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好文!绝对不要容忍烂书,它们的伤害比你想象的更大
点击上方蓝字"满满的小书”或扫取文末二维码关注
我是满满妈妈,北师大硕士,儿童阅读推广人
这里是我为父母和孩子创办的共读分享平台
我们要把最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最值得阅读的那些书上
独家推送,每周与最好的童书相遇!
大家,今天这篇,满满妈妈要强烈推荐给每一位爸爸妈妈阅读。文章很长,但是读起来非常过瘾也非常痛快,读完之后,我们会更坚定也更明白,给孩子读好书这件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来得重要和有价值。
在著名出版人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中,他提到:
“我们的社会,文盲几乎已经消灭,但“图盲”呢?由于人们对图画的阅读能力低,以及审美能力的普遍低下,一个社会要达到“美”的境界,还有很深的鸿沟要去跨越。
文章来自我国著名的原创绘本作家姬炤华老师,他用最专业的插画家的剖析 ,解答了我们心中的几个疑惑:
1、图画书和儿童读物 ,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完全不能容忍那些粗制滥造的书。)
2、为什么要给孩子们欣赏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图画书?
3、阅读不同的书,会决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
文/图 姬炤华(转载已获作者本人授权)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
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绘本与普通儿童读物的区别
图上的文字是这个意思:许多小动物放了学一起回家。但我们从这张图上感觉到,这些熊、猫、兔子,它们长得都很相似,就像是一群小孩在一起开化妆舞会一样。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总之,不管画什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我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
工作室的结构通常都是这样,老板一般都是画家,老板负责和出线稿的画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体的上色工作由雇员来完成。雇员可以不懂美术,经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培训就开始上岗。
大家请看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图,首先从一个苹果开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苹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盘子和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下面我们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这幅画上面出现了两条地平线。画家已经给出了地平线,在这条地平线上,有树,有花草。画面上的小孩距离读者比较近,地平线比较远,但是上色之后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色者是想用一幅蓝天白云的照片,在后面做为天空的背景。但是这个照片的尺寸不太合适,他就在照片的下方简单的加了一个蓝色,为了能够和照片衔接,他就在蓝色与照片的交界处涂了点白,就算是白云了。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活交待了,出版社也过了,钱挣到手了。
但是,任何一个儿童都会觉得这是另一条地平线,而且这条地平线很蹩脚,很怪异。地平线下方有点像海洋,但又和周围环境不符,并且没有大海的质感。说是天空,却又明明有一条线,和上面的蓝天白云压根就衔接不上。
结果,画面和文字就传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家长给孩子读文字时,会讲解说,天很冷,窗户上结了冰凌。但是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孩子们看到的是,玻璃被一块块的敲碎了。
那么,真正的绘画艺术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看上去都是画张画,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图画书是一个“创作”的过程。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那样一个模板。
“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交流。
奥菲莉亚是一个老处女,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娱乐项目增多了,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
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不管大海、沙滩、奥菲莉亚所穿的服装等等实际是什么颜色,作者都把它渲染成相似的灰色,可是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个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
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大海都是蓝的,太阳是红的,树是绿的,都是单调的固有色。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尽快完成这件产品,拿到稿酬上。但是《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的画面虽然非常简单,但是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我们说过,儿童在艺术欣赏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他在艺术方面的敏感度有时候比我们**还强,你能够看出来这之间有差别,儿童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并且感受更强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我们举两本优秀图画书的例子:它们是《树真好》和《园丁》的插图。(满满妈妈曾经在两篇书单里介绍过这两本经典绘本作品,戳下面链接可以读到:)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
《树真好》插图里的线条轻松活泼,有浓有淡,有长有短,断断续续,仿佛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就像在吟唱一首乡村的歌谣。
就象《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里面的色彩一样,真正的绘画艺术传达给我们的感受也很真实,这种感受上的真实比未经夸张的照搬自然,更加真实,更加贴切。而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无论是从写实的角度还是从感受上,都不真实。
我们再来看肌理。
什么是肌理呢?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比如我们用泥巴捏出一个雕像来,和我们用金属去铸造一个雕像,用石头打造一个雕像,尽管雕像的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其质感肯定是相差悬殊的,这种质感就是肌理。
艺术家会利用这些肌理,也就是材料的表面质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看图画书的插图。
与此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那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上是看不到的,天空、海洋、和鲸鱼都是虚假的。从肌理这一项的比较结果来看,无论写实或感受上,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仍旧信息贫乏,不真实。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电脑制作的儿童读物
版画风格的插图
水彩风格的插图
油画风格的插图
我们再来看看优秀的图画书和美术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简单或复杂的差别?是不是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呢?
