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养育“男孩女孩”为名,宣扬男强女弱!
上周末有家长发了一篇文章给我,说想听听我的看法,文章大概的意思是“男孩应该当男孩养,女孩当女孩养”(原文《把男孩当男孩养,把女孩当女孩养》)。
咋一看似乎并没有问题,不同性别的孩子也好,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个体化的养育方式也并没有问题。
但是,这篇文章所宣扬的理念却不是个体化,而是把男孩和女孩绝对割裂化养育。这位作者妈妈人为地把男孩与女孩的不同放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想要按照自己观点中男孩和女孩的“模板”来引导塑造孩子。
这篇文章作者的误导之处在于:单个看游戏活动的实例是没有问题的,甚至透着养育智慧的,唯美描写的鸡汤语句部分也没有大的问题,但就在这些实例和鸡汤语句之间,作者夹带了很多她个人认知的“私货”,通篇流露出“崇拜男性力量,女孩子要服从男孩子的主导,女孩子不应该积极要强,只应随遇而安”的女德思想。其中的一些说法让我在看完后胸口堵着万语千言,真是不吐不快。
文章开头举了个例子,一个妈妈总是在孩子玩球经过她身边的时候,拥抱并亲吻孩子。作者觉得,这个妈妈在“亵玩”孩子,像宠物一样培养儿子,从而衍生出要尊重男孩子,要在男孩子面前示弱,“要有雌性社会对雄性力量的敬畏和尊重”的观点。
确实,即使是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身体边界和自主意识,而不是随意把孩子当宠物一样亲来亲去。但是,这和男孩女孩有关系吗?女孩就可以当作宠物来培养吗?女孩就不教会她尊重自己的身体、拒绝他人的不合适接触吗?而所谓“要有雌性社会对雄性力量的敬畏和尊重”的说法又是什么鬼?
别让所谓的“引导”禁锢了孩子的发展潜能
随后作者举了过马路的例子。妈妈在儿子面前示弱,表现出对过马路的紧张害怕,希望激活小男子汉的力量,让他带领和保护妈妈。和女儿过马路则用不同办法,因为她觉得“女儿不用特别戒备,不用上满弦”,不想引导孩子成为一个主动带领者。
激发孩子的力量感,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这都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女孩子就不可以成为一个主动带领者,而只能是团队合作者呢?实际点说,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果从小没有培养起追求卓越的意识和敢于领导的担当,你的女儿又如何能够立足?
当我看到作者写道,“这是我喜欢的,引导在这个幅度内”,我就明白了。原来这位妈妈觉得女孩作为主动带领者不好,所以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引导”孩子。
但是,你凭什么就剥夺了女儿做带领者的权利?凭什么剥夺了她发掘更多潜力的机会?就凭她是你生的么?就凭你自己喜欢么?更不客气地说,你的人生和眼界是那么的局限,凭什么去预测和规划孩子的无限可能?
别用妈妈的“我喜欢”来取代孩子自己的“我喜欢”
有的妈妈说:“我这么做是希望女儿一生更顺遂,不要太多波澜,做领导者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生活也可能更多波折……”我非常理解作为父母,我们对子女的人生会有各种设想,也因为自身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着自己对“幸福”的定义。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可能非常不同,即使同样的定义,每个人对每个细节的感受也可能大相径庭。父母观念中的幸福,并不能作为下一代的模板,因为孩子们所生活的时代、所经历的多元化,以及他们看世界的广度,都将远远超越我们。所以,我们岂能用自己认为的“幸福”来限定孩子的未来?
