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逝者已矣,我心孔怀|怀念

余梦楼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故乡读书会





  ◆  ◆



    


逝者已矣 我心孔怀

——记已逝的同事

文|李全修








    


往事并不如烟



1960年,我从黄石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当年创办的黄石教师进修学院,担任一名中文教师。1961年,国家实行收缩政策,黄石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黄石教师进修学校;1962年,国家进一步收缩,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黄石教师进修学校下马,整体合并到大冶师范,成为大冶师范教师函授进修部。

在我参加工作之初的这一阶段,我曾与一些年长的老师同事,很受教益。他们虽然已经于上世纪先后去世,但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仍然时常浮现在眼前。我愿意用此文记下他们的为人与行事,让他们在漫漫的历史红尘中留下一丝痕迹,而不至被彻底湮没,并以此作为我对他们的怀念。

 

黄秘书: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位领导


黄治文先生,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位领导。他解放初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先在金牛中学任教,后担任栖儒侨中学教导主任。他的夫人是栖儒桥小学校长、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是由王任重夫人、时任湖北省委文教部副部长肖慧纳树起来的一面红旗。

黄石市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之时,正是大冶县撤销建制,作为郊区并入黄石市的时候。黄石市原来并无教师职后培训机构,于是就在原大冶县与华中师范学院所办“联合函授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创办黄石教师进修学院。此时,原来隶属黄冈专署的大冶师范已经迁至黄石市区南湖北岸,黄石教师进修学院遂以原大冶城关大冶师范旧址作为校址;工作人员也由原大冶县各个学校抽调而来。黄治文即由改称为黄石市第十二中学的栖儒侨中学调来担任秘书。因院长是由黄石市文教局唯一的局长李济民兼任,只是挂名而已,所以实际的当家人就是同事们口中的“黄秘书”。黄其时还担任着中共进修学院、黄石综合师范、冶师附小三所学校联合支部的书记。1962年进修学校并入大冶师范后,他改任进修函授部主任,师范党总支委员。“黄秘书”变成了“黄主任”,仍然是我们的直接领导。

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是,看起来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讲起话来却是声音洪亮,唾沫飞溅,干脆果断,很有鼓动力。大概因为长期在乡镇学校工作,养成了一股农村干部的作派,常披着衣服,走起路来让两只空袖管摆来摆去。他的工作作风也是农村干部式的,喜欢打蛮,强迫命令,一言堂,家长作风,不讲民主。他硬性规定我们函授老师每月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乡下巡回,只留极少时间在校备课。为了强迫大家到乡下去,他让学校食堂按他规定的在校天数卖给老师饭票,老师若提前返校,就没有餐票就餐。他是挟着“新三反”政治运动的风云上任的,虽然大家对他的强迫命令作风十分不满,也只敢在私下嘁嘁喳喳地议论,没有谁敢公开流露出来。

他虽然作风谈不上民主,还有点作威作福(这也是当年许多领导干部的通病),但并没有从政治上去整人。在他当权的时候,不仅没有给任何人扣政治帽子,反而对喜欢整人、曾经在以前的政治运动中专事整人的一位同事加以约束,不予重任,虽然那人是教师中仅有的一名党员。

他有很强的事业心,用他特有的“强迫命令”的方式,逼着大家钻研业务,努力工作,出人头地。他常以“我们进修学院是半个文教局”来激励大家,给大家鼓气,培养大家的自信心。若有哪所学校或哪位老师自视清高,把进修学院不放在眼里,他就把自己的队伍开过去,听他们的课,然后让我们这些初生之犊不留情面地评课,指出其知识上和教学上的缺陷。这一损招还真灵,竟“征服”了黄石、大冶不少傲气的中小学和教师。就这样,在他那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派下,一支虽然学历不高但是能够发奋而且能征惯战的队伍练出来了,不见经传的进修学院的权威也逐渐树立起来,被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

