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散记|黄冈采风系列之⑭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
◆ ◆ ◆
行走黄冈山水,抒写故土乡情
◆ ◆
【编者按】
东坡赤壁
一
一个城市,就是一本书。
有些书是越翻越簿,有些书是越翻越厚。有些书你原本以为可能是很簿的书,在不经意地打开前,你可能会觉得你对她很熟悉,想将它快点翻完,但翻到中途时,你才发现竟是翦不断,理还乱,那些历史烟云,越飘越浓,越飘越厚,你越想窥视其全貌,越想对其一览无余,你越会发现原来自己对她是如此无知。此时,你对她的任何急躁都会于事无补。你只有找到一隅,端起一杯清茶,重新将这本书虔诚的打开,用心静静地阅读着每一个文字,你才能真正地进入到她的内心世界。也由此,这本书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厚。黄州,这个长江边数千年的小城,一路坎坷,跌宕起伏,于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本已变得有着巨大压力的厚厚的书籍。
二
是城市,总会有自己一个或两个标志性建筑或场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往往取决于这种标志性建筑或场所所蕴藏的文化符号是否博大和精深。
赤壁之于千年古城黄州,她的每一寸土壤,每一块砖石瓦砾,都饱含着这座城市的沧桑。
东坡先生也早说过: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
公元208的冬天,这一年,天格外的寒冷,历史人物们注定要在这一年闹出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位大人物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其横立于天地之间,不可一世,誓要一统江湖。而另一对天生的冤家,却在羽扇纶巾,侃侃而谈,一步步地在编织着一张大网,在悠闲地等待着那位大人物进入这张网。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但这是一个老百姓所处的最悲惨的时代。
那一天晚上,天刮着东南风。
那一天晚上,一些英雄们在美美的计划着等到一统天下,必将携天下美女与财资;还有一些英雄也在美美的计划着收拾那位北方狂人后三分天下,他们各自图谋着帝王之业的美梦。然而,没有一位英雄,面对那些路边的垒垒白骨暗然神伤。为了他们的英雄梦,再多的白骨,也无法在他们大海般的内心里激起一片小小的善的涟漪。
于是,那一天晚上,东南风起,顷刻之间,火光蔽天,喊杀之声震彻寰宇。那一天,血流成河,尸体的焦臭味弥漫了大半个江南。
这是一场大战。
这成了中国历史中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最著名的战争之一。
然而,那一夜之后,又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又要多少春闺由此断肠,这一切均没有人去顾及。那些南北方慈母的眼泪只能化作一处处大江东去的闲愁,或者只能化作一个个供后人谈笑间仰慕的英雄故事。
这也许就是历史。
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必经的涅槃。
无论后人怎么争论,这场战争到底是不是在古城黄州赤壁展开,但自《英雄记》开始,历史上关于赤壁之战真实地点的争论,方家们直到今天还是在各执一词。无论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那些名诗名篇的背颂和研读。杜牧的《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白亦在赤壁留有诗文《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除了这些诗文外,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将黄州赤壁隆重地推向了世界。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记叙,尽管至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场战争到底是否是在黄州赤壁展开,但无论如何,黄州赤壁已经与这场战争永远脱离不了干系。站立在赤壁矶头,面对远处的浩浩江流,你的内心自然不自然的会涌现出当年血火冲天、尸横寒江的残酷画面。
这就是这座如今看起来并不是十分高大险峻、危崖耸立的历代名山,这也是这座不大的名山第一次由于这场战争而进入了公众视野。
如今,江流已改道,只留下一池静水,仍然在陪伴着这些褚红色的岩石,山上毁了又修、修了又毁的那些亭台楼阁,如今又遍布在这座褚红色的山崖上。
如今一切都很平静,没有馋岩可履、蒙茸可披,亦没有虬龙可登、栖鹘之危巢可攀,更不用说冯夷之幽宫。连江水都可以改道,世事的变化,总是让人不可捉摸。
虽然公元208年的那场战争,在人间充满争论,但公元339年的那一场发生在这里实实在在的战争,尽管我不是英雄,我也常常为此落泪。那六千多个鲜活的生命,在他们纵身一跳的瞬间,当年还是风起水涌的山谷,不知有否白鹤在此久久盘旋。对于这场战事,《晋书.毛宝传》是这么记载的:“于是诏以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与西阳太守樊峻以万人守邾城。石季龙恶之,乃遣其子鉴与其将夔安、李菟等五万人来寇,张貉二万骑攻邾城。宝求救于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军,城遂陷。宝、峻等率左右突围,赴江死者六千人,宝亦溺死。”亮,即庾亮,以帝舅辅政,是东晋有名的权臣和外戚。江,即现在的黄州赤壁江边。庾亮这位不懂军事的军事指挥官,由于他的错误,导致多少人惨死江畔。用现在人的话说,这是绝对的猪队友。六千人集体投江赴死,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绝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站在如今的时代,我无法对这场战争进行评价,但这场战争导致的这些无辜死亡,让我在内心永远无法对那些战争的指挥者进行赎罪。因为,六千人纵身的一瞬间,人间又多了多少妻离子散,人间又多了多少父母哭干泪水的双眼。然而,那些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那永世霸业,何曾去顾及这些在动荡的年代,只能将军伍事业当作谋生手段的平民世家!
但愿,世界自此后永远不再有战争!
