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辑 | 非物像 | 我的足迹所到之处,便是“工作室”

口红主义 口红诗歌 2022-04-23











罗辑

现居南京

独立艺术家,形状拾荒者

趁喘气想玩或能玩的都玩

玩绘画、玩分行、玩摄影、玩篆刻……






































































































































































































































































《非物像》(手记)

文/罗辑 


它是现成的
又不是现成的
它是存在的
又不是存在的
它是遥远的
却又是眼前的
今天它在
明天或不在
有与没有
在或不在
有自然湿温变化
有自然侵蚀腐败
也有人为的清除
或涂 或刮 或铲
或生成出未知(物像)
 
它们虚拟
隐蔽隐形
平面杂乱
亦或很脏
无处不在
似是而非
无中生有
不可名状
……
行走
行为
去读
去想
是一种修行
也是一次冒险的
孤独之旅

——我的足迹所到之处,便是“工作室”(艺术现场,作品现场)。
 

自由、自在、随时、随地、随意,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玩,是我的常态,与日常交融是工作更是生活。

生在闹市却与喧嚣无关。我常常是走街串巷旁若无人,与墙壁、板壁、玻壁等各种“迹”对话交流。风化、脱落、霉变、裂痕、划痕、水迹、滴淌等等自然而然的痕迹是我“形状拾荒”的元素。用影象(手机)记录唤醒(激活)那些沉睡的形状。它们或在明处、暗处、高处、低处、脏处、乱处、潮湿处亦或陡处、险处……。我乐此不疲沉迷于其中,仿佛置身某种幻境(场),专注聆听阅读那千奇百怪活灵活现的“灵异(我以为)”世界——生命、死亡、怪异、诡异、生灵、性灵、魂灵、灵魂以及妖魔鬼怪,外星人等等形状(画面)。甚至让我觉得它就是外星影像,是我的世界我的星球……。
 
我曾有过为作品命题的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它们有着自由、开放、扩展、延伸的参与解读空间,我所理解或读到的形状或言说,无法取代观者所理解或看到的世界,我相信观者的想象会更丰富、更独到、更富创造性……。它们一如包罗万象的“艺术(史)图库”,应有尽有,它是微世界,大乾坤(是我“拾艺术”宝藏),它蕴藏着无限的惊奇、神奇、神秘与诡异……。







罗辑的《非物像》

文/王轶琼
 
 
突然在朋友圈翻看到南京艺术家罗辑的图像作品《非物像》,类培根画的“教皇”晃在眼前。
 
这个图像完全印合丹托的“非艺术”即是艺术的说法,因为这个“图像”是墙壁破旧的痕迹,也可以定义为“踪迹学”的踪迹,人为抑或非人为。广义地说是肌理,但被艺术家发现并且选择作为自己的作品。
 
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即罗辑他不是图像的创造者,他的任务是去寻找图像,寻找和艺术史、艺术趣味吻合的痕迹遗址。然后选择性地制造出他认为有意味的新图像。
 
这个工作很辛苦,象拾荒,在荒漠的遗迹里阅读,然后重新整理编码。这和考古还不同,考古寻找文物,罗辑寻找对应。
 
“对应”有两层含义,第一认为培根类的作品图像其实早已在现实中存在,只是被发现的时间很难确定,用这些意外的图形可以PK所谓的原创,因为无法明确确立这些图形是早于培根还是比他晚。当肯定可以这么定义,这些默默的、“静静地肌理图像”已经存在上亿年了,所以原创在此处应该无语。无需讨论,不在话下。
 
第二,他为何要对应和艺术史有关的作品。
 
这些图像在非艺术的不是艺术家看来,根本就不是艺术,特别是对于没有艺术史上下文关系的观众看来,除了觉得好玩、奇怪,询问为什么你要拍这些照片呢?他无法直接阅读出艺术家阅读这些图像时的快感和惊诧。也就是说这些图像对他们来说是无效图像。他们看到这些图像的感受和在现场看到的那些垃圾痕迹、划痕会有同样的想法,“太破旧了,应该修修了”。
 
当然罗辑这些图像如果在“白盒子”展厅被浓重展出时,同样的那些观众不会对着照片说:这些东西太破败了,该好好修补修补了。他们会说:我怎么没有发现这些每天都能见到的破破烂烂墙上会有这么多毕加索哭泣的人,杜马斯用油画笔在画布上反复描绘的那些苦难的人体,米罗的天堂乐园,波洛克的滴撒,安迪窝火的电椅
 
这是“不艺术”、“非艺术”转化成艺术作品的案例。这个案例不得不迫使一些人思考,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

罗辑的图像作品有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他在努力寻觅的抽意的过程中让,那些原本没有逻辑关系痕迹还原为人的艺术,一个和自然启示有关的诗性静园。
 
“这段时间我画了很多铅笔素描,同时还开始创作一系列神话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试图从我的立体主义习作中抽取合理的内核,让几何图形同永恒的传统基础结合起来。”(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达利的秘密生活》)这段话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每个艺术家的具体工作,只是可能有些艺术家不会再把油画看成油画,而把他理解为图像制造,画布也不是一块布料,它是艺术现场的开始。
 
罗辑的工作室在世界各地,有那些图像的地方就是他开始工作的地方。
 
(2018/4/15发表于《在艺》)







E N 

  END 

E N D



精彩回顾


李川李不川 | 绘画 | 星空下的山海经
孙小宝 | 摄影 | 秋天的空镜头

光诸 | 绘画 | 我的黑历史比白历史长

阿廖 | 绘画 | 欢迎黑色马戏团

陈雨 | 绘画 | 作家与猫系列
余幼幼 | 绘画 | 猫觉得自己是一个人
马叙 | 摄影 | 镜子碎了
曦予 | 绘画 | 独角兽乐园
施海兵 | 绘画 | 妄想鸟人
于晓威 | 绘画 | 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
巫昂 | 绘画 | 我们是彼此的短暂伴侣
宋醉发 | 摄影 | 万古如长夜
杨见 | 臆想摄影 | 冰箱里沒有雪花
李伟 ‖ 纪实与生动 并不是我摄影的兴趣所在
李昕 | 摄影 | 坏血统的女儿
鬼 金 | 摄影 | 《Ben-xi》人群和荒野
龙胜海 | 摄影 | 正在消失的记忆 苗寨系列
杨勇 | 摄影 | 上帝死了,超人却没有诞生
李中茂 | 绘画 | 一匹马的梦境
张浩然 | 摄影 | 我必须和镜头一样冷漠
张猫 | 绘画 | 它的生前 只被一张纸覆盖过
巫英蛟 | 摄影 | 我见过比病毒更可怕的事物



 


选编 | 王小拧

绘画 | 罗   辑

投稿邮箱  ▏1527713256@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