他还有一个极大的长处,就是爱才、重才、用才。用人不看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唯才是用,在那种时代,真是难能可贵。像我这样的情况,就很得到他的倚重,是唯一一个被安排担任高师本科辅导的大专毕业生。当然,在当年那种政治形势下,他不可能给予我政治上的职务和荣誉,但在工作上却给与信任和重用,使我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反过来,对于出身虽好但不努力工作、教学压不住阵的“空头政治家”则不予重用。这为他几年后被打成“黑帮”种下了苦果。

在那荒诞的岁月,他们一家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已经调到黄石日报报社的他被揪回学校,打成走资派。他不仅被剃了光头,连一双浓黑的眉毛也被刮掉。剃了光头还能基本保持原貌,剃了浓眉就完全改了像。看着改了像的他一副苦脸,一种兔死狐悲的感慨隐隐生起。打成黑帮后,他被与其他黑帮一起关进特设的“牛棚”,每天被红卫兵用木枪押着劳动改造。他的夫人名气比他更大,因此这时所遭受的迫害也更惨,多次遭到毒打,造成许多伤病。夫妻双双被打成黑帮后,几个几岁、上十岁的儿女成了无人照管的孩子。

拨乱反正之后,他们夫妇双双得到平反。他的夫人因为被打致伤,不幸早逝,他本人则回到报社继续担任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报社主编《黄石日报通讯》,这是一个培养提高通讯员写作水平的内部刊物,他曾约我写稿,我为之写了谈修辞的文章,由该刊连载。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与几位老同志共同编辑小报《晚霞》。

退休后,他很恋旧情,常常邀约原函授部的青年教师到他家里聊天。在黄石市区工作的毛汉华、董人西、袁继曾等人是他家的常客。我因为住在大冶,参与聚谈的次数较少。晚年的他,与“黄秘书”“黄主任”好像换了一个人,已不再作狮子吼,而是慈眉善目,温语柔肠。

 

蒋老师:儒雅的长者


蒋方舟老师是我见到的第一位同事。19607月,在我们毕业分配的见面会上,代表进修学院来跟我们见面的那位白发长者就是蒋老师。说他是“长者”,其实那时也不过五十出头。个子略矮,有点佝偻,稀疏的白发整齐地向后梳着,闪着银白的亮光。脸胖而红润,戴一副黑边双光镜。一口对他那样年纪的人来讲应算很标准的普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学到中学,我的老师中基本上没有讲普通话的,个别因为方言难懂而不得不讲也讲得怪腔怪调,一位讲粤式普通话的老师就常常成为同学们课后模仿玩笑的对象。而作为大冶人的“蒋老”(当时许多人都这样称呼他)却能操一口近乎标准的普通话,不得不令我佩服。他和我们从容应答,蔼然可亲,和参加见面会的其他学校的代表比较起来,言谈举止别具一格,高雅脱俗。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很深,觉得他具有学者的风度。

后来共事久了,才知道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算不得大知识分子,他甚至没有跨进过新式学堂的门槛,他的“第一学历”只是私塾。但他是个极顶聪明的人,又肯学习,解放前,就凭着自己的私塾“学历”坐过“蒙馆”(以教孩子识字为主的私塾)和“经馆”(教给学生儒家经典的私塾),解放后,又以这样的“学历”被安排到金牛中学高中任教。并且比许多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老师更受欢迎,成为大冶地区有名的语文教师。

他虽然是读私塾、教私塾出身,但是无论是从外在的形象还是内在的思想,一点都不“冬烘”。他的最大特点是能与时俱进,接受理解消化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快,拿来就能用,而且思路清晰,善于表达。这一点与另一位老老师形成鲜明对比,那位老师年轻时是一名激进的“新青年”、职业革命者,到了老年却变成了一个“冬烘先生”;蒋老师年轻时生活在“冬烘”的环境中,到了老年思想却变得新潮、时髦。那位老师曾经名师传授,学富五车,新老学问,兼收并蓄,但不善于运用,既得到“活字典”的美誉,又落得“两脚书橱”的讥诮;蒋老师读的书没有那位老师那么多,知识“库存”要比那位老师少,但是他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用足、用活、用好,能根据时机将自己的“库存”和盘托出,并且卖得好价钱。

