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怎么陷入对孩子大喊大叫的困境的?

满满妈 满满的小书 2022-05-06

感谢关注“满满的小书”

这里是热爱童书的万千家庭共同信赖的阅读分享平台

我是满满妈(微信manmandexiaoshu),欢迎添加


前段时间和两个好闺蜜一起吃饭,一个是魏舒,一个是一一妈妈。


魏舒大家很熟悉了,一一妈妈呢,和我一样都是北师大毕业,她是师大招牌院系教育系的研究生,现在在做儿童心理咨询师和教育课程设计师,专业就是是研究家庭亲子关系与儿童智识心理发育。


很巧的是,她们一起和我推荐了一本书。


杨杰老师的《让孩子心悦诚服》。


不能不说,这个书名,咋一看,实在是太朴实了。


我极少看育儿书,但是因为魏舒和一一妈妈联合起来一起强烈推荐 ,并且毫不保留地表达对杨杰老师的钦佩,所以也开始认真地读。


这本书在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各个平台都能轻易买到,或者也可以像我一样直接在kindle上看正版的电子版。


纸质版,文末“阅读原文”里我放了当当自营的链接方便大家查找


电子版,亚马逊kindle会员可以直接看


怎么说呢,如果很多畅销的育儿书都是废话鸡汤二把刀,那么杨杰的这本书,是难得的专业,也难得的诚恳。


杨杰有过硬的教育背景,同时她接触了大量的家庭咨询案例。她观察和聆听过大量中国家庭千奇百怪的矛盾和痛苦,研究其中的共性和差异,这是她写作这本书最扎实的地基。


她所有的建议,都不仅仅从自己养育孩子的片面的个体经验出发,而是在广泛而深入的大量案例基础之上给出。


语言朴素、逻辑清楚、简洁而有力,每一条都切中肯綮。


比如,今天分享杨杰老师书里谈到的一个问题,也是几乎困扰每个爸爸妈妈的问题,


我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大喊大叫。


下面这个案例和分析都来自杨杰老师的这本书《让孩子心悦诚服》。



爸爸妈妈是怎么陷入大喊大叫的困境的?


杨杰写她某一次去一个朋友家里去玩儿。


朋友的孩子大概4、5岁。


在他们相处的时间里,杨杰注意到了这对母子相处的一个特点。


就是妈妈不停地在对孩子发出指令。


“宝宝,小声点,你太吵了。”

“小心桌子角,别碰着。”

“把那本书捡起来,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哦,弄坏了你会心疼的。”

“和阿姨打招呼,要有礼貌。”

过来,我看看你是不是出汗了。

……


杨杰坦白说,说实话,我听了这些指令,也感觉非常聒噪。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依然如故,一个回应都没有。


妈妈的调门儿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升高了。


有时候妈妈通过大声喊,不断重复,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的时候就根本没用,妈妈的挫败感不断增强,最终——


妈妈生气、发脾气、大喊大叫,迫使孩子屈服,完成了自己的要求。


同时,这件事情强化了妈妈心中的一个判断:


“这个孩子不听话,一定要大喊大叫才有用。”


杨杰进一步观察了上面那一对母子。


妈妈对孩子发出频繁的无效的指令,最后以妈妈大喊大叫迫使孩子屈服,那么孩子和妈妈沟通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我发现,孩子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也只是用语气词哼哼哈哈地敷衍孩子;或者不耐烦地说‘知道了’,与孩子没有眼神接触。”


孩子也重复妈妈的策略,大声喊不断重复,希望获得回应,因为他也认为,只有大喊大叫才能够让妈妈听见自己的需求。


杨杰指出,长此以往,妈妈和孩子的沟通必然越来越不良性,背离了常规方式。




警惕每一天发出的“无效指令”


杨杰指出这位妈妈与孩子沟通的问题,首先是,“无效指令”太多。


我们要非常警惕对孩子的无效指令。


“以这位妈妈为例,她一天之中对孩子发出的无效指令绝对超过30个。一年下来,无效指令上万个。这个很可怕的一个数字,那些指令都是严重的噪音污染。”


“就算孩子已经把这些指令当作噪音,仍然要花时间去分辨、判断、权衡,并且要做出选择——是顺从、抵抗还是防御。”


“频繁而无效的指令,会影响孩子内心的平衡。”


这样的孩子,会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无效指令的烦躁环境里,久而久之,孩子倾听的能力就弱化了。


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眼神交流,眼神的定焦能力和追踪能力也会弱化。


如果孩子的视觉注意力和听觉注意力都长期被弱化,他的注意力就会习惯性地处于涣散状态,比如对外界的信息和他人的感受不敏感,不认真听课,专注力弱等等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建立亲子良性沟通的第一条原则


