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古城平凉桑坡人的十九大道德风范

2016-11-01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伊斯兰建筑之美 ——当艺术上升为信仰的最佳体现

【中国经字画】平凉的博古花卉类经字画浅说

穆斯林之最

【社区文苑】平凉,桑坡人

【民族艺术】艺苑人杰马云亭阿訇

【赞词】哲合忍耶晨礼赞词(不听后悔!)

【老照片】平凉著名老前辈阿訇

【历史】平凉回族传统行业—— 皮毛和皮毛加工业

陇东旱码头上的回族商业经济——兼评张军利的《伊斯兰教与平凉社会》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详解

平凉城区新合庄、红照壁沟、南台一带,居住着几百户自称桑坡人的河南籍人。其中丁、白、张姓为多。

桑坡村位于孟州市城东八公里,是回族聚居村。传统皮毛加工作为全村的支柱产业,是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加工基地和集散地。天有不测风云,同治十年七月孟县蟒河决堤、光绪三年河南大旱、1878年孟县瘟疫爆发、1895年黄河再次泛滥桑坡被大水冲淹,1942年~1943年处于抗日前线的河南在不断遭到战祸的同时,旱灾、蝗灾、兵灾、相继接二连三而来,广大穆斯林群众蒙受了极大的灾难,桑坡田园荒芜、房屋倒塌、皮毛手工业停顿,最基本的生活无法保证,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为此,桑坡人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弃家园到全国各地寻求生存出路,众多桑梓父老饱含着国碎家破之痛,“一担两筐”,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先后居住平凉、兰州等地,以皮毛加工手艺和小商小贩谋求生存。

  平凉,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了逃荒到此的桑坡人。善良的桑坡人,也在平凉刚刚落户、家业未兴,还处在饥寒交迫之中,但以平凉丁宏义、白中、丁常平为首的几个回族同胞成立救灾委员会在平凉西安各地开展募捐活动,救济老家的亲人,他们先后募到18万元买粮食40余石,在桑坡开设舍饭场让桑坡灾民500余人就餐2个多月渡过青黄不接的日子。平凉乡亲们这一救命之善举,将平凉和桑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平凉的桑坡人,也为平凉皮毛业发展,陇东旱码头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伊斯兰文化的陶冶下,平凉桑坡人同本地的穆斯林一道,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风范,给当今的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它对平凉穆斯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对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古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笔不可多得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仅初步收集整理以下的十九个要点,就可看出其由内到外,由表及里,非同一般之魅力。

一·重信德。


确信造化天地万物的真主独一无二;确信前世、今世和后世的一切都在真主的掌管定夺之中。不迷信、不拜偶像、不敬神、不烧香、不占卜、不看风水不信邪,唯认主、事主、敬畏主、崇拜主。这“认主独一”论,是独有的信德,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目标和终极,也是区分真伪和有别与他的根本标志。因此特别地看重它,视之为生之所依,死之所归,神圣而不可侵犯。同时,从心里诚信、舌入招认的“六大”信仰与身体力行恪守“五大”功课和一切善功实践的完美结合上去保护它、完美它、实现它。


二·求和平。


伊斯兰的旗帜是绿色的,绿色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和谐。祈求图谋世界和平与安宁是其心声,是其责任,是其行动。主张国无论大小强弱,人不分肤色、富贵与贫穷,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要相互关爱,和睦相处。坚决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侵略,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恐怖,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以及嫌贫爱富,以强凌弱等,支持一切正义事业,积极努力地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平等、和谐、文明与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三·爱国家。


宣讲贵圣:“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你们热爱祖国,应象鸟儿痴恋自己的窝巢一样”训戒教导,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爱国爱教光荣传统,坚持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不动摇,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

四·讲团结。


坚持高举大团结的旗帜,大力倡导全世界人民,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加强与汉等兄弟民族的大团结。持续开展拥政拥军活动,加强民与军的鱼水之情。同时执行真主的命令,紧紧抓住安拉的绳索不分裂,倡扬“天下穆斯林皆兄弟”,坚持不同教派之间求大同存小异,彼此尊重,密切往来,互学互帮,相互支持提携。凡迂红白喜事或庆典等,一般都实行通请通让,一视同仁。旅平清真寺还在聘请阿訇上,坚持任人为贤,以“尔林”遵守为首要,不分地域,不分教派。坊与坊之间从不分彼此,一坊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协力,善始善终,从不含乎殆懈。同时,还注重本坊内,邻里以及家庭的相互关爱、和睦相处。这样,长期以来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开创出了民族和本民族内部大团结的新局面。拥政拥军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五·遵法纪。