然而,世界不再有战争,这也许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期盼。除了发生在东晋的这一场让战争史家们永远无法绕过去的战争外,黄州赤壁并没有等待到长久的平安。接二连三的战争,让这块小小的弹丸之地每隔几十年再饱受一次战争的蹂躏。哦,期间唯独在我大明时代,有过一两百年的安静期,但安静期一过,紧接着明末清初,甚至在整个清朝,都没有过上几天太平日子。
我到过阳关,看到过余秋雨先生在阳关城外看到过的那些历史的坟茔;我也到过玉门关外,聆听过关外瑟瑟寒风吹过来的历史上的马蹄声响。在那些边塞之城,以我现有低级智商,我足以理解那些曾经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然而,在黄州这样一个中原腹地的江边小城,自打其成为衡山郡的城池时起,战争总是接连不断,总是一再被蹂躏,然后又顽强的接着生存繁衍。这在整个中国的城市名录中,无论是以战争的次数还是以战争规模的总和来说,黄州绝对是微乎其微的一类城市。然而,遍览中国史书,黄州赤壁,却并没有引起史学家们抬起他们足够重视的眼神。虽然黄州地处中原腹地,但也许由于其地处长江天堑之滨,在每一次民族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之际,其每每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许是由于每当战争结束之后,黄冈人以其勤劳和坚韧,又能迅速将这片土地变成经济的热土有关。在三国两晋时如此,在五代十国时如此,在元末及明末农民战争中亦是如此,在太平天国时代同样如此。这片土地,多少人因为这些动荡而性命不保、颠沛流离!
读着这些苦难的历史,我只能一次次潸然泪下。
面对这片经历过这么多苦难的故土,作为从黄冈走出的一位游子,每每想到那些多灾多难的父辈,我只能在内心一遍遍为之祈祷,但愿这片多灾多难的故土,自此永远不要再起波澜。
对于公元339年毛宝带领东晋军民抵抗后赵之战,六千人集体投江的悲壮场面,能给予些许安慰的是,《晋书.毛宝传》中终于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初,宝在武昌,边人有于市买得一白龟,长四五寸,养之渐大,放诸江中。邾城之败,养龟人被铠持刀,自投于水中,如觉堕一石上,视之,乃先所养白龟,长五六尺,送至东岸,遂得免焉。”白龟渡江的故事,总算最终成为佛教“因缘生万法”理论的实证故事之一。六千人集体投江的壮烈场面,最后在佛教经典中化作劝人为善的背景材料,让黄州这小小的赤壁矶,进入一代代善良的人们的内心深处,这也许是上天给予赤壁矶这块当年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历史悲剧的土地的一份莫大的奖赏。
黄州这片土地经历的历史苦难,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是国内绝大多数城市是无法体验的。正是因为战事频繁,所以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多了又少,少了又多。先人们经受的苦难,是无从一一叙说。对于我们的先人,我想,在那些年代,他们对于和平生活的渴盼,比起其他地方,应当是更加强烈。我第一次读沈从文的《边城》,读到下面的句子:“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分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但这些人想些什么?谁知道。住在城中较高处,门前一站便可以眺望对河以及河中的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纤夫。那些纤夫也有从下游地方,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船来时,小孩子的想象,应当在那些拉船人一方面。大人呢,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付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沈从文先生故乡的小城是多么安静平和呀,与我那成天刀光剑影的故乡人的日子相比,这是天壤之别。沈从文的故乡的人们所过的日子,这对于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才是最大幸福的日子。读着《边城》,对比着黄州的过往历史,我好几次深深责怪上天对待我们这片土地上父辈命运的不公。
如今,站在赤壁矶头,江水早已改道。赤壁山上,百多年前又已建满了亭台楼榭。赤壁山下,已经没有江水怒吼,一池不大的湖水,绿茵已占据了大半,倒显得十分静谧。山下的高楼大厦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远处的江面也只能凭着感觉去想象着江水的浩荡。站在这里,已经无从体会到六千人集体赴死的壮烈场面,但历史终究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了记住那些动荡的年代,也为了让战争不再重生,在发生过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场所处,真期望能在此地树立一座石碑,将曾经的那个悲壮的场面永久记载下来,让他永久流传下去。
三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命运,黄州城同样没有例外。
如今,当你从黄鄂高速黄州出口出来,沿着黄冈大道行至华海大道,左拐,再前行几百米后,一个红色的路标,会让你为之一震:“禹王城遗址”,这座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近七百年的历史古城,如今竟然躺在黄州偏僻的一隅,荒草长满昔日的城池,一任阳光肆洒,一任雨水洗濯。走近遗址附近,水坑相连,远处零星的几座高楼,也在冷眼斜视着这片不知道历史到底埋藏了多少记忆的土地。
这片土地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邾城故地,而邾城也是黄州城最早的城市发源地。
记得我到达这里的那一天,天正下着濛濛细雨,空气显出一片厚重,土地早已种满了庄稼,还有一些荒草在田埂上随着雨中的微风飘摇。
站在这里,面对眼前的一切,你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沧海桑田,什么叫世事无常,你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东坡先生所说的“天地蜉蝣、沧海一粟”的意境。
这座城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具有的辉煌,现今的中国城市是没有太多能与之进行比拟的。这一点,通过最近几年对他的研究,我是深信不疑。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房玄龄等的《晋书》,这些国之重典,皇皇巨著,对邾城均予以了重点关注。可见邾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是何等显赫。
黄州城在历史上就叫邾城。