蒋老师善于同青年人相处,与年轻人有共同话题,常同青年在一起谈学问、谈掌故、谈社会、谈生活,没有“代沟”。他甚至同年轻人谈一些带有“荤”味的段子,不过语言很雅,很含蓄,不显得恶俗。董老师与戈女士结婚,请他写对联,他以成语“枕戈待旦”为横批;瞿老师与柴女士结婚,他把杜甫七律《客至》的颔联改动一字写成新房对联“花径不曾缘客扫,柴门(原诗为蓬门)今始为君开”,都显得诙谐,谑而不虐,令人看了会心而笑。

蒋老师喜欢写旧体诗,常和我交谈,令我获益匪浅。1962年暑假,他到庐山去疗养,写了一组旧体诗,回来后抄给了我,并用旧式吟唱的方式为我吟诵了一遍。我现在还清晰记得他轻晃脑袋吟唱一句就砖头看我一眼的那种自我陶醉的样子。现在蒋老师已经仙逝五十余年,我就把这组诗抄在下面,作为对他的纪念。

庐山记游十二首         

(蒋方舟待定稿  6⒉8.4.)

夜发庐山

灯火微光乱北辰,茫茫一片夜无垠。

车行山前凉风动,莫辨庐山面目真。

观诺那塔

高峰一塔仰禅风,西藏行僧葬此中。

我立山前观云海,江洲云底望中空。

花 径

 传为白乐天在大林寺咏桃花处,有崖石镌花径二字于1927年出土,解放后为亭护之。其旁另有一亭,曰景白亭,中立碑载崖刻出土经过。今此处已辟为花径公园。白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觅得春归处,悠然亦乐天。

高山留鹤住,小径共诗传。

亭覆摩崖字,碑刊出土年。

匡庐一席地,今日万花妍。

仙人洞  即佛手崖

  传仙人周颠医朱元璋病,病愈大胜陈友谅,即帝位后,遍访未获,立碑以记其事,即旁御碑亭所藏者是也。

   欣闻老道话周颠,佛手崖中笑拍肩。

   药石有灵逢帝病,御碑无恙记仙缘。

   洞如覆掌留云住,茶品流泉为客煎。

   一代兴亡多附会,搜神不必认真研。

龙首崖  即舍身崖

龙首崖前叹舍身,几多生命坠轻尘。

分明浊世难容活,反说成仙不作人。

黄龙潭

高悬飞瀑下深潭,一脉银河降彩昙。

三面崖墙一面水,玉龙挂壁吼声酣。

乌龙潭

一路鸣泉入耳寒,贪听觅句倚崖看。

飞流千载常如是,直下深潭不见宽。

三宝树

树大四围,高千尺,一为银杏,二为柳杉。

撑天古树拨云开,我为探奇策杖来。

两树并生夸连理,一株独秀问谁栽。

含鄱口望鄱阳湖

含鄱口上望鄱阳,万顷汪洋落大荒。

出岫云峰浮水面,观潮游客息亭旁。

里墟点点如棋局,烟树茫茫尽稻乡。

智者乐山仁者寿,匡庐奇秀赖湖光。

访寺途中经一线天

挥汗寻幽寺,攀崖下碧峰。

仰看天一线,俯拾级千重。

脚抵云飞白,头迎日照红。

涛声盈耳急,风挟万山松。

访海会寺

鄱阳湖畔寻山寺,五老峰前仰首瞻。

远祖兴资修远殿,高僧刺血写华严。

群峰积翠如佛盖,好竹藏烟似画帘。

闻到此间曾驻贼,道场曾任毒龙潜。

(蒋介石匪帮曾于此处训练特务)

自题庐山留影

年逾五十访名山,万壑千崖杖履间。

云气罗胸风满袖,诗人赢得锦囊还。


(上集完)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



——链接——



父亲的恩人|那个时代,那些人


焦抑:阳新才子,南宋探花


黄石当代诗词选|征稿启事(之二)


樊稼生畅谈书法人生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