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中的票证时代
《李焕英》中的晓玲,穿越回到了1981年。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妈妈”买到了电视机。这是全襄樊胜利化工厂职工买到的第一台电视机。晓玲这才知道,原来买电视机,是需要“电视机票”的,是需要排队抢的。
这里忍不住插一句,晓玲和李焕英都是穿越过来,不是应该砸锅卖铁买地买房吗?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真是败家子啊。
票证时代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来购买东西的时代。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其后,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证相继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逐步放开票证管制和统购统销的政策,生产和销售环节被积极调动起来,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
至1985年前后,凭证凭票供应的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直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票证的印象可能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而我们的上一代,各种票证整整伴随了他们整整30多年。
每逢佳节胖三斤。我们走进超市、商场,打开淘宝、拼多多、京东、美团……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发愁不知道该买什么年货。1982年的上海人民可没有这种烦恼。他们的“购物清单”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翻开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围绕“票证”,有很多可叹可怜的故事。有人为弄丢了粮票急的跳脚,连家都不敢回。有人为省点粮票,多吃一口,挖空心思。粮票那时候,是比钱好用的“硬通货”。
有个一个小说片段。说是70年代,一个男人去外地出差学习,遇到火车上卖馒头,竟然不要粮票。他灵机一动,借了同事的现金,买了十几个馒头。馒头不能久放,时间一长要发霉的。他在学校宿舍里面,用小刀小心翼翼的刮去馒头上的霉毛,然后晒在太阳底下,做成了馒头干。学习结束,他带着已经放了十几天的馒头干回家,把家里的孩子高兴坏了!
二、计划为什么制造短缺
买东西除了钱,为什么还要“票”呢?因为短缺。那为什么短缺呢?还是因为“票”啊。
票证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生产什么,销售什么,完全需要计划部门的统一指示。人们没有办法发挥自住能动性,没有办法真正拥有自己的财产,自己为自己做出决策。那么为什么计划经济制造短缺呢?因为缺乏经济计算。
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不知道你应该做什么,而你又该付出了什么代价。用10个鸡蛋,1斤面粉,生产1个蛋糕;把锅碗瓢盆炼化了做出一个机器;放下手头的工作去街头维持交通秩序1个小时,你永远不知道这件事情是“亏了”还是“赚了”
我们都知道1+1=2。这里“1”是抽象的,没有单位。现实中这个等式要成立的话,“1”的单位是要统一的。但是1瓶可乐、1件衣服、1栋房子、1台电脑、1个小时的劳动怎么相加呢?没法相加。
因为人的内心世界是无法度量的。你愿意拿一个苹果,换一个梨,只能说梨给你带来的快乐,高于苹果,而不能说梨给你带来的快乐,是苹果的1.5倍。价值只能进行排序,分出高下,无法度量。即使你嘴上说是这样,你心里脑中也无法真正的设想。
同一个人,面对一个苹果、一个梨子,无法度量价值。不同的人之间,面对千千万万商品和服务,价值更加无法度量。但也是有办法的,就是把它们换算成统一的单位——货币价格。
10个鸡蛋,1斤面粉的成本是20块钱,1个蛋糕的收益是25块钱,所以是赚了。但是用同样的鸡蛋、面粉,可能做出糕点,收益是30块钱,可以赚更多。
同样的,你的1小时劳动报酬是30块钱,而一个退休的大妈,她愿意为了20块钱,指挥1小时交通。所以你不该去指挥交通,你应该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但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价格是在市场经济中,基于人们的意愿进行自愿交易形成的。没有私有产权,没有自愿交易,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价格。
计划经济中也可能有“价格”。但这个价格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是虚假的价格。因为计划经济没办法计算成本和收益,无法知道盈亏,也就没办法知道你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你只能抓瞎,有时候浪费过剩,有时候短缺匮乏。长此以往,经济必然会走向普遍的贫困和崩溃。
三、计划告诉你要等待,市场千方百计讨好你
因为计划经济,所以稀缺和冲突无处不在,层出不穷。所以计划经济发明了“票证”,告诉人们要等待。如果消费者等待不了,那么反过来,计划经济的制定者指责消费者铺张浪费,导致了短缺。
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千千万万的人民分工合作。它靠价格这个信使传递信息,靠利润这个动机促进生产和合作。从来没有哪个商家斥责消费者,穷奢极欲,不知道勤俭节约。相反,市场经济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鼓励人们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商家竟然还背上了“消费主义”的黑锅。
人们喜欢追忆往事,因为往事隔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人们往往只记得“温情脉脉”的时刻,却忘了那些不怎么美好的事情。李焕英的年代,让人们回味“青春无悔”,但真让你穿越回去,你一定不会喜欢那个处处要用“票证”,处处要等待时代。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是通过理性发现了市场经济这一和平合作的秩序。没有市场经济,没有自由,就没有今天的富裕,没有现在的文明。
四、不要杀死那个信使
“票证”时代虽然远去,但各类形式的“票证”并没有完全消失。任何对价格的干预,任何对自由交易的干预,都会扭曲经济计算,从而让人们付出更大的代价。柴米油盐是这样,其他商品和服务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例外。
比如,深圳的二手房已经看不到价格了。没有价格,人们根本不知道是买亏了,还是卖亏了。那就干脆不卖咯。房东惜售,贷款按照指导价执行,实际贷款额度降低,人们更加难以置换,难以买到心仪的房子。
如果你不想回到票证时代,不要去杀死那个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