据多本史书记载,战国后期的楚考烈王八年,即公元前255年,楚师北伐,在灭亡鲁国的同时,楚国灭掉了邾国。随后,楚国国王迁邾国第二十九代国君曹夯及邾国百姓至今天的黄州城中禹王城办事处境内。邾国国君作为战败国君,并没有由此颓废而消沉,其在当时原有城池的基础上筑城建屋,发展经济,不断扩大城市的规模。由于此城为原邾国国君所驻的城市,楚国遂将该城称为邾城。因此,邾城成为黄州城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名。邾国国君虽然为战败之君,但由于楚国对灭亡之国实行灭国不绝祀的做法,加之邾国国君先前处于邹鲁礼仪之邦,其本身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社会治理能力。邾国国君迁居黄州后,其在自己的封地内苦心发展,以致邾城在战国后期迅速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域中的著名城邑。史载其城邑面积接近两平方公里,城内居民可达万户、数万人。在战国后期邾城声名显赫,是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巨大城邑。现在没有史料记载当年战败的邾国国君的心态,但从邾城后来迅速发展的事实可以推论出,当年邾国国君作为战败之君,应当仍然是不甘寂寞的,也许其是想通过潜心发展经济以减轻他对那些被迫随之远道迁来而背井离乡的黎民百姓的心理罪责。
邾国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在秦及西汉前期可以说是达到了发展的辉煌时期。在秦时,其为衡山郡的郡城,这相当于现今的省会城市。在秦末战争期间,邾城由于十八王之一的吴芮的驻守,更是声名显赫。这位吴芮,在历史上的确非等闲之辈,其为人八面玲珑,广交广结,在秦末战争中势力较大。另一王即九江王英布,也就是后来带人造汉高祖刘邦的反的那位封王,还是其女婿。这样的英雄豪杰将邾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可见当年邾城在全国的地位。
但秦末战争四年的时间毕竟转瞬即逝。真可谓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左右逢源中,吴芮最终还是敌不过时势造就的英雄刘邦,最后还是归属于其麾下,但最终又被刘邦远迁长沙。
随后,邾城即达到了其城市命运的最巅峰时期。在西汉前期,其一跃成为衡山王国都城。当时,衡山王国作为西汉分封的同姓王国之一,第一任国王为厉王刘长之子刘勃(也即是汉高祖刘邦孙子)。刘勃在任时,其能勤于政事,并且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忠贞守信,故在七国之乱后,受到景帝的褒奖,最后景帝封其为济北王,让其迁离了邾城。到了第二任国君刘赐时,邾城这座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长江中游的大型城市,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这位刘赐本身的能力有限,家教不严,子不守孝道,女不守妇道,其家庭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处于朝代末期的皇室家庭的情况一样,内部争权逐利,矛盾不断。这样一个无德无才的国王,还想做着皇帝美梦,参与谋反,这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作为一国之君,德不配位,必将殃及池鱼。一个衡山王国,王后之间,儿子与王后之间,儿子与儿子之间,这之间的故事足可以拍出数集惊心动魄的连续剧。衡山王国最后的结局就是国王刘赐自刎,儿子刘孝、王后徐来、太子刘爽均被处死。其他参与谋反事件的有关人员全部被满门抄斩。经过这一次浩劫,邾城完全是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衡山国最终被废,改为衡山郡。自此,邾城在两汉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直到其沦落为一个荒凉偏僻和贫穷的小城。由于邾城事件而产生的左官律和附益法却成为自西汉之后的历代王朝一统江山时所用的十分有效用的统治之术。
当历史的时光照进东汉末年,邾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在自东汉末年亦始的动荡年代里,尤其在三国魏蜀吴割据争雄的时代,其又处于战争的前沿,一时归魏,一时入吴。吴国大将甘宁和陆逊均在邾城作过一城之主。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彼时邾城的经济状况应当一般。但由于其作为东吴防御北边魏国的大本营,尤其是孙权在一江之隔的武昌(即现在的鄂州市)建都后,其战略位置更显不一般。因此,此时其更多的是作为军事要地而闻名于当下。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载:“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载:“吴赤乌三年使陆逊攻邾城,常以三万兵守之。”邾城作为一个面积不大的城池,其日常驻军不下三万人,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陆逊城邾后,其更成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之一。此时的邾城,虽然经济上并没有太多的史料记载,但其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可以说,其名天下皆知。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较为稳定,经济社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邾城又处于西晋统治中心,失去了军事重镇的战略位置,其在西晋的地位再度下降。其仅作为邾县县城,先后隶属于武昌郡和弋阳郡。
到了东晋,由于国家陷入分治,邾城再度成为东晋与后赵的前哨城市。面对后赵咄咄逼人的攻势,东晋内部也坐不住了。当时,东晋重臣陶侃驻节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他的幕僚极力鼓动陶侃采纳东吴大将陆逊驻邾之策,加强邾城的守兵力量。陶侃在详细分析各种情况后,并没有盲目采纳幕僚们的建议,而是将防御重点放在坚守长江天险。为说服他的幕僚们,他带领幕僚们北渡长江进行实地勘察,在防御策略上最终取得了一致意见。《晋书.陶侃传》对这一事件有明确的记载:“议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镇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日:‘我所以设险而御,正以长江取。邾城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虏,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此城乃三万兵守,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双非所资也。’”
