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播专栏 | “不到长城非好汉”说的到底是哪里?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6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红军三过单家集:回汉一家亲


作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  王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是明长城,而是秦长城


跟随“重走长征路”的直播报道团队,我来到了宁夏固原。

可能是由于固原这些年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空气能见度极高,一路上漫山“绿”透的景色清晰可见。


而一下高速,过了收费站,一个宽敞的环岛转盘处写着大红的七个大字:“不到长城非好汉”。

虽说进了市区,但空气能见度一点儿没变差,所以这七个字也是清清楚楚地映入眼帘。

但心里不由得一愣:我这是回到北京八达岭长城了?怎么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呢?
 
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到北京旅游,对长城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块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

那时候流行把照片冲洗出来放进相册里,相册的边上还能写上几行话。我还记得我在长城留影的照片儿旁就写着:“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到了长城哦!

小朋友嘛,总想找出各种旁证来证明自己是条好汉😂
 
再后来背诵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读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时候也倍感亲切。

现在想来,那时候读书是真不用心啊,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幼小的心灵里竟然丝毫没有怀疑,为什么毛主席在这句“长城最佳广告语”后接着的是一句:

“屈指行程二万”?

今天我们知道了北京八达岭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明长城现存的总长度是近9000公里,难道是毛主席登上八达岭长城,把明长城几乎走全了?
 
顺着毛主席的词句接着往下念,便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我终于反应过来了:六盘山,就在固原!

所以这趟工作出差的第一个收获竟是纠正了长时间忽视的一个知识误区——毛主席抒发的登长城感慨是在宁夏固原,说的也是这里的长城!


登上六盘山后,走进这里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里的讲解员告诉我们:

1935年10月5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率领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了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村,在随后的5天4夜时间里,毛主席在这一带宿营。红军部队行程240余里,两次跨越秦长城,也胜利翻越了长征路图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

那么,毛主席这首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里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正是宁夏固原这一带的秦长城。
 
但当我见到秦长城的时候,心里又是一愣:这哪里是气势险峻、雄峙危崖、城墙严密的长城呢?明明就是比较高的土堆子嘛😂


虽然从坡顶到地面也足有3米来高,可因为山坡两侧长满了青草,山坡也显得并不十分陡峭。

登上去,顿觉视野开阔之极,胸襟为之一爽。

可是地面上还是风和日丽的气候,长城上却陡然变得劲风猎猎,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

山坡两侧,竟然还有两三群绵羊在悠然吃草,看到我们前来拍摄也镇定自若,白了我们两眼又自顾自得吃草去了。


山坡下有一块石碑和一幅“固原地区战国秦长城分布图”,介绍了这段土长城的修筑特点:就地取土,夯筑而成。

文字介绍还写道:

“原州区战国秦长城保存较好,走向十分清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及科研价值。

我大致查询了一下历史资料,比对了一下地理位置,原来这段长城就曾经防御过《芈月传》里的“义渠君”的部队。

但我站在秦长城上,还有心有疑惑:

这样的土长城,人力攀爬并不十分困难,它怎么能够帮助秦军将士挡住擅长骑射、战斗力极强的游牧骑兵呢?

我的猜想是,这样的土筑长城主要防御的是马而不是人。

主要土夯得足够高,坡度足够陡峭,就算人能爬上来,马也登不上来,而骑兵一旦没有马匹就成了步兵,在盔甲、兵器都更加先进的秦军士兵面前,游牧民族的步兵还不足为患。

我的猜想是否正确,希望各路方家高人指正哈。
 

从《长征谣》到《清平乐·六盘山》


站在秦长城上,就能遥望到连绵的六盘山。

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上拍摄六盘山

而在六盘山上的红军长征纪念馆里,讲解员还指着一面写满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展台,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毛主席写作这首词的由来。

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是10月5日到达了宁夏西吉单家集村,当晚在一个清真寺里和一位阿訇深夜长谈,阐述了红军的宗教政策和北上抗日的主张;


6号达到了固原县张易铺;

7号过六盘山到了彭阳县;

8号攻下了白阳城,这一晚毛主席住在了长城塬的村民家中;

9号大部队离开彭阳进入甘肃镇原。

根据彭阳县党史专家给我们展示的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里“杨成武回忆中央红军长征过彭阳”的文章,在这5天4夜时间里,陕甘支队大小战斗6次,其中7号的青石嘴战斗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也是中央红军在六盘山区最有收获的一次战斗。

因为红军两万多里的长途跋涉后,缺衣少食、人员减员,军需马匹也伤亡很重,而青石嘴战斗俘获了敌人上百匹战马,从而建立起了红军的第一只骑兵侦察连。

从此,咱们的骑兵连就可以冲啦!
 
1976年,毛主席曾经的警卫员陈昌奉同志重走长征路,订正了一系列毛主席长征期间的活动线路。据考证,正是在7号,也就是发生青石嘴战斗这一天,毛主席登上六盘山,遥想起红军走过的艰难历程,展望革命前途,即兴吟诵出了一首《长征谣》,这也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初稿: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即兴吟出的自由诗,经过毛主席后来的反复修改,终于定稿成了大家后来耳熟能详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傅抱石《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

展柜里陈列着毛主席的多幅手迹复制本,那么这么多首里面哪一首是大家最熟悉的书法版本呢?


那正是墙壁前玻璃柜里的这6张16开宣纸的合集。

为什么是这幅呢?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办公厅想找到毛主席这首词的最初手迹来布置宁夏厅。可是前面提到了,这首词最初是毛主席即兴吟诵的,博物馆里根本没有手迹。

办公厅的同志最初想在毛主席其他书法中来集字,可是找到的字连起来体现不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特点,于是,后来担任过宁夏自治区政府主席的黑伯理同志找到了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请董老向毛主席求字。

董老就欣然给毛主席写信,说宁夏同志要装修人民大会堂宁夏厅,请主席写《清平乐·六盘山》一词。

1961年9月8日,在庐山会议的休息期间,毛主席就用6张16开的宣纸书写了这首词,并转给董必武副主席一封信:

“必武同志:遵嘱写了六盘山一词,如以为可用,请转付宁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写。顺祝健康!

所以,我们在这首词的结尾处看到了毛主席这幅书法的缘由:

“应宁夏同志嘱书”这几个字。
 
辗转固原市区、将台堡、隆德、彭阳多地后,我总算是搞明白了这首气势磅礴、生动洗练的著名词作《清平乐·六盘山》的来龙去脉。

重走长征路确实是一个挖掘红军故事、感悟长征精神的绝好机会,毛主席即兴吟诗的豪情气魄和“如不可用,可以再写”的虚怀若谷都令我感慨不已。


在固原,还有红军教回族群众制作“红军粉”的故事,还有小白马预警敌机轰炸的故事,还有毛主席给生病的老乡送毛毯的故事,您想听哪个?下篇文字咱们再聊。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责编 | 梁珊珊

编辑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天津图书馆 | 它是天津之眼,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嘉兴市图书馆| 南湖红船畔,“初心”踏浪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