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牧村:歌者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之中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7月18日晚,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走进陇南武都区慰问演出,老一辈艺术家关牧村现场演唱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打起手鼓唱起歌》。


采访手记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聆听关牧村演唱。站上舞台的关牧村风采翩然,像极了一支欢快又深情的歌。那种美大概就是静默岁月积淀下的风轻云淡,沉静安然。


难得的是,65岁的她歌声依旧浑厚富有磁性,饱含着来自乡野自然的朴素深情。


演唱结束后,关牧村被一拨又一拨歌迷围住,合影。


常年在基层行走的经历,让关牧村始终保持着那份浑然天成的低调和质朴。走下舞台的关老师更像是我们身边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


临下车前,她会扭头向司机师傅道谢;演出后台候场时,她会将眼前的水果盘轻轻推给对面的年轻艺人;返程的飞机上开着冷气,瞥见我穿着一件无袖上衣,她会贴心地提醒我别着凉。


▲关牧村在演出后台候场

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炙手可热的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曾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由她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也成为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经典。

回溯其48年的演艺生涯,关牧村用自己的歌声和行止,唱出了中国歌坛经久不衰的美丽景致。


采访、撰文 | 梁珊珊


为老百姓歌唱


与现今很多歌手辗转于全国各地举办演唱会,参加商演不同,多年来,关牧村更多的是去到基层为老百姓歌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在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在克拉玛依、大庆等油区,在哨所、乡间、学校、敬老院……处处都留有关牧村温暖的足印和优美的歌声。


▲2008年,关牧村参加抗震救灾义演,演唱《美丽的太阳花》

此行来到甘肃陇南武都区,已是关牧村今年第五次跟随中国文联志愿服务团,赴基层为老百姓演出。


到基层中去,为基层百姓歌唱的几十年来,关牧村坦言自己收获了太多太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而我的追求是精神上的富有。”


▲关牧村十年如一日去松堂医院看望临终老人


每一次的演唱,对关牧村而言都是与观众心与心的交流:“我觉得我和观众之间没有距离,没有隔阂,我们在用歌声互相勉励,表达对彼此的爱。”


多年前关牧村去云南慰问演出,沿着南昆铁路,一路走,一路演,几乎是“住在火车上”。快到昆明站时,听说有一对母子正在车站等着见她,关牧村一时想不起是谁。


那位母亲拿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8年前,关牧村在当地慰问演出时,抱着一个白族小男孩参加当地篝火晚会时拍下的。当年襁褓中的小男孩,如今已然出落成一个俊朗的年轻小伙子了。


时隔十八年,三人在车站再次合影,留下了令人动容的一瞬。


老百姓的心是质朴的,感情是真挚的。关牧村一方面打心底里珍视这份感动,一方面也走到老百姓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并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歌声为他们送去欢乐,送去艺术和美的享受。


几年前,在上海的一次“七一”晚会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买了两张票去看关牧村的演出。检票员问他:“老人家您一个人来为什么要拿两张票啊?”他说:“我夫人在世的时候就喜欢听关老师唱歌,我现在给夫人买了一张票,空着一个座位,就当是我们俩一块儿来的。”后来检票员把这件事告诉了关牧村。


与现在很多歌迷粉丝对歌手的疯狂追捧不同,关牧村说:“观众对我的厚爱是一种无法承受的感动,那种默默的、不喧嚣的热爱,给我的鼓励是巨大的。”“所以我特别感恩,感恩他们带给我精神上的力量,让我一直坚持到今天。”


“我的根扎得太深了”


十几年如一日,关牧村坚持到基层演出,与其从底层成长起来的经历不无关系。


关牧村十岁那年,母亲不幸离世。三年后,父亲去外地打工谋生,紧接着哥哥也下乡离开了他们。


关牧村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弟弟,生活异常艰苦,每月仅靠父亲从山西寄来的一点钱维持生计。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关牧村小小的肩膀上,那时候的她捡过煤核,捡过别人扔的菜帮子。


姐弟俩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斗室内,屋内只有一张缺腿的床,上面是露着棉絮的被褥。有一次,弟弟为了买大米竟然偷偷地去卖血。关牧村得知后,内疚地将弟弟一把抱进怀里。


对于歌唱,关牧村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好嗓子。母亲生前酷爱音乐,还当过音乐老师,自然而然成了关牧村音乐道路上的启蒙。


上二年级的时候,关牧村就加入了天津市小红花合唱团,是合唱团的低声部。


母亲经常指导她练声,为了锻炼她不怯场,还经常鼓励她在聚会上或者公共场所唱歌。临终前母亲叮嘱她:“你一定要唱出来。”关牧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日后,无论生活再苦,关牧村都没有想过放弃。现在回想起来,唱歌也似乎是那段艰难岁月中少有的乐趣了。


初中毕业后关牧村被分配到天津钢锉厂,成为一名车工。闲时她经常一个人哼唱,或者跑到工厂后面一个大水坑前练声。偶尔听到隔壁有音乐,她就会扒着门缝贴耳朵听。慢慢地,工厂的师傅们都知道“小关”爱唱歌,于是每次开大会的时候都会把她叫过去唱,俨然成了一场“车间音乐会”。


