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大冶千年第一贤”万止斋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 ◆ ◆
楚尾寻幽
圣贤高弟,铁冶名儒
——“大冶第一贤”万止斋其人其事
文|刘远芳
宋人万止斋被誉为大冶“千年第一贤”。然而,本地知其名者不多;大冶之外,除专门学者,亦罕有人知。他生于何时,是否出仕,有何事功,葬于何地?一些文章人言人殊,多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已。笔者综合《朱子文集》《宋元学案》《万氏宗谱》《武昌县志》诸书及时人笔记和田野考察情况,略作梳理,补文献之不足,存历史之真实,以彰前贤,励来者。
转益多师,终成名儒
万止斋,名祯,又名人杰,字正淳,号止斋。南宋时人。
万炳,字起鹏,据传为万氏得姓祖毕万第五十四世孙。宋代某年,由江西南昌县黄冈村迁至荆湖北路武昌府大冶县,定居于宫台里上杨桥(今属大冶茗山乡)。与妻张氏俱生殁失考,合葬于杨桥庙后。
万炳有三子:子晓、子晨、子俊。子晓生智远,智远生子四:春和、春节、春华、春茂。春和,字孟渊,与妻许氏生殁未详,仍葬上杨桥庙后。生子一,即万祯。万炳是本支万氏大冶一世祖,万祯是万炳四世孙。
万氏落业杨桥,业已五代,父祖数世胼手胝足,艰苦备尝,至此小有家业,万祯得有机会入私塾读书。他惜时如金,日夜苦学,不久就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得到塾师赏识。塾师见万祯学问日益精进,自己力有不及,便建议其外出访学,以深造诣。时著名学者陆九龄调任兴国军(治在今阳新,辖阳新、大冶、通山三县),万祯便向其问学。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金溪县陆坊乡人,出身诗书之家,兄弟六人均学识渊博,号称“六杰”,又与兄九韶、弟九渊并称“三陆之学”。宋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淳熙元年(1174)授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赴任,逢湖南茶民起义,他率门生乡人习武,防备义军入境。乱平赴任,即整肃学风,端正士习。陆九龄亦颇欣赏万祯,悉心栽培,多有点拨。时隔不久,陆调任全州教授,临行,推荐万祯去找其弟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陆王“心学”创始人,与朱熹并称“朱陆”。陆九渊中进士后,回乡授徒讲学,远近士人翕然归之,学生中最著名者有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万祯问学情形无从考察,但陆九渊曾对人说:“吾门惟曹立之、万正淳可不为利害所动。”陆子阅人无数,如无特别修养功夫,绝不可能获如此高评,以此可见万祯品格、学行之超卓。
宋淳熙六年(1179)三月,朱熹以秘书郎授知南康军事,至星子县,于废墟之上复兴白鹿洞书院,亲自劝学宣讲,使该地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中心。淳熙八年二月,陆九渊至南康访朱熹,相与讲学白鹿洞书院。大约就在此时,万祯又向朱熹问学,朱熹评价说:“陆子寿兄弟……其徒有曹立之、万正淳者来相见,气象皆尽好,却是先于情性持守上用力,此意甚好,但不合自主张太过,又要得省发觉悟,故流于怪异耳。若去其所短,集其所长,自不害为入德之门也。然其徒亦多有主先入不肯舍弃者,万、曹二君却无此病也。”