正是因为守将陶侃的这种聪明才智,所以后赵虽然对江南一直有觊觎之心但始终而不得。然而,当那位创造过成语“不越雷池一步”的东晋皇帝的大舅哥庾亮驻守武昌时,形势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位庾亮志大才疏,摒弃陶侃的防守政策,将防范重点设在邾城。在后赵大举进攻邾城时,又判断失误,延误军情,导致邾城守军全军覆灭。也就是出现本文开头所写的六千人集体投江的千古悲壮故事。后赵在攻下邾城后,疯狂屠城,最后将邾城夷为平地。可惜延续了六百多年、命运坎坷起伏的这座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悠久的城池,自此就这样永久的沉入《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等历史上浩瀚典籍巨著之中。在随后的近两千年的岁月里,只能任凭凄风冷雨对这片曾经热火朝天的土地一年年、一遍遍的吹拂和洗刷。在后赵大将张貉屠城的那一天,邾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整个城市的惨状,在历代的战争史中绝对是少有。可怜那些妻儿老幼,可怜那些市井布衣,一个也没能幸免。如今我们已听不见那一天整个城市上空飘起的孩童和妇幼的恸哭声,但那些哭泣声绝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城池,这座历史远比楼兰还悠久的古城,一夜之间,成为一片瓦砾。其悠久灿烂的文化,如今只能在典籍和地下去寻找和推测。这就是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这也是战争带给那些芸芸众生的灭顶之灾。
从邾城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任何一个普通民众都有足够的理由去痛恨战争、抵制战争!每一位平民百姓都有义务去诅咒那些历史大人物心中的贪欲,正是那些大人物内心的贪欲,才引起历史上无穷无尽的战争,也正是因为战争,才让贫民百姓妻离子散,颠沛流离。须知,普通百姓永远都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
如今,在两千多年后,一介草夫野民的我,走到邾城遗迹旁,站在昔日的残墙断垣边,我的内心在默念着明初开国元勋刘基的那首《邾城怀古》的绝作:“孤城寥落遍蒿芜,万里萧条近楚符。鸦带夕阳归旧垒,雁将秋色下平湖。遗墟渺渺生禾黍,古木苍苍接里闾。故事岂劳重借问,江汉流水自萦纡。”
是的,这座城池的历史,如今只能任凭雨打风吹去。
四
虽然我出生于黄冈,但我对于黄冈首府黄州城的第一印象是有关于黄州赤壁那些零零散散的故事。
在这些零零散散的故事中,那位东坡老先生清瘦健朗的印象经常会反复出现在我脑海深处。
细数黄州城在邾城城毁后的历史,我们应当承认,如果没有东坡老人的到来,黄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许会减损厚厚的一层;东坡老人如果没有来到黄州,中国的古代文学也许会减少许多文化学者们值得花费毕生精力去研读的那一篇篇精彩的篇目。
黄州于东坡先生是一口文学涌泉;东坡先生于黄州是马良先生那枝点神即神的神笔。
也许,黄州于千年之前,在邾城建城的那一天起,一直在等待东坡先生的到来,而这一等就是一千多年!
赤壁旁边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一定也是为了东坡先生的到来而提前安排好的文学巨著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素材。
东坡先生来黄州不能称为突围,他要到这里来开天辟地,开文学的新天,辟文学的新地。
是的,他做到了,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做到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到了。
但,应当纠正的是,他来黄州之前,只能叫苏轼,而不能叫东坡。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以李白和杜甫作为标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是中国散文的巅峰,这是以苏轼来黄州而改称为东坡先生之后的东坡先生为标记。
而东坡先生所处黄州的岁月却是东坡先生文学巅峰中的巅峰时代。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在举国上下正在庆祝着新年的这一天,刚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在长枪短刀的押送下,痛苦地带着儿子迈,踏上了去往黄州的古道。“乌台诗案”,作为曾经办理过多起大案要案的大法官苏轼,他心里当然明镜似的,乌台诗案,那不过是一件乌龙案罢了。但面对那一帮要置自己于死地的那些权力大佬们,他们的言就是法,在他们的手上,他也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而已,他只能认命。他知道自己没有错,他也许知道错就错在他生就的那个时代,错就是错在他腹内的盖世才华。也许由于年轻时还不谙世道,太过于狂妄无羁,才让自己如今落到这种下场,他只能认命。路途中,他也在猜测着黄州到底是一个怎样荒凉穷僻的地方。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他也做好了认命的打算,他说:“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土。”
公元1080年2月1日,这一天对于黄州古城来说,应当是黄州历史中最为有意义的日子之一,苏轼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黄州古城。
自这一天起,黄州与苏轼就永远联系在一起;自这一天起,黄州因为苏轼的到来,其已衰落的古城,其沉寂的文化底蕴,慢慢开始复苏、复活。也许冥冥之中注定,黄州千年文化,就是在等待着这位姓“苏”的旷世奇才去让其慢慢将其“苏醒”。
在寓居黄州定惠院时,他完成了精神上的一次重要洗礼。在《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他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很痛苦,这位曾经的地方大员,做过大法官,对法律曾有着许多高深的理论见解,但面对自己受冤入狱的现实,并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件冤案,他却不能翻案,还被发配到这穷困的偏僻小城,他是何其无奈啊!在这里,他找不到知音,心情郁闷又不能对人倾诉,所有的痛苦只能郁结于心。对于一位旷世奇才的诗人来说,这种痛苦当然是无以复加的,他惟有将这种痛苦化作上面的这些文字。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痛苦,在预示着他的精神即将涅槃。天才,没有精神上的狂风暴雨,是不可能出现雨后平静、美丽的彩虹。
之后,由于知道这位大才子在黄州的当代文化人越来越多,故相继都来黄州看望苏轼,他内心的痛苦才慢慢获得释然。他写道:“江上青山亦何有,伍洲遥望刘郎薮。明朝寒食当过君,请杀耕牛压私酒。与君饮酒细论文,酒酣访古江之濆。仲谋公瑾不须吊,一酹波神英烈君。”