▲关牧村年轻时照片


善良的工人师傅像对待小妹妹一样呵护着关牧村,每个月都给她发补贴,得知她要去参加演出,就会抢过她手里的工作让她去练歌。后来,她被借调到天津歌舞剧院,工厂师傅又给她涨了一级工资才让她走。七年的车工生活,让她深切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也让她把艺术之根深深扎进了土地。


时至今日,关牧村还经常和工厂的师傅们聚会。“我特别高兴他们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小关,你没变。”再次和老友拍手唱起昔日的老歌,回想起往事一幕幕,关牧村止不住地抹眼泪。


关牧村在电影《海上生明月》中演绎了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歌唱家的过程


"

树高千尺不忘根。因为我的根基扎得太深太深了,饱受苦难,但不容易随风倒,所以我也特别珍惜回到基层为老百姓唱歌的机会。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深厚的生活根基和坎坷的人生阅历,让关牧村在舞台上的绽放更为耀眼。



1977年,关牧村成为天津歌舞剧院的一名专业演员。40多年来,她在声乐艺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关牧村说:“正是那些苦难的经历,才让我在歌唱中表现出了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心是相同的,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我也特别能理解人民大众对艺术的需求。”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音乐给了她心灵上无限的慰藉;而由她演唱的歌曲,也因为饱含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鼓舞了很多苦难中的人。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很多人通过写信表达对关牧村的喜爱和感谢。


很多下乡的知青,支援边疆的青年写信告诉关牧村,在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候,是她的一盒磁带陪伴着他们走过来的。



而让关牧村印象最深刻的一封来信,来自于一位身陷囹圄的年轻人。信中写道,他很喜欢关牧村演唱的《假如你要认识我》《祝酒歌》,因为歌词很励志。而后他无意间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关老师的人生经历,很受感动。他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艺术家的喉咙长在自己身上,艺术生命却存活于观众之中。”关牧村说。

 

师恩难忘意深浓


虽然底层的生活积累给了关牧村源源不断的艺术给养,但真正引导她一步步走上广阔舞台的,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施光南先生,就没有如今的我。”  


那时关牧村还在工厂工作,一次演出中,词作家韩伟听到关牧村演唱《打起手鼓唱起歌》,便邀请她与施光南先生见面。


在琴房里,关牧村为施光南演唱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几首歌。施光南听罢拍手叫好:“我就是喜欢这种声音,不是完全的洋味儿,也不是完全的民味儿。”


此后,关牧村被调入天津市歌舞剧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1979年,施光南为她量身打造了第一首歌曲《假如你要认识我》。关牧村开始渐渐走入观众的视野。


施老师把认识我之前写的很多好听的歌都给了我,包括女高音的,男中音的,无伴奏合唱的。其实《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他本来是写给女高音的,但我演唱了以后,他就突然觉得这歌就应该是由女中音来唱的。


施光南曾说过,只有人品好的歌者他才愿意合作,人品不好的他一定不会为他们写歌。


▲关牧村与施光南(中)、佟铁鑫(左一)等在一起欢唱


能演唱施光南先生的多部作品,关牧村感觉很幸运,也很珍惜。


成名后,为了弥补专业演唱方面的缺憾,关牧村曾去中央音乐学院深造,但施光南特别担心她会因此变成美声、歌剧的那种唱腔。


而事实也证明施光南的担忧并不多余。在关牧村受到观众质疑而如坐针毡时,施光南帮助她反复调整,最终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演唱风格。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收美声唱法的精华,将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民族化,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路。那个朴素真实,带有乡野味道的才是真正的关牧村。



天妒英才,才华横溢的施光南不及50岁便猝然辞世。说起恩师,关牧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音乐的专注和痴迷:“基本上除了作曲之外,他对社会上的人和事并不怎么关注,一门心思地就只是想把曲子写好。”

多年后,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回忆起那段岁月,说:“光南与关牧村的合作可谓相得益彰。由于关牧村的演唱,光南创作的歌曲才会以如此美妙的声音播洒人间;关牧村如果没有遇到施光南,也不会演唱这么多动听的歌曲。我感谢关牧村,在光南去世后,只有她一直在舞台上、银屏上演唱着施光南的歌曲。她用自己的歌声,让光南永远活在了听众心中。”



在当今华语乐坛,各类曲风的歌手不胜枚举,但真正称得上“歌唱家”的却寥寥无几。关牧村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演出前反复练声,一个人静心放空,调整自己的嗓音和精神状态处于最佳。即便已经唱了近五十年,登上过无数大大小小的舞台,但每一次演出,关牧村老师都会用心去对待。


一位真正的歌者,大概除了歌曲作品中深深的时代和民族的印记,对于观众和歌唱本身的敬畏之心也难能可贵。关牧村说:“我希望以后能继续为大家带来新鲜的,像春风一样能够入心的音乐。”


我们也由衷地祝愿,关牧村老师的艺术之树长青!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梁珊珊 

编辑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 吴凤花:生来与戏缘分深

  陇南行 | 铁凝:从未忘记“香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