此后万祯即追随朱熹,常侍其侧而得其真传。《朱子语类》中有多处出现万祯、正淳、人杰之名,有的是朱熹与万祯问答,有的是万祯记录朱氏语录;《朱子文集》中收录与万祯答问之文多至七篇。其言行学说,将另文专记,此不赘述。
万祯学成归来,便在乡间授徒,清贫自守,从未出仕。后应聘至位于果城里马岭山北麓的崇虚观讲学。崇虚观系宋熙宁间道士李希声创建,或僧或道,几历废兴。休宁籍进士黄何来任大冶主簿,闻万祯令名,便亲至山间,延其为县学儒师。他博极群书,精研教法,将朱陆之学传授于更多的大冶士子。
子孙蕃衍,间出名流
万祯服膺其师朱熹之学说,认同“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为学注重实践和观察。在崇虚观讲学间隙,常与学生一起到周边野游采风。他相中了县西南启石里马影顶(实为美人顶,土音至讹。)西南五龙岗山麓一处荒芜的园林,便拿出不多的积蓄,购下该处,在师友帮助下,建造了一栋简陋房屋。
从此,万祯就定居其地,命家人躬耕自给,自己则继续去崇虚观或别的地方授徒,赚些细碎银两贴补家用。他虽曾受邀至县学讲学,但日子不长,便主动求退,因为县学的学生,以富家子弟为主,多是奔着功名而去,并不稀罕纯粹的学问。
万祯所居之地,位于一条古道旁,古道经岩山庙、至杨港桥,自其屋侧过,翻山越岭,通向南峰、白沙口、三溪,直至江西。历代百姓开山修路,后先相继,使其成为石板铺砌宽约一米左右的繁忙驿路,一直到1960年代,仍是果城里人出山的重要通道。在后山颈,人们建造了一座凉亭,供往来旅人歇脚避雨。又有游方道士在凉亭东北约五十米远的丛林间,建造了一座五龙宫,供奉真武大帝,也成为驿道上一处人文景观,凉亭因此得名为五龙宫凉亭。万祯的到来,引得远近学者闻风而至,与其切磋交流,使其地更加热闹。
万祯娶妻黄氏,无子早逝,又娶王氏,生子二:必仁、必仕。黄氏去世后,卜葬于启石里马岭水口金泉井,即今殷祖镇殷祖村水口肖自然村中池塘边的那口六角井旁(其地离崇虚观颇近),原有碑志。后萧氏环墓建屋,渐成村落。清道光十八年,万氏买下萧廷拔水口山菜园一厢,以作祖坟前道口,永远禁蓄保冢。2016年春,万祯后裔迁其墓于国宝林,同时将黄氏和王氏迁葬,与其合墓。
万必仁,谱载为岁进士(即贡生),以家境清寒,外出营生,后寄籍于大冶县城关,先后娶徐氏、李氏,三人殁后葬于县城以北一里处之旌阳山。生子一:国宝。必仁之弟必仕,迁咸宁县,十世孙福敬后复迁大冶城关。
万国宝于县学读书,后成贡生。与妻洪氏育有一子里明。夫妇二人携子回归故里,定居于万祯原住地以南约三百米处之平畈,殁后合葬于万祯旧居后山麓。因万祯与其孙国宝相继居其地,后世尊称读书士子为相公,便称该山为相公山。昔人于逝者墓地周围遍植树木,以蓄水土,护风水,久而成林,大墓称林,如孔林、关林、将军林等,国宝为贤人之后,且为岁进士,故人称其墓地为林。今刘仁八镇大董村村部后那座山,便是相公山。万明庄斜对面自来水厂以西那片山林,便是国宝林,是万氏家族墓地。万祯原居地已成田畈,人称万祯畈。
万里明是大冶万氏第八世,有四子:子荣、子华、子富、子贵。第九世朝字辈,堂兄弟亦是4人。第十世胜字辈6人。至第十一世福字辈,共14名男丁。相公山下万氏渐成大族。然而其地山多田少,土瘠人贫,万氏一大家人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其时刚经历普遍的战乱,县境内外,无主荒地甚多,福字辈兄弟们便分家析产,各寻安身立命之所。
福安,系关王堡庄始祖。福兴,系八斗岸庄始祖。福诚,系叶家港庄始祖。福伸,由启石里迁居白雉山之西长虹口,后徙雉山之北苏家堰,为万家湾始祖。福信,系鄂州碧石芦万庄始祖。福崇,迁居相公山另一侧,系果城里庄始祖。福春,系大冶洛祖七庄,霍山六道河、王家店,浠水梅子山,英邑闻家冲,四川达州等地始祖。福庆、福宽、福林等人则远迁他处。惟福圆(1477-1556)留居老庄,守护祖业。福圆之子贤光,字明,人以字行,村以人名,此即今日大董村万明庄之来历。