第一组对比图都是传统写实主义的素描作品,分别是图画书《流浪狗之歌》中的画面、十七世纪“巴洛克”时代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两个妇人和小孩》,它们都是运用简单但灵活多变的线条来进行创作。
这一组,图画书《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美国著名画家怀斯的名作《草》一样,都是写实主义风格,表现现实中的场景及人物,刻画都很细腻。
在这一组当中,图画书《妈妈的红沙发》和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都是用极其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表现画家的情感,两者都是野兽派风格。“野兽派”的名字是一九零五年巴黎沙龙展上,别人给这些画家起的,原本含有挖苦意味。野兽派主张色彩、线条、形象等应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来处理,反对“写实”的再现客观物象。
下面一组是超现实主义画风。超现实主义描绘的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或比现实夸张的场景及人物。比如图画书《梦想家威利》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作品《利加港的圣母》,我们甚至可以将《梦想家威利》这一封面理解为作者安东尼·布朗向达利致敬的一幅作品,这就好像许多电影导演运用许多相同的桥段和手法来表达他们对李小龙的敬意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抽象主义的作品。分别是图画书《小蓝和小黄》、以及抽象派的创始人之一蒙特利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系列中的一幅。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完全没有具体的形象,以纯粹的线、色、快,作为艺术的“语言”。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国民族风格的绘画。分别是我和徐萃的绘本《天啊!错啦!(No! That’s Wrong!)》的一个画面,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怀乡》,两者表现的都是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有很浓郁的中国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史上的各种绘画风格都可以在绘本中看到。绘本虽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差别,儿童通过阅读绘本,就等于接触和欣赏了历史上那些艺术大师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要让小孩儿接触这些艺术作品?它们对小孩儿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
好的图画书,带给孩子无限丰富的阅读环境和审美视野
先看几幅绘本插图:这些都是描绘树的插图,同样画树,却可以表现出如此纷呈的姿态。
有的树好像笤帚苗一样;有的树则像中国情韵的彩墨画;有的活像棒棒糖;有的酷似一团团的鸡冠花;还有的如同百科全书里的剖面图;甚至就像儿童们自己画的树,任何一个孩子看到这幅图后,都会立刻喊出“这是树”,尽管它更像一只棒棒糖;不管你怎么变换树的表现方式,孩子们都不会错认了它,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最接近艺术家,艺术家画的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树。
劣质的儿童读物,只提供单调乏味的成长环境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常见儿童读物,他们如何表现树:
请看左边两幅,这两幅是电脑绘制的,右图则是水彩绘制的。它们的作者并非一人、出版社并非一家、出版时间并非一日,但这些作者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水彩,观念上和表现方式上都惊人的相似。这三种树都是由一根棍棍,支起了一坨绿色作为树冠。左下图稍微复杂了一些,把树叶一片一片的画了出来,但这些树叶画的十分机械、单调、概念化,只是把众多概念化的树叶简单叠加了起来,组合成同其他两幅相似的一大坨绿色。
单一化的成长环境会产生固化性思维
常见儿童读物的表现又是趋同,这种趋同给儿童带来的是单一化的环境。那么单一化和丰富化的环境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让我们来看看固化性思维的实例。
这三幅图是三位艺术家的三件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招贴设计作品,且都是饱受好评的得奖之作。内容分别是迎接香港回归、迎接澳门回归和迎接上海世博会。
我们看,内容各不相同,艺术家也不是一位,创作时期也不一样,所获奖项也不同,但是三幅招贴所使用的创作元素、构图等等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一个男孩或者女孩,笑嘻嘻的伸开双臂迎接和平鸽或某种不明飞行物。甚至男孩或女孩在画面上所处的位置都惊人一致,如同商量好的一般。连色彩也很眼熟,就是单一、平涂的蓝色、绿色、红色。
真是如出一辙,仿佛被施了什么魔咒似的。大家看,如果我们把三幅招贴的主题换掉,说这是庆祝“六一”儿童节行不行?完全成立!如果招贴上不写文字,你根本不知道它们究竟要说什么。
这样的设计毫无价值,使得“设计”变得没有意义,与喊口号、刷标语无异。而丰富化的环境能够产生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阅读和高级的审美,为未来提供无限的可能
创造性思维我们也举招贴的实例
这三幅图是世界级设计大师金特 ? 凯泽的作品,三幅招贴都是他一个人设计的,内容全都是爵士乐音乐会。
我们看金特 ? 凯泽的招贴设计,作者相同,内容相同,却有色彩纷呈的不同表现,出奇制胜的不同创意。
读不同的儿童读物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轨迹,图画书可以带给儿童丰富化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而常见儿童读物带来的却是单一化的环境、固化性的思维。
尽管我们举的是招贴设计的例子,但实际上,固化性思维对我们的影响远远超过艺术的领域……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将地球的每个角落都粘结起来,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分工明晰的巨大工厂,每个国家都成为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人们常说,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处在产业链条的尾端。为了降低成本,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环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们缺少了什么呢?我们缺少的正是创造力!我们急需创造力!创造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的许多儿童读物却在扼杀创造力,培养固化性思维!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就是扼杀他们的未来,扼杀我们国家的未来!
改变这一切,就让我们从儿童的阅读开始吧。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编辑整理,任何转载需联系“满满的小书”,谢谢。)
作者简介:姬炤华(微博ID:做绘本的懒老姬)
徐萃和姬炤华夫妇,一对不断思考的人,恰好学习了绘画,可以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思想。
他们从1997年开始为孩子创作童话和插画,其中童话《青蛙与天鹅》获2006年冰心文学奖,插画作品《童话庄子》获“台湾读书人2005年最佳童书”,并代表台湾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同时,他们还为大人创作漫画。哲思漫画多次在中国、比利时、德国、葡萄牙、波黑、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日本、韩国等地展出、获奖以及被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创作之余,他们也是一对勤奋的绘本阅读推广人。画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视角,他们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更多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享绘本的美好。《天啊!错啦!》是他们的第一部绘本。
著名的童书大师安东尼·布朗读完《天啊!错啦!》后评论道:“这是我见过有关帽子的书里最有趣的一本。”,《天啊!错啦!》被视为2016年中国原创图画书的一本代表之作。
“满满的小书”探讨儿童阅读的其他精华文章:
把最好的童书分享给更多的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并感谢转发朋友圈妈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