杨杰的观察和推论,说实话我自己看到也有点儿悚然心惊。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在催小朋友赶紧穿衣服赶紧刷牙洗脸赶紧吃饭赶紧上厕所赶紧出门,每一件事,可能都要来回催好几遍,然后小朋友仍然充耳不闻。


这样的情况,我们家也会有。


身边也常常听妈妈们说的就是,我们家这个小朋友,常常都听不见我们说话似的。


叫他他也故意装听不见,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根本不搭理。


然后爸爸妈妈好像慢慢都对这种状况习以为常无可奈何。


在杨杰的书里,她常常强调的就是,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和孩子的相处,不要将一次又一次不正常的沟通,视为“习以为常”。


她以透彻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和孩子沟通,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只需要遵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沟通的原则——


说话认真,听话认真。


她给这位妈妈给出的建议是:


请她连续地认真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只对孩子提真正必要的要求,并且要尊重小朋友,选择合适的时间。


(想一想平时我们和领导,我们和同事,我们和朋友怎么沟通?态度时机语气,都是自然而然要遵循的原则。)


比如,我们希望小朋友将书捡起来,就不要只是大声地远远地坐在沙发上突然地吆喝一声。


建议她,可以走到孩子的身边。


先喊“宝宝”,等待孩子的回应。


孩子的回应可以是眼神的,也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动作的。


在孩子有回应之后再认真地看着孩子说出自己的要求,尽量简洁清楚,或者给他示范。


把书捡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儿,孩子们常常装听不见,只不过是,他不喜欢爸爸妈妈远远地居高临下发出命令的方式。


同样的,在我们家里,常常吃晚饭的时候叫满满来吃饭,她也会装听不见,继续沉浸在自己的游戏或者玩具的世界里。


我和满满爸爸开始也会你一声,我一声,不停地叫她。


直到有一天,我和满满爸爸说:


“这样不行,连我都会觉得你一声我一声地很烦人,小朋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然后刚好就看到了杨杰老师谈到的上面的这个案例。


于是我们也开始调整。


如果我们希望满满过来吃饭,就不能只是自己坐在餐桌上,一遍又一遍地叫她来吃饭。


我们可以走过去,走到她的身边,叫响她的名字,然后再认真地告诉她,现在该吃饭了。


如果你还要看完手里的书,那就抓紧时间,5分钟好吗?


认真地看着她提出要求,认真地倾听她的想法,然后达成一致,彼此信任,彼此尊重。


举一反三,一切都变得更顺畅,回到了简单轻松有效的状态。



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要付出心力经营


看杨杰这本书,有一点让我很触动。


她书里大量的案例,绝大多数都是小朋友上学之后的案例。


很多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竟然能够到那样严重和痛苦的程度。


相比起来,学前阶段,因为小朋友对父母天然的依赖,亲子关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非常甜蜜的,也是父母们自认为可以掌控的。


但是到了小朋友上学之后,青春期以后,成人以后,他们越来越独立,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如果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长期的相互信任的良性关系,才会陷入真正的痛苦之中。


那么,一切都应该从最初开始,一切都是有可为的。



“我非常珍惜小孩子对我的好。他们对一个人好,总是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来。这一点没有几个成年人可以做到。”


他们值得最认真地对待。




如果孩子从小从父母与家庭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他们就会形成一个观念:


“我是值得被爱的。”


“他会从善意去理解父母的教育行为。”


“相反如果与孩子从小的互动工作没有做好,他就会在内心深处慢慢建立另外的观念,大人都很可恶,总是和我们对着干。如果孩子把自己放在了敌对的位置,很简单的沟通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嗯,杨杰老师的每一句都敲击在我们心头,不如,就从现在开始。


比如,最简单的,假如新年默默立了flag尽量不对孩子大喊大叫,那就从控制自己所有的“无效指令”开始。


从走到他们身边,认真地提出要求,认真地听他们回应开始。



-满满的小书店正在团-


中国年我们读什么?生肖就是每个中国孩子的吉祥物丨首发


这套童书主编一家推荐的超级“魔法书”,今天抄底收!


-这些给妈妈们自己的书,也可以一起读-


写给妈妈的书单之:在深夜的台灯下,笑出声来,内心安宁 🌟


这本关于“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书,将改变你和孩子的今天与明天丨给妈妈的书单之二 🌟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被这本“大逆不道”的育儿书戳中了吗? 🌟


某一个时刻,你也感到自己是孩子的奴隶吗?丨给妈妈的书单(四) 🌟


想知道,孩子在背后都是怎么谈论妈妈的吗?丨“给妈妈的书”之五


父母的必答题:一个7岁儿童应该经历的69项童年体验




微信改版很多文章一不小心就错过?

大家记得一定“星标+置顶”哦!

(步骤:点击“满满的小书”-右上角三个小黑点-设为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