万氏后裔,流布各地,人才辈出,不乏典型。万英,武昌(今鄂州,下同)人,庠名万里,邑庠生。由万历三十六年(1608)岁贡应选,任黄州府麻城训导,文名风度,颇足仪型。因父母初迁武昌立业,门户单微,年力就衰,即致仕归养。子有仁,国学生。孙新宇,明末水师营营总。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自襄阳引军东来,新宇随营领兵一队驻邑东大桥。张献忠屠鄂城,杀楚王,据省称尊,令所部东出攻掠。次及武昌,兵至五丈港口,新宇引队力拒,而众寡不敌,知势不可为,遂跃桥下自沉殉国。
万希和,字柳村,号介臣。万新宇之六世孙。中乾隆六十年(1795)乡试第七名。三入礼闱不第,由大挑知县分发河南。历任河内、阌乡等县,迁汝州知州,升署南阳府。内艰起复,授广西太平府知江州事,判断公明,政声历著,因疾告归,寿及古稀而卒。
以上万英及以下数代之事迹,载于《武昌县志》,宗谱转录。武昌万氏宗谱还录有《万氏一门七节传》,由“钦命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巡抚山东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陈士杰(1824—1893)撰述,所录万门女性诸事,忠贞足感,节烈可风。
身后荣名,列代崇祀
万祯生前为冶邑名儒,颇得县人推重,去世后入乡贤祠。宋亡,一度沉寂无闻,其学说逸事只在民间流传。直到元代后期,程朱理学之正统地位复得认可,万祯作为朱子门人,又受到官方关注。
周镗,字以声,湖南浏阳人,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至正(1341-1368)初调大冶县尹。他以兴学为先务,用公费节余重修学宫,并在学宫旁建专祠祭祀万祯,这意味着万祯进入了官方正统。由于周镗的推举,万祯之贤名渐传渐远,如今有人甚至称其为“大冶千年第一贤”。
万祯祠与学宫相邻,每年春秋之祀,与孔子同受礼敬,分享香火。邑内外之缙绅名流,亦往往前往拜谒,久而久之,留下众多诗词楹联。明代兴国州通判尹觉尝有诗云:
閟閟祠乡社,修檐四会开。云孤皇宋冕,花种考亭梅。
炉冶春为至,山林风自回。顿教严俎豆,不道旧宫台。
清光绪年间,万祯裔孙福昌步尹觉韵作诗云:
祠宇馨香盛,斯文景运开。孙谋诒有谷,仙尉隐同梅。
理窟鸢鱼趣,虚堂燕雀回。渊源千载上,积累仰云台。
又有裔孙象春步韵为诗:
引人类入胜,浩水一源开。道脉千秋绪,天心数点梅。
庭阶今日过,气象古风回。默感馨香盛,灵难昧此台。
嘉靖三十一年(1552)壬子科举人、与“后七子”吴国伦(1524-1593)同时之桂林人张鸣凤,由应天府通判谪为兴国州通判,期间曾署理大冶县令,亦有诗咏止斋祠:
带印嗟吾久,移居爱汝贤。地幽宜乳雀,县小有烹鲜。
碧水分双石,青山拥数椽。可堪亭下月,惆怅独回弦。
岁久年湮,万祯祠因失修而坍塌。明弘治七年(1494)五月,右副都御史韩文巡抚湖广,命谪官桂阳通判姜绾权宰县事。姜绾闲阅县志,始知有万祯其人,便在督修学宫之时,于城隍庙之左重修万祯祠,榜其门曰“先儒万夫子祠”。祠堂有屋五间,居中厅堂悬挂万祯像,安排守门者一户,享祀之费三两二钱,春秋祭礼,各用其半,作为成例,以图久远。
嘉靖年间,万祯祠毁败,知县赵鼐重修。康熙年间,丞署毁于兵燹,县丞王显国借寓祠中。此后历任县丞,都侨居祠中,习以为常。清雍正三年(1725),万祯八世孙贤九之后裔庠生国志呈请大冶知县周之相并逐级上报,三次批示,才清退祠堂无关人等,交由万祯后裔管理。并且规定,祠内基址,如果万氏有余力修造,亦听其便,官府与附近民人均不得阻挠。
