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流淌千年的纸坊沟河

2017-05-05 马正学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平凉有条新民路

【文苑】新民南路话今昔

【文史】北京牛街的故事

【人物】浪漫·执著·不幸||华亭已故回族书画家李宝箴先生

【每日圣训】一段和敌人的对话

流淌千年的纸坊沟河

马  正  学

     

       纸坊沟河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城区南部,属渭河一级支流泾河的一级支沟。流域总面积为18.9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为9.056平方千米,土壤主要分为黑垆土、草甸土、红黏土、黄绵土、新积土,均为易水蚀土类。流域呈窄长的柳叶形,有大小沟壑121条。根据流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平凉市气象站资料分析,流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424.8小时,多年平均气温8.58℃,多年平均降水量529.6毫米。流域内有平凉市崆峒区的崆峒、峡门、柳湖3个乡镇8个行政村24个社及7个企事业单位,共8798人,其中农业户口1245户7010人,城市人口1788人,人口密度464人/平方千米。

     走进入纸坊沟流域,弯弯曲曲的纸坊沟河现在是河水断流、河床干涸。这条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河流,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孕育了陇东“旱码头”的文明史诗,让一代又一代平凉人魂牵梦绕。

      圆顶山,位于纸坊沟河中游,在距平凉城区南门十字以南2.5公里处八里庙沟境内的何家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在圆顶山修建梯田时,曾经挖掘出土过打制的石器、石斧、石铲和彩陶罐,罐内盛有粟类谷物,并发现烧烤夯实过的灰土层遗迹和洞穴,被文物部门鉴定为圆顶山仰韶文化遗址。在圆顶山下西侧的河谷断裂面上,从沉积岩缝中流淌出一股清泉,形成池塘,被称作马跑泉。传说,每当人们去泉中汲水时,在离泉不远处常看见一匹金马驹在泉边滩地上奔跑。当有人靠近时,马驹便隐入泉中消失。后有一游方喇嘛得知此景,施用法术盗走了金马驹,泉水也逐渐回落。

     八里庙,在距平凉城向南八里处,庙前植古柏、国槐,与平凉城南门什字遥遥相望。古庙山根下,有一水潭,传说为泾河老龙潭龙宫之后门,名曰湫池,池内水草茂盛,鱼虾成群,各类水生物繁多,池水清澈、终年不枯、水质甘甜、享誉四方。据重修八里庙碑记载,八里庙原名“大王庙”,毁于清同治年间,1967年重修,相传该庙最初建成时,香火旺盛,时任平凉知府得知后便派人前来此庙为其妻问病求药、甚是灵验,知府深受感动,便出平凉城南门,向南徒步丈量至庙前,正好八里,即将该庙正名为“八里庙”。

      崇佛寺,又称作二佛寺,东依纸坊沟东梁稍端,西临浚谷、仰望崆峒山仙境。 崇佛寺始建于元代,明代嘉靖年间,改称灵山寺。民国初年又称崇佛寺。距今约八百余年的历史。该寺始建于元、续建于明、兴于民国、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毁于“文革”时期。时至今日,只剩下两孔即将倒塌的窑洞和一块立在寺院中间的石碑,向人们宣示着这座古寺当年旺盛的香火。


      二郎庙,位于纸坊沟东梁。据重修二郎庙碑记载,二郎庙始建于大元顺帝至顺年间即公元1328-1333年,由于原址破旧,道路闭塞,在1998年7月16日至1999年6月10日期间,经周围部分村民提议,面向社会捐款14.4万元,于纸坊沟西梁重新选址修建该寺。新址占地约4200平方米,已成为流域内又一人文景观和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纸坊沟”因手工造纸作坊集中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纸坊沟流域内造纸业手工作坊就已形成雏形,民国时期,纸坊沟的纸作坊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据当地一些高龄老人回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纸坊沟内仍然有二三十家手工纸坊,这些小作坊在院子里都有石砌的一圈水漕,工人把收集来的布或麻质衣物碎块均匀投入院内水漕,便用一头毛驴拉一个小石轮在槽内研磨,隔段时间再把碎块均匀摊开继续研磨,周而复始便制成初始纸浆,再经过多次过滤筛选后,制成絮状精致纸浆。在每个作坊院内还有一座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窖窑,内砌一平方米左右的浆池,工人把制好的精致纸浆均匀地稀释在内,然后用一张约一市尺见方的极细极光滑的竹篾编成竹帘进行“造纸”。造纸人两手平持帘的左右两边,在浆池中轻轻摇晃,浆絮均匀的在帘上平摊一层。端起竹帘,空掉水分,左右手翻转,把成形的絮纸,一张一张地积累在一块木版上。待天晴时,沿纸坊沟土路的两侧的白灰墙下以及造纸作坊院内的白灰墙下,都会站着一两个人,脚底下是一摞湿漉漉的麻纸,造纸人就一张一张地贴满墙。麻纸贴在墙上,太阳晒,风吹,慢慢就干了,再一张一张取下来,变成一摞、两摞,三摞麻纸,最后分成一刀一刀的成型麻纸,送进城,摆放在日杂门市铺里。当年纸坊沟里的手工纸坊,就这样日复一日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这种粗糙的纸张,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包装、祭祀、书写之需求。时过境迁,随着机制纸进入平凉市场,纸坊沟的纸作坊便随之退出市场,这种原始的手工造纸工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失传于民间。

