她后来了解性教育后,回头再看当时的处置方法是很不对的。“当时,就应该静观其变,不要去强迫他,他自己就会慢慢过渡。家长干涉了反而会让孩子抵触、害怕,认为这件事情是自己的问题。”

 

“在书里,我没有那么多案例,但我会讲性教育的原理,教家长们遇到不同问题的时候怎样思考。我的书更像公式,而市面上有些书则像是例题集。例题的条件变了,读者可能又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了。最近,她被邀请到小区绘本馆做性教育分享,好多妈妈提出的很多问题,她都可以很好地解答和提供帮助了。

 

在育儿上,她的思维方式也与工作时非常一致,不过多干涉,尽可能简化,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老二最近忽然不想去上幼儿园,她发现是每周四轮到他值日那天不愿意去。“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一定会弄清楚为什么。”陈瑶后来了解到值日那天他要给小朋友发勺子,勺子要发到左手边,而老二分不清楚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周四那天,我给他在左手画了颗小星星,他特别高兴地就去幼儿园了。”


在儿子手臂上画的小星星

 

而对于妈妈们都会感到棘手的孩子情绪问题,陈瑶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情绪有两部分:有一部分情绪是有原因的,是可以解决的。还有一部分情绪是解决不了,因为对情绪的控制是高难度的事情,孩子尚未具备这种能力,那就让他自己慢慢走出来。”

  


“思维方式和人品,是我看重的两个点”


“生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好处,是我发现人和人的基因差别真的很大。两个孩子的天赋点完全不同。”陈瑶发现,老大没有继承她和先生的数学逻辑优势,但是在语言方面比较擅长;而老二的数学感则很好。

 

 “虽然我不主张给孩子贴标签,但我会知道孩子在哪方面是更擅长的。我不是去看表面的成绩,而是看他的思维状态。”陈瑶说,“中国的教育偏知识点教育,这种教育其实不用太着急,我更关心的是他的逻辑思维。”

 

她举了一个例子:“最近我给孩子讲,翼龙不是恐龙,我不关心这个知识点,我关心他知道后的反应,他会不会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恐龙的定义:只有生活在陆地上的才叫恐龙,翼龙是在天上飞的,那它是不是恐龙?我关心的是孩子的思维推导过程。”


 两个小朋友会自己创造自己的游戏


 哥哥自己画的小绘本


陈瑶总结自己是极简化思维模式,会抽取事物最本质的核心。思维导图是她从初中复习功课时,就会自己画图用来辅助理解记忆的工具,“没有任何人教我,这就是我的思维习惯。”但她也发现,中国教育里并不强调逻辑思维,她买的很多科普绘本都缺乏逻辑架构和思维拓展,只是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这也是她最近在做的另一套儿童科普书中,所想要改善的地方。

 

除了更完整的逻辑架构,她觉得给儿童看的科普书还要具备:应用性,或者说与生活的关联性。比如,一本科普书中讲保护色,讲完后应有所延伸,可以用躲猫猫的游戏,告诉孩子运用“保护色”去藏起来,这样能调动孩子的高度参与,并发现科普知识与生活是有很紧密关联的。“孩子需要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而不是止步于知识本身。”

 

陈瑶说起给老大辅导数学题的故事,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有个习题,是说50米种一棵树,多远距离需要种多少棵树。但这个题目的设计就太抽象了,跟我当年的数学题没什么区别,后来我就给替换成他喜欢的奥特曼打怪兽,他一下就懂了。很多时候孩子不喜欢数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用。”


让孩子们多参与到生活中,去解决真正的问题,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和创造。陈瑶会让孩子帮着她审稿,让孩子参与到成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是形式,而是真正的参与进来。

 

 哥哥帮着陈瑶在审稿


作者简介:

彭幽悠,“半妈”运营者。曾是出版社编辑,也写作出版过《美食小情书》系列、《每个女孩都是生活家》;目前是俩娃妈,自由职业者,计划用喜欢的文字去采访更多独特妈妈的故事,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美育发现。



半妈采访系列:


罗竹君:重新定义儿童音乐会,也努力做好“琴童妈妈”

茹茹萍:在山野安家创业,用植物手作教孩子感知美



如果您对陈瑶的育儿思考感兴趣,有更多想要交流探讨的,可以加入半妈群。半妈会在近期邀请陈瑶在群里,与大家交流。


入群方式:请先添加"半妈小助手"微信(微信号:mother-up123,或扫下方二维码),备注:半妈群。然后再拉您入群。





半妈

妈妈成长 | 亲子美育


“半妈”是一种状态,希望你可以放下“做一个完美妈妈”的执念,也放下“必须事业育儿兼顾”的压力,用轻松愉悦的心情与孩子一同快乐成长,一半时间陪伴孩子,另一半时间成长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