清嘉庆三年(1798),大冶万氏首修宗谱之际,总理督修人贤七裔孙秉义等对万祯祠进行清理,宗祠左右及后山围屋二十余间,外有余基一项,指派专人维护。嘉庆十三年,石坊倾颓。至道光十九年(1839)冬,万氏第二次修谱告成,族人重理祠事,将昔年外人租赁之部分收回。祠堂交贤六裔孙累世照管,不取地租,以资酬劳,但不许变卖。祠右及祠后基屋,亦由其裔孙照管,每年议纳赁钱若干,俟祭祀日交纳,作为祭费。且议定每年于九月十五日公祭万祯,万氏各庄,不拘人数多少,须派代表参加,不得违误。1980年代,万止斋祠门楼尚存,后来其地改建为县公安局办公处。
万止斋祠为邑中胜迹,闻人雅士,常有题赠。民国四年秋,大冶县知事史淼瞻仰止斋祠,为作联云:
鹿洞得真源远绍旁搜振起儒风八百载;
龟山留片壤清标馀韵永怀明德万千秋。
民国八年,大冶知事桐城人方荃赠联云:
望崇北斗策射南宫晦庵亲炙阐精微尊所闻行所知想见名儒真体验
文化最先流风未艾大冶陶容资模范志于道据于德永宜累世荐馨香。
民国十二年,署大冶县知事湘潭人张翌六撰联云:
理学绍真传约礼博文手泽千秋垂语录;
崇祠依故里流风馀韵心香一瓣属儒宗。
明万历间,知县程九万(万历三十年任)为表彰斯文,以助教化,在县城以北五里建牌坊,名曰“宋儒万止斋故里”,后倾颓。清道光十九年,万氏裔孙诸生万青钱、万绍贤等筹资,依旧基而重建,至晚近方才毁败。
万氏宗族堂号,有孝里、必大、敦伦、敦本、树德等名,近世联修宗谱,取“槐里家声”之义,统一改为槐里堂。但大冶万氏仍有以“一贤堂”为号者,这“一贤”,指的就是万祯。
若干争议,逐渐厘清
万止斋(万祯)既为“大冶第一贤”,自然是万氏的骄傲,也是大冶的骄傲,其相关信息,自然会引人关注,而代远年湮,文献不足征,又导致产生纷争。
争议之一:万止斋籍贯何地?万止斋是万炳的四世孙,而万炳自江西南昌县迁大冶,按照古人的习惯,万炳原籍江西南昌,占籍大冶,四世孙万止斋的祖籍也是江西。万止斋算哪里人?可以说是江西,说是大冶人亦无不可。问题是其大冶裔孙之间出现争议:一说他是茗山乡人,因为生于宫台里杨桥;一说是刘仁八镇大董村人,因为那里有他的生活故址,“万祯畈”“国宝林”之名尚在。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问题,各是其是即可。
争议之二:万止斋生于何时?正史中一般不载传主的生年,卒年倒偶有记载,而家谱中的信息通常比较全面细致。万止斋未入正史,地方旧志为其留有较大篇幅,而其间并无生卒年月。早期的家谱也无明载,但稍晚一些的反而有了。这个生卒年不是出现在万止斋世系小传中,而是出现在前些年后人为其新立的墓碑上,碑文称其生于南宋绍兴壬午(1162),卒于绍定四年(1231)。
按《朱子语类》载,万止斋与沈继祖是连襟。沈继祖,字述之,兴国(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宋乾道五年(1159)进士。庆元年间,沈追论程颐为伪学,并劾朱熹六大罪。古人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在30-40岁之间,假定沈继祖30岁中进士,则他生于1129年,比万止斋大33岁,这是不可能的事。万氏生卒年月,当系后人据家谱世系倒推得来,此种情形并不鲜见,而谬误亦在所难免。
争议之三:万止斋是否进士?嘉靖大冶县志“人品志”,宋代共录二人,程师德和万桢(康熙志改作万祯,应是以家谱为凭),未述及科第情形。康熙县志载万祯“中宋和祐元年张唐卿榜进士”,同治县志又载为“淳祐元年[辛丑]科张唐卿榜”。那么,万止斋到底中进士没有,中的哪一榜进士呢?