      纸坊沟流域是平凉手工业的发祥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山西、陕西难民,特别是河南难民,带着妻子儿女流落到平凉,带着自己娴熟的手工制造技艺、鞣皮手艺、制陶技术,居住生活在纸坊沟河畔,利用纸坊沟丰沛的河水资源,继续浆纸、鞣皮制革、酿酒、刷洗羊杂碎、烧制陶器,促使南河道区域沿纸坊沟河流形成了造纸、铁器铸造、编织、毛纺、酿酒、制革等大批小作坊及商品集散地。那时平凉纸坊沟到上寺台、兴合庄一带,更多的是河南籍的商贾小贩云集于此,这里曾经有“小河南”之称,并成立了“河南旅平同乡会”等民间团体。近年来相继崛起的新世纪集团、城建集团中山商场、沙港批发市场等巨型“商船”,也正沿着这条古老的河流扬帆起航。

     纸坊沟河也是一条灾难之河。据当地居民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纸坊沟流域的地表水便逐渐干枯,纸坊沟河也随之断流,人们记忆里的纸坊沟河流只有在阴雨天时,沟壑山水汇集而下,才能见到纸坊沟河往昔那滚滚奔流的身影。据《平凉地区水利志》记载,1946年9月28日,平凉县城突降暴雨,纸坊沟等洪水横溢,淹死300余人。根据流域气象资料分析,解放后纸坊沟流域大汛期每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暴雨和大暴雨多集中在7、8两月,有详细历史记载的几次暴雨分别发生在1957年7月24日、1985年8月24日、1996年7月26日。据史料记载,1957年7月24日的暴雨为一次50年一遇的大暴雨,1996年7月26日的暴雨则为一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1996年7月26日,在暴雨过后调查时发现,梯田填方处如原流水沟、陷穴均被冲毁,多处道路、窑洞塌陷,八里庙水库水位达到4米,淤积深度达到45厘米-50厘米,纸坊沟水库水位达到2.3米,淤积深度达到40厘米-45厘米。

纸坊沟治理工程建设现场


     面对纸坊沟河流频发的自然灾害,建国以来人民政府在流域内积极实施了修建治沟淤地坝、沟头防护等工程,使得自然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1955年建成的纸坊沟水库和1967年建成的八里庙水库,最大限度的规避了流域内山洪带给沿岸群众的水患。纸坊沟水库经1961年和1964年两次改扩建,水库总库容量达到234万立方米,2010年又投资448万元用于除险加固,使纸坊沟水库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八里庙水库,经1982年改扩建,水库总库容量达到175.6万立方米,2009年国家投资443万元用于除险加固,水库总库容量增加到188万立方米,水库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为纸坊沟流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水库淤积坝及坝系配套工程建设,流域内累计建成淤积坝地64.64公顷,已开发利用淤积坝地46.4公顷,坝地土壤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多年来,当地政府坚持将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休闲与观光度假等理念贯穿于流域经济建设始终,依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的思路,在流域内采取了兴修梯田、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种草、暖棚养殖、良种推广、节水灌溉等10多项综合治理措施,在流域内初步形成了“塬面高标准农田化、沟坡退耕还林还草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坝地田园化、农户庭院生态经济化”的观光型农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适合区域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路子。进入本世纪初,流域内部分农户又以自家四合院为依托,开始自建“农家乐”,发展“活禽宰杀、果蔬自摘、园田欣赏、徒步爬山、农家走访、鱼塘垂钓”等多种富有乡土气息的城郊特色短途休闲旅游业,沉寂多年的纸坊沟又以崭新的姿态带给古城平凉新的希望。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