深明法纪是国昌家安之宝,任何民族离不了。积极争当遵法守纪的好教民、好公民,坚决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关爱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大众利益。同时极力倡导清廉记教,清正廉洁和廉洁奉公,坚决反对践踏国家的法律法规,并指责制止违法乱纪、贪污、盗窃、行贿受贿和腐化堕落的行为,特别对以权谋私,伤害社会和坑害民众的腐败分子更深恶痛绝。

六·求知热。

“求知是穆斯林的天职”,历来对“尔林”(有知识的人)、“穆它尔林”(习学知识者)看的最为高尚尊贵,十分敬重。凡过事必让其主席上座。当今更加感到求知之重,不仅青少年把获取知识、强化素质当作改变家庭、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和出路,自觉而努力地投身于求知的道路。就连退休的老者不少也加入了学习的行列。现在求知不仅成为了时尚,而且形成了热潮。


七·力勤俭。


视勤俭为安家立业之本,主张凭本事“尔林”创业,靠出力吃苦养家。高扬艰苦奋斗之旗,大鼓勤劳致富之气,坚决反对剥削、反对不劳而获,反对禁止放高利贷和有自立能力而张手讨要者。同时极力倡导节俭过日子,把节俭定为必遵之主命干办,劝阻制止讲牌子、比阔气、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特别是严厉禁止浪费水和糟蹋粮食。勤俭这一世代相传的立足、安居、创业、发家之宝,在今天仍然散发着光和热。

八·念知感。


认为人生贫与富,祸与安,兴时与背时,幸运与灾难,以至生死存活无不在真主拨派定然之中。因此,久而便形成了“认定然,念知感”的品德习俗。这不仅只表现在安居乐业之中和遇到幸运喜庆之时,赞念知感真主不已,就是身处清贫困苦之中,甚至突遭不幸不测之时,也确认“定然”不疑,大多都不怨天尤人,以超常的坚定、坚强、坚忍而坦然处之。


九·举善意。


遵循“命人行好,止人干歹”的信条,举善意,行善事,结善果之“三善”之举又为一大风范。善举,乃善之源。因此,无论遇到大事小事,第一,要虔心因为真主而举善乜帖(主导思想,意念)。对人先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帮他人必须和成全他人之美(好事、善事)。规劝制止对人对事举“坏乜帖”、“歹乜帖”,“唯我先我”或“唯我是从”。更不允许为己伤人,损人利己。而且,特别忌讳坏他人之事,毁他人之誉,夺他人之美。视戳事倒非、挑拨离间、扑风捉影、背谈他人、造谣惑众者为低贱小人之为,警示人们与其远离。第二,对事坚持以理为纲,秉正公直,不唯私利而图谋,或者假公而济私。其三,重于行。讲究出口为主命,强调说到做到,保证兑现。反对说大话,放空炮,言行不一和表里不一。其四,善果为善举善行之结晶,确认这一切都是因其真主意欲方才成功,故,只因为真主和感赞真主。坚持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回报。并规劝反对贪功图利、沽名钓誉。而且还特讲究“右手干的善事,不让左手知道”,注重暗藏的“尔麦里”(所干的善事)。这三善为一体,反映其敬主爱人之本质本能,体现其人格之魅力,表现其人世间应有的真善美。

十·孝双亲。

以“天堂在母亲脚下”和“父母不喜者主不喜”为警示,以孝敬双亲为荣,倍受人们敬重爱戴,反之,遭人们鄙视与指责。倡导并强调要善始善终地顺从、孝敬、宽待、抚养和扶伺父母,而且在病重、临终之前还必须向老人讨“口唤”,请求原谅自己的过失、过错和不孝以求获得后世的宽恕与恩惠。

十一·忍为贵。

遵循贵圣忍耐是半个“依玛尼”(信仰)的训导圣行,把能否忍耐作为检验“依玛尼”坚定程度的一个试金石,并作为一条戒律管束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坚持对人真诚直率,真实无假,真善无瑕;处事谦让为先,和气为上,尤其以忍让、忍耐为贵;行事宽怀大度,豁亮通达。反对目中无人,高傲自大,口出狂言,以势或借势欺人压人。反对嫉妒怀恨,低看小肚鸡肠和小气吝啬。尤其对能忍让、能吃亏或为他人、大众忍辱负重者为贵人、高人和信得过的光亮之人。倍受人们敬重、佩服和拥戴。