打个比方,有的父母可能觉得孩子以后做医生好,有的觉得做音乐家好、教师好、宇航员好……然而,孩子不选择学医,是因为医生职业不好么?不是,是因为他可能更喜欢音乐。
男孩来自火星,女孩来自金星,二者的培养方式却未必要割裂对立
这位妈妈还举了另一个例子,就是爬山时不想走了,如果是儿子,她会鼓励儿子去观察虫子,让行程更有趣,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不想走了是因为枯燥。让行程有趣,可以调动孩子的潜能。说到这里,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作者画风一转,又落到了男孩女孩的不同上。
作者认为,男孩须要不断调动潜能,因为潜能越挖越深,但是女孩就不必,随时可以停下来休息,因为这是女性敏感优美的一面。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为什么就认定,女孩身上不能兼具优雅与韧性的品质。也不知道她是否知道,韧性的培养对女孩一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要。因为现在社会的很多女性要身兼数职,没有韧性,很多妈妈早崩溃了。
为什么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兼顾二者?一方面增加旅途的乐趣,在孩子身体允许的范围内锻炼韧性;一方面当孩子很累的时候,或者平时悠闲的时候,带着孩子看“风从哪边刮过来,给树叶、草地、野花、云彩带来了什么变化”。韧性与优雅,难道还需要划分性别么?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对女儿以后的人生有怎样的设想和自信,认为女儿就一定会像公主般优雅地生活,不会在生活陷入困境时需要那些韧性和潜能?
说到哭,作者也是一贯的风格。开头说的没有问题,“让孩子哭,哭完和孩子一起想想怎么办”,要让男孩学会接纳客观,学会决策,学会改变,学会忍耐。但是到女儿时,就是抱着等她哭完,再听女儿碎碎念。因为作者认为女孩在遇到问题时需要更多的情绪接纳。
但是,难道男孩“应该”学会的这些技能女孩都不需要么?女孩难道就不用接受客观、不用决策、无需接受改变?同样,男孩难道就不需要更多的情绪接纳?
作者不知道有没有了解过,很多研究发现,男性情绪表达能力的欠缺和他们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有研究还发现,不擅长情绪表达的男性物质成瘾的概率更高。
每个孩子生下来的气质特征就不同,不同的男孩也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小男孩天生更为敏感,会有非常丰富的情绪体验,这样的孩子同样需要更多的情绪接纳,而不是情绪的忽略和压抑。
事实上,情绪理解和管理能力,无论对于男孩女孩,都一样重要,可以增加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也更有助于孩子的人生发展。
千万千万,别让孩子成为妈妈手中的“泥娃娃”!
文章后面还有很多想要吐槽的点:
比如,通过小红帽的故事鼓励男孩子想办法克服困难、女孩子想办法避免困难(那女孩子避不开的时候怎么办?);
比如,在儿子和女儿面前就同一件事情表现不同,在儿子面前表现妈妈局限,在女儿面前不表现自己的局限(妈妈不是应该在孩子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吗?这样每天“演戏”真的可能么?)……
再往后基本不太读得下去,感觉这位作者不是像她所说的“引导”孩子,更像是在捏泥娃娃……(小编:看过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的朋友此处大概会打个激灵)
原作者一边说希望女孩子优雅自立,一方面又给出种种看得见的限制,殊不知,优雅来自于在任何环境中有能力从容应对,自信应手;自立也离不开哪怕困境中无人可以支持也能凭着自己的坚韧和能力破局重来。这些能力、自信、坚韧哪里来?
诚然,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基础上确实有些不同,我也曾经在文章里提过(《男孩“火星人”vs女孩“金星人”(上)》、《男孩“火星人”vs女孩“金星人”(下)》)。
但是在养育建议中,我们提倡的是,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发挥他们的潜能,合理帮助他们扬长补短,而不是用自己固化的眼光和偏好去禁锢他们,让他们只能在我们圈定的框框里成长。
最后,借用纪伯伦在《先知》里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吧:
Your children arenot your children.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诞生于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
They come through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And though they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他们陪伴你,却不从属于你
You may give them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关爱,却不能给予你的思想
For they have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无法安置他们的灵魂
For their souls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到达不了的明天
You may strive to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成他们的样子,却不要试图让他们变成你
For life goes not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不会向后退进,也不在过去停留
You are the bows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你是弓,而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The archer sees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弓箭手遥望在无限之路上竖起的靶子
and He bends you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用尽力气将你拉开,把箭轻盈地射远
Let your bending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在弓箭手的手中,你快乐地弯起腰
For even as He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因为他爱那飞驰向前的箭,也爱那稳定的弓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