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奕华的《聊斋》:鬼才和你聊天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真爱就像鬼故事,听过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少。 ——林奕华


文 | 马戎戎



《聊斋志异》是一部婚恋宝鉴


《聊斋Why we chat》是香港戏剧导演林奕华的第58部舞台作品,由1980年代的“进念﹒二十面体”到1990年代的“非常林奕华舞蹈剧场”,三十年来,他一直非常勤奋。


林奕华的作品,无论专栏文章、影视剧还是戏剧,令人惊叹的往往是他的巧思。比如他对四大名著的改编:在《三国》里看到“什么是成功”?在《红楼梦》里看到“什么是性别”?在《水浒传》里看到“什么是男人”。

话剧《红楼梦》


在经典与当代两个平行时空中,他总是能找到联结的虫洞。这一次,在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里,他看到的却是:“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婚姻”?用林奕华自己的话来讲,在他眼中,《聊斋志异》是一部“婚恋宝鉴”。他觉得,《聊斋志异》里的狐仙、女鬼和书生的故事,都是“婚外情”的故事: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太太,又来了一个小三。



▲点击视频观看  话剧《聊斋》预告


林奕华认为,在探讨两性关系的方向上,中国有两部作品最为重要,一部长,一部短。长的就是《红楼梦》,短的就是《聊斋》。


而他理解中的蒲松龄,则是一个“无用宅男”:因为不得志而夜夜无眠,只好写故事以自娱。


所以,如果蒲松龄乘坐时光机器穿越到今天,写作才华无用武之地的他,或许会赶一赶“互联网创业”的时髦,开发一个以“斋聊”为名,针对宅男宅女们的社交APP。 而那些社交软件上见首不见尾,千篇一律大眼睛锥子脸的女孩,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狐仙和 “画皮”女鬼。


《聊斋Why we chat》里的男女主角,就叫做“蒲先生”和“胡小姐”。

话剧《聊斋》


爱情里的“人”、“鬼”、“狐”


《聊斋Why we chat》依然是一个爱情故事。


“蒲松龄真的在书中藏了很多密码,可以跟现代连接。”林奕华说。他觉得,蒲松龄笔下的鬼和狐,在现代生活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爱情态度。


“在情感世界里,越来越多人活得像“鬼”:把黑夜当白天,视付出为畏途,以致心态上很像鬼故事中的“鬼”:要存在,就要“采阳补阴”;而狐对人的要求就是改变,如果这个人不能变化,狐就自己进化去了。她就离开,在另外一个故事里,她又去帮助另外一个人。——狐狸比较独立,女鬼就会比较依赖。” 林奕华说。

话剧《聊斋》


“鬼,属于过去;而狐的态度是往前的,代表着未来;人卡在中间,有一种迷惘。”林奕华这样分析蒲松龄笔下的人、鬼、狐。


舞台上,蒲先生、胡小姐;乃至与蒲先生前后产生过情感纠葛的女记者、蒲妻,便分别对应着这三种状态。

话剧《聊斋》“蒲先生”与“胡小姐”


《聊斋志异》中男性凡人不断被女性鬼狐所救赎的情节,投射在话剧《聊斋》里,经林奕华转化,成为三个“阴阳”主题:阴阳失调、阴阳相隔、阴差阳错。


“阳对应男性,阴对应女性,包括《聊斋》,我这么多话剧一直强调的是男性应用自己阴柔的部分来自救,而不是等女人拯救,因为这样的女人只会越来越少,女人在这个时代越来越被鼓励要自强独立。”林奕华说。


在林奕华眼中,相爱的两个人,不能符合彼此的期望,这就是一个在“阴界”、一个在“阳界”,两个人是不是在对的时间对彼此做了对的事情,决定了爱情的未来。而在现实之中,每个人现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时间轴,这是我们时代最常见的“阴阳相隔”,于是造成了很多“阴差阳错”。


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述这个“阴阳相隔”的主题,林奕华在舞台上进行了复杂的时空尝试。我们会看到,“蒲先生”和“女记者”在舞台的一边对话,另外一边,“胡小姐”可能在抚摸蒲先生刚刚休息过的睡床。你可以把这种关系理解成同时在进行的两个“平行空间”,也可以理解成,是“蒲先生”或“胡小姐”一方的记忆。反正,在这个高度同质化的工业社会里,房间与房间,旅馆与旅馆,此地与彼地,一切都相差不远。而我们记忆,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也会高度重合。

话剧《聊斋》“蒲先生”与“胡小姐”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制造和满足欲望的阶段


剥去复杂的舞台时空,《聊斋Why we chat》讲述的,其实是现代社会中再常见不过的两性故事。和《如懿传》一样,这也是一个“兰因絮果”的悲伤故事:


蒲先生是没长大的孩子,他周旋在不同的女人之间,却伤害了他最爱的女人“胡小姐”。“胡小姐”总是期望蒲先生成长,婚姻是她催促蒲先生成长的手段,怀孕也是。然而,经历了蒲先生出轨、孩子流产等重重难关后,她放弃了对丈夫的期望,与他分手。

话剧《聊斋》“蒲先生”与“胡小姐”


蒲先生和胡小姐,由王耀庆和张艾嘉分饰,这也是继十年前《华丽上班族》之后,两人的第二次合作。


“话剧《聊斋》可以当做一本婚姻、恋爱教科书来解读——什么时候你爱的人会变成鬼?当人郁郁不得志,会让他改变的,是他的爱人,还是他自己的心?一段关系中,谁是会变的那个,谁是不变的那个?谁是付出努力的那个,谁是坐享其成的那个?如果最后两人无法相见,又该如何继续下去?”这是王耀庆眼中的《聊斋》,也是林奕华通过这部戏抛给观众的一系列问题。


王耀庆笑说,在话剧《聊斋》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叫做“蒲通人”:“我演的不是《聊斋志异》的作者,我演的是每个人,观众会在剧中看到属于自己生活的片段,体会到自己的情绪。《聊斋志异》看来是些鬼故事,实际上讲人怎么跟人相处,怎么跟自己相处,怎么在社会中自处。”

林奕华、王耀庆、张艾嘉


故事的结尾,林奕华还是给出了一个非常温情的“happy ending”:尽管胡小姐因为倔强,在蒲先生生前始终未答应再见他一面,兰因絮果终于成为“阴阳相隔”。然而最终,在蒲先生留下的书信中,胡小姐还是理解并原谅了蒲先生。他们终于可以在精神世界中,和谐地跳完同一支舞。


林奕华用自己的温情,抚平了很多都市男女内心的感情创痕。


王耀庆并不认为一定要读过《聊斋志异》,才能看懂话剧《聊斋》:“重点是林奕华以现代人的角度,关怀现代人的生活,只要大家带着开放心情,愿意来交谈,那这部作品就会跟你有关联。”

林奕华与王耀庆


林奕华说:“艺术工作者是一个摆渡人, 把人家撑过河。可是用什么来撑?光是用想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比别人更多的生活经验,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在他心目中,艺术创作是一面镜子,观众走进剧场,在镜子中看到真实的自我。


在香港出生和长大,在伦敦居留过多年,所有创作都和城市有关的林奕华,比许多人都更明白城市的本质:从本质上来说,人们来到城市,就是为了追逐欲望。然而,他也比沉浸当下的人看得更明白一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制造和满足欲望的阶段。”

林奕华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自由行走的萨顶顶

  韩再芬:乡音本是黄梅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