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诗话7:寒食
如果你喜欢本文,敬请转发;如果你愿意持续分享,敬请关注。
◆ ◆ ◆
◆ ◆ ◆
余梦楼
◆ ◆ ◆
【作者简介】
李全修(1940—),湖北省武汉市汉南人。
1960年参加工作,终身从事师范教育。
以舌耕为本业,笔耕属于玩票,雖无几何成果,仍乐此不疲。
行年八十,不知老之早至。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7:寒食
文|李全修
寒食节在清明之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原注: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因此寒食节又有“百五日”“一百五”“一百五日”“一百六”“百六”之称。
算取去年冬至时,一百五日今朝是。(唐·王泠然《寒食篇》)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昨日一百五,老稚俱食寒。(宋·苏辙《新火》)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唐·元稹《连昌宫词》)
江南岸、草和烟绿。初过寒食一百六。(宋·贺铸《夜游宫》)
百六楚风酸,三月吴姬瘦。(元·赵善庆 《庆东原·晚春杂兴》)
寒食节来历
禁火、寒食是寒食节得名的原因,也是寒食节最主要的风俗。之所以有此风俗,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一位人物介之推(或称介子推、介推、子绥)。
介之推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层叠累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记载如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提及禄位,禄位也没有赐到他身上。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不使晋国绝后,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公子又会是谁?这实在是上天立他为君,而他们这些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以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介之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的死,又能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法,罪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说话,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露罢了。”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于是就隐居而死。晋文公派人寻找介之推,找不到,就把绵上的田封给他,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来表扬好人。”
从《左传》记载来看,介之推是一个有功不居、淡薄荣禄、注重名节的人,带着母亲以隐逃赏,最后“隐而死”。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大义之人。
《庄子·盗跖》增加了“割股以食文公”和“抱木而燔死”两个情节:“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等又增加介子推的手下人为他抱不平而作《龙蛇之歌》的情节。《晋世家》云:
介之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天,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文字记载中最早把禁火寒食与介之推联系起来的是西汉东汉之际的桓谭所作《新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
到了东汉末年蔡邕所著《琴操》,介之推的故事基本定型,并据此认定后世寒食节的来历: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与后世所定寒食节日期有异),不得举火。
寒食节是因推崇介子推的高节,同情他的不幸,为纪念他而设立,所以吟咏寒食节的诗少不了对介子推的赞扬与怀念,如:
处处哭声悲,行人马亦迟。店闲无火日,村暖斫桑时。泣路同杨子(杨朱临路歧而泣),烧山忆介推。(唐·许浑《途中寒食》)
寒食潇潇想介推,君荣何故使身萎。贪天耻见终须怨,旌地如闻更足悲。三复龙蛇阴雨动,千年神鬼黑风吹。棉山草树今非古,满目残春忆旧枝。(明·郭之奇《寒食风雨思古漫怀》)
是谁甘介节,长揖薄侯封。白发招偕隐,青山杳旧踪。禁烟隆报士,寒食不因冬。纵有绵田奉,难将母氏饔。(清·金朝觐《清明二首》 其二)
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禁止用火,则是表达对介子推的最高敬意: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卢象《寒食》)
千岁遗灵在,乡民禁火多。(宋·李复《九日过介之推庙》)
因为禁火,只能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须预办熟食过节,所以又称寒食节为“熟食日”“熟食节”“冷节”;既禁火,则禁烟,故又称“禁烟节”: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唐·杜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一百五日熟食节,七十一曲下山坡。(宋·戴表元《戊子清明前陪王丞度新岭》)
何处遇蔷薇,殊乡冷节时。(唐·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
枥驹久絷已难禁,冷节来临且强吟。(宋·洪皓《和吴英叔寒食》)
骀荡禁烟节,相随上北峰。(宋·孔平仲《寒食宴北山席上走笔得松字》)
一百五日禁烟节,二十四番花信风。(明·彭孙贻《三月三日》)
今传禁火已多年,时记清明一日前。(近代·徐搢珊《禁烟节》)
东汉时,并州管辖的太原、上党等四郡,整月不举火。周举任并(bīng )州刺史时,以“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改为冷食三日。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在攻取了袁绍之甥高干所盘踞的并州之后,曾颁《明罚令》明令禁止“绝火寒食”: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关人(关中民众)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曹操颁发此令时看到了寒食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意在移风易俗。但晋在取代魏后,又恢复了禁火寒食之俗。这在唐以后诗中皆有描述:“雨中禁火空斋冷”(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万井闾阎皆禁火”(唐·郭郧《寒食寄李补阙》),“古来禁火惟汾晋,今遍天涯海角然”(宋·刘克庄《寒食二首》其二),“野村皆禁火”(明·邓云霄《寒食虎丘》),“千家禁火供寒具(冷食物)”(明·欧大任),“千家禁火聊同俗,搔首犹伤滞百蛮”(明·钱点《寒食》)……