这些日子,助他完成精神洗礼的大事,是他与安国寺继连大和尚的相识、相知。通过与继连大和尚的深层次沟通交流,他认识到他自己谪居黄州并非是因为短时间所犯错误导致的。他开始从根本上审视自己过往的行为举止及文人内心固有的那些不能入世的本性。他开始对自己长期以来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他喟然长叹:“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何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自此,他归诚佛理,让内心面对任何世事的纷扰,都能宁静自如。在他精神上完成这些洗礼之后,他的内心变得豁达,他的所作所为就变得了无牵挂,他的文章自此后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较高难度的升华。在一篇比一篇更美的文章出现后,当代的各种文化大家峰涌而至地来黄州看望他,黄州无疑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远超当年京都的文化气息。
正是因为他完成了精神上的洗礼,他能面对经济上的困厄,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并且能放下身段开荒躬耕,以自食其力。虽然在耕作时肉体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还能象陶潜那样写出怡然自乐的小诗,他说:“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他羡慕陶潜的躬耕生活,给自己起名为“鏖糟陂里陶靖节”,但由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为人深深影响过他,并认为白居易忠厚好施、刚直不阿、与人为善、与物有情的个性与自己的个性十分相似。白居易在东坡种过花,自己躬耕之地亦称为东坡。同时,由于他自己内心又已归诚佛理,故其弃“鏖糟陂里陶靖节”一名,改称为“东坡居士”。黄州人得知后,以一代文豪以黄州地名为自己命名,皆以为荣,遂都对其尊称为“东坡先生”,或曰其“苏东坡”。由于他当时在文坛上已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他的这一称号遂迅速传遍京城。
从苏轼到苏东坡,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名字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对人对世的心境的转换,其名字转换的完成,也预示着他精神洗礼的完成。
去年我借办案之机,参观过东坡先生最后归宿地,即河南郏县三苏坟。在东坡的墓前我感慨万千。是的,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助其最后成就为伟大的人生,如果没有黄州的精神洗礼,他的名字将很难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挂钩。当时,也许是一种朦胧的错觉闪过我的脑际,从苏东坡的一生来看,我似乎发现,中国的文化里,似乎有一种亦明显亦不明显的趋向:那就是,中国的文化的确是在鼓励人宏扬善和正直,但却对善和正直遭遇的不公却少有鞭挞和惩戒。这就又会让人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故意在培养一代代人去赴难。因为,表面上是在让人先慢慢成长,让人变为善和正直,但这一过程中,社会却又似乎是在给那些正在成长的人一锨锨的挖坑,然后就用这个坑将那些好人、有才人全部埋掉。象东坡先生一样,许多好人和有才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被活活地埋掉,中国历史上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久而久之,这就会导致聪明人不断学会虚伪,恶的行为也始终不灭。
苏轼改称为苏东坡,自此之后黄州的城市血脉里始终流动着东坡的血液因子。他本是一个外地人,他却在有意无意中将他自己变成了一个永久的黄州人。如今,东坡的名字已溶进了黄州的大街小巷,溶进了一代代黄州人的内心。在中国的当代城市中,一个人与一座城,我还没有见到水乳交融的情形能达到如此的程度。
一旦一个人的精神完成洗礼,人生观、世界观必将获得一个大的飞跃。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精神完成洗礼,他的创作也将获得质的飞跃。苏东坡作为政治家如此,他作为文学家也是如此。短短不到五年时间,苏东坡在黄州创作了他一生中大量的巅峰作品。他的文风为之一变,创作出了750多篇(首)诗、词、文、赋,也创造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烩炙人口的名篇,他如果没有来黄州,黄州如果没有东坡赤壁,也可能中国历史上就永远没有苏东坡,黄州也可能永远只会是长江边的一个起伏不定的荒凉小城而隐埋于历史的故纸堆中,黄州赤壁也可能永远只会是一堆乱礁石,听凭沧海桑田的自然定势而没迹于一天天的烟雨之中。没有黄州的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他在晚年不可能发出如下感慨:“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
除了他的文学作品外,他在黄州还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为精华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并且,他还在黄州创造出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享用的饮食文化,以及佛教界还在研究不休的禅文化。他在黄州为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最后人们将其统称为东坡文化,进而成为黄州城市文化的标识,也让中国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
今年夏天我又回了一趟黄州。
这是我于二十多年前离开黄州后第二次回黄州,离前一次回黄州也快十年了。
这一次回黄州,是参加黄冈在外的文学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一次笔会,我们一行参观了东坡赤壁,游赏了遗爱湖。
在参观东坡赤壁时,又一次唤醒了在我内心里已沉寂了几十年的往事。
我出生于大别山腹地的一座小山村,由于出身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加上父母的老实和本分,在整个童年阶段,我记得我们家在整个村里是出名的贫困户。那年代,贫困和自卑是我对生活与生俱来的感受。在父母的六个子女中,我是唯一一个让父母咬着牙才能一天天继续完学业的。
那时,我高中前外出的经历是:到小学毕业时,我到过的最大的集镇就是离我们家大约十里路远的北丰乡;到初二年级时,才有幸到过罗田县城。当年我惟一的旅游目的地是离我们家不太远的李蟒岩。那里有悬崖峭壁,自然风光不错。我们步行上山,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所以即使贫穷,春夏秋冬里也能得以经常借机光顾李蟒岩。
在贫困和自悲中,唯一能给我一点自信的是,我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成绩,应该始终没有跑出过前三名。也正因为成绩不错,在村里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虽然一家人吃饭上顿不接下顿,但父母还是能咬着牙一天天供着我上完高中而没有让我缀学。