按宋代并无和祐年号,张唐卿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状元。其实至迟到清代,万氏族人已知其误。万祯后裔、武昌人万象春在江西做官,偶见张唐卿榜,发现不是和祐而是景祐。他以为宗谱之讹系刊工之误,因此续谱时将万祯中进士年份改成了景祐元年,但他似乎不知道,张唐卿榜中没有先祖的姓名。综上所述,万止斋并未中进士。
争议之四:万止斋有何著述?有佚名者作文说:“万止斋在南康白鹿洞书院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结识并成为挚友,开始系统学习和研究程颐、朱熹理学,著有《论语疑义》,被誉为“南宋三贤”之一。”“挚友”,“三贤”,显系胡说,勿须辩驳。《论语疑义》《中庸说》二书,朱熹曾提及,昔未传世。万氏宗谱称:“公生平著述与一切墨迹,年久散佚,无从考证,其见家乘邑志者,文从简略。”而家谱中并没有万止斋文章,邑志中也只摘录了万祯与朱熹的若干对话。万止斋的著作未能流传下来,十分可惜,幸好其学说思想在朱子文集中可见一鳞半爪。1925年重修宗谱,族人将朱子文集所载朱子与万祯之问答予以整理,刊于谱中。
万氏宗谱中收录了万止斋所作三副对联系。其一云:
昼长披衲倚栏见几点落花闻数声啼鸟;
夜静了经入定剩半窗明月闲一榻清风。
据宗谱,此联系当年为崇虚观而作。同治志载:(崇虚观)“今为崇虚寺。诸观皆沙门住持,黄冠绝迹”。另有两副短联,皆颇精妙:
参禅贵解西来意;穷理须读东鲁书。
门外水流花放;胸中鱼跃鸢飞。
第一副因有“披衲”之语,当是代寺僧(或道士)所作。第二副亦禅亦儒,既是对寺僧的勉励,也是对自己的鞭策。(按“读”字不合平仄,可能有误。)第三副则似乎是其自题书室联。朱熹《题景范庐》诗有句云:“照貌不须临玉镜,洗心常得近冰壶。几回鱼跃鸢飞际,识破中庸率性图。”万止斋化乃师诗意入联,不着痕迹,恰到好处。这些楹联,不仅展示了他非一般的诗才,又体现了他通达自适的人生态度。既如此,后人又何必为其未得功名而抱憾呢?
争议之五:万止斋读书讲学何处?一说在马岭山麓崇虚观,一说在宫台山,而且都与前述第一副楹联联系起来。
按古人有游学的习惯,注重相互间的切磋和交流,万止斋读书场所,当不止一处。宫观山离杨桥较近,山上宋时或有寺(按明代无,清康熙间建),为其少时读书之处。而崇虚观亦为其读书处。明嘉靖县志载:“崇虚观,在县治西南,万公读书之所也。”光绪二十三年(1897)万氏续修宗谱时,族人作《崇虚观记》,其中说:“至南宋时,吾先祖止斋公读书于斯,所代僧撰联额犹存。公有遗像在其中,香火千年未坠。……光绪甲申及壬辰年请有示禁在案。”或云崇虚观为万止斋讲学处,亦合情理,因为该地离相公山更近,治家与教学,可得而兼之。
争议之六:万止斋墓在何处?万氏裔孙各执一词,或说在龟山,或说在杨桥。
康熙大冶县志云:“在西阳里大龟山,一曰在宫台里杨桥庙后。”这后半句话引起了万氏族人的注意和不满。清道光间,万氏族人撰文说:“祖宗之里居冢墓,子孙世守,非但故老传闻而已。止斋公之始生也,在邑之宫台里杨桥,既迁于邑之果城启石里,其卒也,葬于邑西阳里大龟山,坐寅甲向申庚。历代载明通志省志郡志县志家乘……且千载来子孙数千,至今祭扫无异。忽阅康熙年县志,主笔者于公坟墓下添一疑笔,云‘久在上杨桥’,显为蒙混没占地步。故特指明,凡我后嗣,勿为所惑。”
实则杨桥为万止斋祖墓所在,其本人之墓在大龟山。清代对古墓颇加注意,“遇有应行修葺者,照例造册,估报请修。如无庸兴修,仍加意巡视防护,于年底造册转请报部”。县署多次呈报:“宋儒万止斋祠墓现在完固,不时巡查防护,并无损坏。”至同治间重修县志,在墓址相关原文之后,便又添了一句:“省志:在大冶县龟山。”墓址之争,至此尘埃落定。
万止斋生于杨桥,居于相公山下,为何葬于大龟山?昔人有请堪舆师“择吉”之传统,所买墓地往往不在居所附近。作为铁冶名贤,万止斋的葬礼应该会有很风光,墓地当是精心选择而定。大龟山在今金湖街道踩畈村与殷祖镇江畈村、新屋村交界处,海拔不过数十米,但林木茂盛,山形似龟,两座小丘左右侍立,相互映带,山形地势,于古为吉,算得上是一代名儒理想的安息之地吧。
1.本文原载东楚晚报2022年1月5日第15-16版,见报稿有删节,以此为准。
2.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了黄石文化名人黄瑞云、张实、刘法绥、程方圆和大冶市政协主席纪春明、文史委副主任余伟、政协研究室前主任陈国梁、万氏族人万其美等人的支持帮助,谨此致谢。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感谢打赏,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