十二·守信用,

倡导风行守承诺,守约会,守信用。坚持借东西必还,损坏东西必陪和父借子还,以及还不了的债务必须向对方讨“口唤”(同意),决不留下到后世清算;坚持出口“凡尔则”(主命),凡承诺的必须兑现,兑现不了要向对方讨“口唤”或由后人及代理人承担。


十三·遵商规。

坚持“君子取财有道”的原则,严格区分财帛上“哈俩里”(合法)与“哈拉目”(非法)的界限,倡导遵守商业商规和商业道德,奉行公平竞争,公平买卖,张扬名牌产品,讲究货实价实。不买假、不掺假,不以次充好,不短称少量,不欺行霸市,不轰抬物价,不顿积寄聚,不拿不义之财,不取非法之物和不贪占他人财物等。在商界树立良好的形象。

十四·行礼仪。


倡导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奉行礼让五先,即:凡行、座、食、饮及乘车等,先让请“尔林”、领导、师长、长者和客人。遇到庆典和过事更是如此。循圣行,平等待人,尊老爱幼,扶贫悯弱,特别关爱孤儿寡母以及注重好事起右,既先右后左等等,以善心、善语、善行而著称。

十五·宽待客。


把真诚热情宽待客人当作主命,把客人到来视为带来了“拜尔盖体”(吉庆),也是家庭荣光荣幸。因此,宽待客人早已远古风行乡里,而今更为盛行,经常诚挚邀请,盛情款待客人。有的还把自己不舍得费用的珍品拿出来让客人受用。特别对德高望重的阿訇、尔林、学者、哈吉、长辈尤为敬重优待。热情好客在当今更加显示情真意浓,成了道德风范的一大亮点。

十六·乐好施。

接济骨肉,施舍孤寡,扶贫济困,关爱群弱团体,实现共同富裕,谋图天下大同是真主的命令和至圣的行为。因此,遵主命、履圣行,平素常的散“业贴”(施舍的钱物)、每年大小“尔德节”出“费图尔”(给特困户者管一天伙食费)、清“则卡贴”(富裕者拿出四十分之一财物济贫民),以及组织到边远贫困地区扶贫济困和支援捐助灾区、捐助建校修路等等便应运而生,经久而不衰,成为了当今缩短人与人之间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实现人类平等,社会和谐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十七·众送埋。

慰问病人,探望亡人并帮助料理后事,特别是集体抬埋殡葬亡人,少则数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这是永远都不可丢掉的光荣传统。他不仅体现了人世间的真情、亲情、友情,体现了集体大众的力量和向心力与凝聚力,而且使每一次亲临者无不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震撼。一次觉悟确是一次造化,什么个人恩怨借此化解了,什么想达而达不到过多贪图“顿亚”(现世)的欲望等等淡泊了,一人个为什么活着?又如何归去的省悟便尤然而生,从而灵魂得到了净化,明确了人生的真谛,思想境界与为人处事的觉悟得到了提升。

十八·净心身。

纯净心灵,洁净身体,讲究卫生是传统之美德。历来特别注重,相当讲究。首先强调心清如水,世尘无染。突出表现在礼拜时将尘世抛弃,禁绝一切私心杂念,全神贯注认主拜主;犯了过错立做“讨白”,向主检讨,求主恕饶,悔过自新;遇到“摆俩”(灾难)或探望亡人拿觉探,参悟反醒等洗涤污浊,净化灵魂,保持心净。其次,讲究身净。如不分男女每七天必须一次大净(全身沐浴),每五时礼拜必备小净,亡人必净其身,方可站礼殡埋,以及每饭前便后,每打井(泉)水必先净其手等。再次,务必食净。如除通常食净外还特别严禁食自死动物和动物血;净食形象丑陋、凶残、有毒和对人身有害的一切动物、植物;严禁饮酒和吸食“海洛因”等。第四为衣净。第五倡导室内净、院落净,寺内洁净和所处环境洁净。这些不仅对请心明目,强身健体益济有佳,而且在仁慈真主的意欲下对延年益寿无疑是相当好的“色百布”(因由)。

十九·护生灵。

确认天地一切生灵、生物无不是大能真主所造化。因此,作为崇敬真主和真主的大地代治者,没有理由不去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并明确规定超度或无故伤害生灵、践踏破坏生态、生物是违犯教律的行为。由此,把爱护生灵,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作为神圣的职责,积极而努力地为打造一个和谐的地球村,实现人类与生灵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相协调与相适应作出应有的贡献。

白涛 文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