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我在小学五年级时还大胆做过一次不切实际的旅游梦。
那时,我成绩好,在班里自然不是班长就是学习委员,在同学中也有不大不小的威信。当年同班里有一个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他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说,周边好几个村的小学都组织学生去黄州春游了。他在班上提议说,我们也要向老师提要求,要求老师组织春游。听说外出春游,尤其听说去大城市黄州,我们当时那种激动无以言表。大家商量的结果是由我带头去和老师商量。就这样,全班三十多人,在我的带领下,来到班主任老师的宿舍(那时老师是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宿舍往往兼做办公室)。当时班主任听到我们的要求,说要了解其他村的学校的情况,并要向上级征求意见。听他的口气,开始时好像不太同意我们外出旅游。当时我就组织全班同学纠缠着老师,非得让他答应才离开他的宿舍。老师最后被我们纠缠得没有办法,说只要核实一下其他村,如果其他村小学外出春游了,我们组织一次春游应当没有问题。当时自己也想得简单,以为外出旅游就是象去一趟李蟒岩一样,哪会考虑到外出还要钱。所以,我当时就答应成为领头人与班主任老师沟通,要求老师组织外出春游。也就是从那一次得到教训,日后作什么事,均要让自己先考虑一下风险。当然,事后也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对我日后的律师执业是有莫大的帮助的。
第二天,老师正式答复了我们,说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去黄州春游一天。听到老师宣布完决定,我们全班同学高兴得大喊大叫。但接下来,老师也给我们布置了准备工作。他说,由于到黄州,一百多里路,得包一辆车;到黄州参观东坡赤壁,还需要购买门票。学校是没有这一笔费用的,因此每个同学需要交五元钱。没有交钱的同学肯定是不能去的。一听到要交五元钱,这可是一笔巨款,我头脑里当时轰的一下,我的兴奋劲一下子降低了下来。我马上意识到,这对于我来说,可能只是空陪他人作乐的一场幻想。
接下来几天,大家都陆续交完钱了。而我在当天放学回家时,和父母提出要五元钱到黄州东坡赤壁春游。父亲当时好像没有听清楚,就反问了一下,咋的,五元钱?黄州旅游?哦,我一辈子到现在还没到过黄州呢!五元钱,家里哪能有这么多钱呀!
离出发的日子一天近一天,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在期盼着出发的这一天快点到来,我的心里天天如同滴血一样难受。是的,黄州,这样的大城市,如能去看一下该多好;东坡赤壁,这是多么有名的地方啊,如果能去一下,这也将是多么有幸的事啊!然而钱呢,五元钱,我哪里能弄到这五元钱呢!我第一次对钱生出了如此的渴盼!
在出发的头一天早上上学前,我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变得蛮横不讲理,向着父母大哭,说非要五元钱春游,并说同学中现在只有我没有交钱。那一次我哭的很伤心,眼泪真的是流了不少。开始父母还骂我不懂事,说能让我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还哪有钱让我去春游。说着说着,我看到父母都静下来了,父亲坐在那里一脸茫然,母亲的眼泪突然也漱漱地流下来了。我看到如此场景,我停住哭泣,向父母说,算了我不要钱了,我不去了,但眼泪还在涮涮往外流。我背起书包,边抹着眼泪,边跑着上学去了。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早上,同学们都起得很早,准备好干粮,早早地跑到学校操场上,集中候车出发。那天早上,我也跑起床赶到学校,但我不敢走进校门,只能远远地看着大家兴高采烈地上车,只能远远地看着车发动,然后看着车载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驶离学校。
车离开时,我就一个人跑到车后,跟着车边哭边跑。那一天,我跟着车足足跑了几百米,直到车驶离开我的视线……
就这样,那一次在我小小年龄时,与黄州东坡赤壁失之交臂。
也就是那一次,我从内心里发誓要走出这个山村,去看看黄州,去看看比黄州更大的大城市。
这一次回黄州,在逛东坡赤壁时,我的内心再一次浮现出当年我跟在车后边哭边跑的场景。
之后数年,我考上了黄州的一所大学。按我平时的成绩,大学考得并不理想,而这样的一所学校还让我费了许多周折,因此,我在黄州的几年里始终感觉郁郁不得志。但感觉不得志时,又经常转念一想,作为农村孩子,能跳出农门也就足矣。所以在郁闷时,也经常以此安慰自己。在上高中的时候,也许是由于自己经历过太多措折的缘故,我突然爱好上文学。那时开始就喜欢阅读着各种文学名著,背诵着自己喜欢的每一首诗词。由于对于文学的爱好,在黄州读书时,对文学大家苏东坡,自然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于苏东坡在黄州所写的每一首诗词,我当时几乎都能熟记于心,有时还自诩为东坡专家。记得上学报到后的第二天,我迫不急待的邀请两位高中同学,跑到赤壁公园,逛东坡草堂,游赤壁矶头。那是我第一次到东坡赤壁。记得在赤壁矶头,我们大声背诵着东坡先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当时还显出一派“天生我才必有用、来年惟我方能定乾坤”之态。
如今回想起来,当年在黄州几年时间里对东坡先生的理解,似乎是有点无知。对于其对人生经历的大彻大悟,其实是完全体会不出其心境。虽然当年也是年少爱说愁,但对于东坡在黄州之愁的理解,现在看来,完全是处于一种无知状态。也许,这就是人生阅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阅历,即使是阅读到最美的诗词,你可能仍然离作者写词的心境八千里之遥。但现在看来,无论当年的思想阅历多么肤浅,由于黄州那几年,总在东坡先生构筑的文化语境里思考人生,并且积攒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阅历,多多少少还是在人生的宝贵年华里有所收获。
在离开黄州南下去广东,再后来又北上去武汉和京城的日子里,黄州东坡赤壁和黄州古城的历史,在我脑海里始终是一个忽明忽暗的印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在阔别数年,人到中年之后,这一次重新回到黄州,让我在广度和深度上重新审视了这座城市和东坡先生这位伟人。我对这座城市的景仰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乡的层面。由于对东坡先生的仰慕,内心深切的体会到林语堂先生为其写传时带有的那种仰慕的心态。
这一次游赏东坡赤壁时,我坐在赤壁矶头,大江已不在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这座城市的千年过往,交替浮现于脑际,感觉这似乎又是一场人生的轮回。
一座城市对人的影响,也许,将注定是终身的!如大人物苏东坡,如一介草民的我,均未逃脱这一定数,我只能说,诚如斯也!