赐火传烛
因为寒食节白天禁火,晚上禁烟,皇帝为表示恩泽,有向达官贵戚颁赐蜡烛的习俗。《西京杂记》:“寒食禁烟,赐侯家蜡烛。”可见汉代已有这种风俗。到了唐代,这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诗文中多有记载,其中最有名的是韩翃的《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流传极广,尤其深得唐德宗的赏识,韩翃并因此被德宗钦点,任为知制诰的要职。
唐代以后历代诗歌都有写到赐火传烛这一风俗的,如:
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唐·窦叔向《寒食日恩赐火》)
寒食谁家烛,红香蜡更鲜。晶荧侯邸盛,日暮汉宫传。(宋·刘辰翁《春景·汉宫传蜡烛》)
春深不见试轻衫,风土殊乡客未谙。蜡烛青烟出天上,杏花疏雨似江南。(元·吴师道《京城寒食雨中呈柳道传吴立夫》)
绵上火攻山鬼哭,霜华夜入桃花粥。重湖烟柳高插天,犹是咸淳(南宋度宗年号)赐火烟。(元·陈樵《寒食词》)
蜡烛散轻烟。春城寒食天。(清·蒋春霖《菩萨蛮》)
人间佳节唯寒食
寒食本为纪念性节日,因时值季春,又演变为游乐性节日。
自唐至宋,寒食与清明都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元稹的《连昌宫词》记载了唐玄宗时寒食节万众连宵达旦欢乐的热闹场面: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擪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车斗风。
【注】贺老:贺怀智,天宝年间著名琵琶演奏家。力士:唐玄宗宠幸的宦官高力士。 念奴:天宝年间著名歌妓。 诸郎:年轻子弟。 许然烛:然同燃,寒食禁火,因此晚上燃烛须经皇帝特许。 掠削:整理。 二十五郎:邠王李承宁,善吹小管。 凉州:大型歌舞曲名。 龟兹(qiū cí):西域国名。 录续:陆续。 李謩:笛子演奏家。 新翻:改编。 涂路:即路途。 岐薛:唐玄宗弟岐王李范和薛王李业。 杨氏诸姨:杨贵妃杨玉环的姊妹。
宋代寒食节游乐之盛绝不逊于唐代,宋·邵雍《春游》诗径直说“人间佳节唯寒食”。下面四首宋代诗词就分别描述了宋代京城、园林、郊野、西湖游乐的盛况:
旧节虽龙忌(禁火日),中都富物华。有行官户柳,无数苑墙花。饮市喧银管(乐器),优场(演戏的场所)隘幰车(施有帘幔的车子)。街尘盘马(骑在马上驰骋回旋)燥,树日斗鸡斜。蹋鞠(踢球)将军第,吹箫贵主(尊贵的公主)家。金丸(金制的弹丸)随落宿(xìu.星宿),丝障乱朝霞。水暖船争旆,风长鼓应笳。池边人酩酊,殿里客伊亚。画卵(在鸡蛋上雕画图形)宾盘盛,香糜赐品嘉。只应王泽厚,行乐遍天涯。(宋·宋庠《辇下寒食》)
春山寒食节,夜雨昼晴天。日气薰花色,韵光遍锦川。临流飞凿落(亦作“凿络”,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倚榭立秋千。槛外游人满,林间饮帐鲜。众音方杂遝,馀景更留连。座客无辞醉,芳菲又一年。(宋·田况《成都遨乐诗·开西园》)
郊外融和景,浓于城市中。歌声留客醉,花意尽春红。游人一何乐,归驭莫匆匆。(宋·田况《成都遨乐诗·寒食出城》)
涌金门(南宋临安的西城门。门临西湖 )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秀美的头发)。(宋·仲殊《诉衷情令· 寒食》)
《荆楚岁时记》记寒食节游乐风俗有打毬(蹴鞠),秋千,斗鸡子。诗云: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
寒食内人长白打(蹴鞠两人对踢叫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唐·王建《宫词》)
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宋·梅尧臣《和孙都官河上写望》)
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宋·陆游《春晚感事》)
屡逢蹴鞠踏花茵,时见秋千乱云朵。(明·张元凯《寒食限韵作》)
九陌风香来蹴鞠,四郊云影落秋千。(明·区大枢《寒食客中作》)
惆怅故园年少在,斗鸡蹴鞠与谁同。(清·毛奇龄《寒食渡江》)
唐·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对唐代寒食斗鸡的情境有很具体的描述: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寒食郊游踏青主要有拾翠,即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也指采集百草,泛指妇女游春。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拾翠迷寒食,飞红卧夕阳。(宋末·刘辰翁《春景·芳草换野色》)
寒食饮食风俗
因为禁火,寒食节只能冷食。晋·陆翙《邺中记》云:“邺俗,冬至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之糗(qiǔ,干粮)。”又说:“寒食三日,作醴酪(lǐlào,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荆楚岁时记》记寒食节饮食风俗也是饧(xìng或táng,麦芽糖)酪、杏仁粥,大麦粥。隋·杜台卿 《玉烛宝典·二月仲春》记载:“寒食又作醴酪……酪,擣杏子人(同仁)煮作粥。”注:“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人为酪。”唐·崔橹《春日即事》诗:“杏酪渐香邻舍粥,榆烟将变旧炉灰。”宋·范成大《雪寒围炉小集》诗:“高飣羶根浇杏酪,旋融雪汁煮松风。”描写寒食饮食诗例于下: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柳中庸《寒食戏赠》)
老病不禁馊食冷,杏花饧粥汤将来。(宋·杨万里《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
上国春风桃叶渡,东阳寒食杏花饧。(金·高廷玉《道出平州寒食忆家》)
预折杨枝插绕檐,豆糜香软麦饧甜。(明·杨基《江村寒食》)
东风寒食饧,春雨杏花粥。(明末清初·彭孙贻《访千峰和尚》)
杏酪分香茶灶冷,麦饧胶齿柘烟微。(清·曹尔堪《寒食春墅》)
寒食插柳于门
宋·吴自牧《梦粱录》记寒食节有插柳于门上的风俗:“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宋·仙村人《春日田园杂兴》)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宋·杨万里《清明雨寒》其二)
才见茅檐插柳条,便知寒食是今朝。(宋·释居简《寒食》)
寒食江村路,门多插柳条。(明·郭谏臣《清明日舟次》)
插柳才惊寒食逢,弟兄奔走各西东。(明·易翀《避地寒食》)
下面再抄录几首以写寒食而著称的诗词: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唐·韩偓《寒食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宋·仲殊《诉衷情·寒食》)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系列——
有缘继续: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