六
湖泊对于城市来说,就如姑娘的眼睛!
如果五官长得标致,再加上一对水灵灵的眼睛,这样的姑娘一定能称为是一位标准的美女。
城市也一样,如果一座城市有一处风景怡人的湖泊,这样的城市一定是一座漂亮的城市。象中国的杭州,由于西湖,所以才被人将其与天堂对比;武汉由于有东湖,无论汉口那边大搞建设搞得你感觉如何不舒服,只要你到东湖边一逛,看看那里的朝阳,欣赏一下那里落日的美景,你仍然会感觉心旷神怡。
这就是湖泊带给一个城市的魅力。
遗爱湖就是黄州这位美女的眼睛!
据称,不知哪位园林专家考证过,说从天空往下看去,遗爱湖比杭州西湖还要美丽。城市间湖泊的美丽是否可比,我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黄州由于遗爱湖,整个城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过许多城市的美丽水准。
这次回黄州,让我最为震憾的,就是看到黄州城内居然出现了一处如此漂亮的大面积的湖泊。记得我当年在黄州时,黄州城并不大,这些湖泊离内城应当是有点距离的,所以虽然我在黄州呆了几年,是否去过这些湖泊,并没有任何印象。没有印象,说明这些湖泊在当年一定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但没有美丽的风景,也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在人的记忆中充当唤醒记忆的特别的媒介之物。
查询资料可知,遗爱湖的得名才是近十几年的事,她是对原来黄州所属的东湖、西湖和菱角湖的统称。其水面共有323公顷,湖水面积占了黄州整个城区的面积的十分之一还多。黄州城区近二十年城区面积的扩大,也主要是沿着遗爱湖周边进行延伸的。因此,湖区的整治改建,这不但将黄州城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极大的改观,从经济效益来看,也给黄州地方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据资料介绍,遗爱湖:“在1999年,每天有533立方米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排入遗爱湖,使水质不断恶化。沿湖大小企业1398家,该湖每年除承接大量工业废水外,还接纳黄州城区23万人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造成湖水富营养化严重,约有500亩的水面严重污染。据了解,1999年4月,东湖渔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 万元。遗爱湖上空成群结队的水鸟飞走了,湖面上漂浮的都是鱼儿的尸体,散发出阵阵恶臭。遗爱湖一度成了城中的污水湖。”如果将今天的状况与这昔日的状况一比,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天壤之别。从过去的一潭死水和臭水,到现在成为黄州城内的一块瑰宝,这不得不说当初地方党政领导作出开发遗爱湖景区的决策行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英明远见。一位颇懂经济学的当地朋友,曾经向我透露说,政府作出开发遗爱湖的决策,从经济效益来看,也是收获颇丰。当年投入了可能是几个亿人民币,但最后光周边土地出让收入可能就是上百亿、几十亿元人民币。现在黄州最高端的住房,几乎都在遗爱湖周边。可以说,开发遗爱湖,这是一举数得的事。老百姓对政府的开发决策完全是举双手赞成。中国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的城市均有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民的矛盾往往十分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十分尖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让政府与市民作为利益共同体进行和谐发展,让政府主导,在发展过程中能让市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而争取到市民全力支持,这样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这样的发展模式更应当受到鼓励与提倡。我想,黄州遗爱湖的开发模式完全可以给许多城市提供发展的样板。
从遗爱湖开发后的效果来看,我们也完全可以说世间的许多美是需要通过科学文明的方式去创造,没有人类的创造,世间就会因此缺少许多美。
如此一处美丽的湖景,尤其对黄州这样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来说,这让黄州的魅力一下子提升了许多。也正因为如此,今年夏天故乡文学爱好者采风团首站就定在了黄州。而且将遗爱湖作为黄州市内东坡赤壁之外的第二处游览的景点。
今年的夏天,全国的气温又创了新高,黄州也并没有例外。这种天气的热度,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采风时的心情热度。
接待我们的是黄冈市文联工作人员,他们热情地将我们的住房安排在遗爱湖旁边的一处酒店。
推开酒店门,我顿时眼睛一亮,房间正对着湖区,阳台建筑在湖面上,站在房间中央,整个湖面一览无余,远处几只白鹭在悠闲的飞翔。其时,正在当午,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湖面,偶尔跳起一两只小鱼。看到如此的美景,我心情豁然开朗。这段时间由于工作忙,总想找一个舒适的地方呆一呆,以休整一下自己的劳累。我想过去海边,但海边的喧嚣又不是我所喜欢的宁静。我想过去大山里,但大山的与世隔绝也不是我这位或多或少喜欢热闹的人的最佳选择。我发现如今的这个场地,这恰是我要寻找的理想境地。这里有水,而且看起来并不缺少大海那种能让人一望无际从而能给人无限瑕想的水面。而且,比大海好的是,这里还具有大海不具有的那种宁静。远处也有山,尤其是湖面远处那些白鹭让人感觉这似乎是一处世外桃园。想热闹,出门走出酒店几百米也可以直达闹市。我放下行礼,坐在阳台早已摆放好的椅子上,拿起茶杯,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湖面,我尽量让自己脑海变得空白,让自己啥都不要想,只管对着这一片湖面发呆,我顿时感觉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到了下午,文联工作人员要求统一行动,带着我们游览遗爱湖。整个湖面面积还真不小,环湖周边景点内容完全是以纪念东坡先生为主题。如此好的一处湖景,对于黄州城来说,这绝对是上天所赐的一处宝物。然而,黄州人将这处宝物完全贡献给一千多年前在此地呆过不到五年时间的东坡先生,可见东坡先生一直以来在黄州人心目中的分量。遗爱湖整个湖区共分为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大洲竹影、水韵荷香、霜叶松风、平湖归雁等十二个景区。每一个景区无不是与东坡有关。要么是以其诗,要么是以其辞,要么是以其在黄州的传说故事为主题。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景观。其一为一衰烟雨景区处寒食林景观,这处景观主要展现了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有代表性的六十六首诗辞,而这些诗辞出自当代著名的六十六位书法家手笔。而这一小景区的命名,又是以苏东坡最知名的书法作品命名,这样一举几得,不得不说设计者的思想独到。
其二,沿着遗爱湖周边,依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建造了许多亭台楼榭。这些古建风格与整个湖面的风格融为一体,也与黄州几千年历史文化形象相符。游览过程中,我十分羡慕这些房屋主人。在这么好的湖面旁边有一幢属于自己的房屋,劳累时再回到这里,让自己身心回归一下自然,这是多么美的事情啊!在我与别人聊着天时,一位同行的友人说他在开业时抢购了湖边一处房屋,顿时引来其他同行友人的无比艳羡。
一整个下午,我们都在遗爱湖周边游览,享受着湖面吹过来的凉爽的风。听导游讲解着苏东坡的诗和辞,以及他在黄州的故事,让我又一次体会到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短短几年时间里给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之伟大。
晚上,我又在酒店房间的阳台上,享受着湖面带来的宁静和舒适。直到很晚才入睡。
第二天天刚亮,在我迷迷糊糊之中,我突然听到楼下同行的友人在喊着邻间房里的朋友,说日出太美丽,让其看日出。我迅速爬起床,跑到阳台边。看着朦朦胧胧的湖面,一丝丝水汽也在往上升起,远处的天空里,太阳已升到一尺之高了。红彤彤的,霞光映照在湖面上,将湖面映出一片红色。宁静的湖面,被这初升的太阳一印照,这又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离开酒店出发去其他采风地点时,文联的朋友看到我们对遗爱湖如此钟情,补充说,我们现在所见的仅仅是遗爱湖在夏天的风景,其实遗爱湖一年四季,景色季季皆不同,每一季都值得大家回到故乡来欣赏一下他的美景的。
果真,既然找到一处与自己如此有缘分的地方,我想,我一定会在不同的季节来此享受一下这处人间美景的。
七
这篇文章写到结尾处时,我感觉我还有许多感情并没有表达出来。
对于黄州这座年少时哭过、年青时忧郁过、中年回首又有许多新发现的城市,我的确有许多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的情感。比如说,文章中,我本来要提及一下,对“遗爱湖”这一名字我其实是有不同的看法,虽然这一名字据说是来源于东坡先生的那篇《遗爱亭记》,但这一名字的本义与想以此湖来纪念东坡先生之目的是具有明显的龃龉之处。加之民间一些传说,可能无形之中会引导一些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从事一些莽撞行为。这种在潜意识中对青少年行为具有导引作用的名字,于社会来说,多少是可以称其为不好的符号。因此,我本想建议将遗爱湖进行更名。但对于一个已形成一定影响度的地名更名,这无疑又是一大难事。因此,正文中,我并没有提及这一内容。但由于对黄州这座城市具有的天然情感,我又是十分期望着他千年、万年能无病无灾,故我只能在结尾处对这一建议点到即止。
作为黄冈人,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总是会以自己为黄冈人而自豪。对于他的历史,我们作为黄冈的游子,会自然而不自然的谈及。一个地级市,无论是从科技、教育还是从文化来看,国内的确少有城市能与之相比;而从近代革命来看,革命年代,黄冈所出的英雄人物更是比比皆是。黄州作为黄冈之首府,在我们这些黄冈游子们的心里,其分量均是十分之重的。近段时间,由于对黄冈过往历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想起这片土地经受过的血与火,我的内心在一次次的滴血。在深入研究其历史前,我远没有想到我的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经受过如此苦难。写完本文后,我又发现,要想写出这些苦难,我的这些稚嫩的文字远远登不了大雅之堂,我只能以一位游子所具有的最大限度的能力,尽可能将我的这份感情慢慢剥离出来,哪怕对她仅能展示出一点点的爱意,也表示我聊以尽心了。
但愿其他有才华的黄冈儿女,用其才,用其情,能将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血与火一一展现出来,进而能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得更远,传得更久。
2019年9月9日初稿
欢迎阅读黄冈采风系列文章
湖北作家网报道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