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苑】正在消逝的炊烟

2017-09-08 西风 开平文化 储月斋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文苑】基层公务员||泾河石

【欣赏】色俩目赞||平凉回族音乐人马湘平作品

【文苑】中华回族赋

【文苑】生前身后

【图片】宁夏泾源城关清真大寺圣记

【历史】泾源回族简介

虎隆|没有经堂教育就没有中国伊斯兰

【视频】正确认识伊斯兰教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

适时本土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人类学解读

【人物】李华英:经堂里走出的翻译家

【宗教研究】中国经堂教育溯源

【文史】慈禧 光绪皇帝与西安清真寺

【卧尔兹】提高辨别能力 切勿信谣传谣 ||金镖

陈晓平:西安事变与回坊




2017-08-19 文 ■ 西风 开平文化

  

正在消逝的炊烟

      文 ■ 西风


曾经写过一篇《故里炊烟》,并得过一个小奖。并不是说这篇作文写的怎么好,而是因为在我诸多的联想中,炊烟是故乡的组成部分,没有炊烟的故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作为身在异乡的游子,我每每回望遥远的故乡,村庄的上空总是升腾着几缕乳白而温暖的炊烟。诗意而摇曳的炊烟,就这样默默的化解着我无限的乡愁。


  然而,伴随着斗转星移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炊烟作为村庄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守望故乡的一个重要凭证,却逐渐淡出那座生我养我的朴素而详和村庄了。这种悄无声息的变化,让我感到格外的惊喜,还有一丝丝淡淡的惆怅。年愈八旬的老父亲从老家里挂电话说,现在村里人做饭炒菜再不用烟熏火燎的了。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即方便又卫生,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建了沼气池。由于牲畜的粪便变废为宝,村子里的环境比以前干净了许多。老父亲还说,家里房顶上的烟囱几乎是个聋子耳朵的摆设了。除了冬天用柴禾烧炕外,其它季节村庄上空已经鲜见那乳白而摇曳的炊烟了……

  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居家时的情景。那时候村庄里没有沼气池这种新鲜的玩意,家家户户烧饭用的是从田野里拉回来的庄稼的茎干。其它时节还好说,初冬这些日子,母亲烧饭时总是一脸的无奈和愁容。因为庄稼的茎干刚从田野里收回来,里面的水分还没有干透,塞到坑灶里只冒烟不起火,做一餐饭房间里乌烟瘴气,呛得母亲不停的咳嗽和流眼泪。那时候我少不更事,每次做饭母亲让我往坑灶里加柴禾时,我都会找借口跑开,我实在受不了那烟熏火燎的折磨。


  从这个角度讲,故里的炊烟不但是乳白而温暖的,而且是苦涩和沉重的,炊烟仿佛被抽掉了诗意的摇曳生姿这一部分,成为我乡村母亲一声长长的无奈的叹息。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母亲为了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必须旋转在烟气升腾的锅台前。那些难以忍受的烟熏火燎的生活场景,虽然过去几十个漫长的春秋了,却依旧在我的记忆里清新如昨。升腾在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除了让我联想起朴实而温暖的母爱外,还让我看到了所有乡村母亲坚强而隐忍行走的身影,以及生活的凝重。


  不知不觉间,我所生活的那座村庄,作为唯一的燃料的植物的茎干,已经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沼气。现在村里的妇女再也无需为烧柴而发愁了,昔日烟气弥漫、杂物凌乱的农家,变得清洁和时髦起来。除了用上沼气外,家家户户还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子里多少也有些城里人生活的曼妙的滋味和图景了。这种变化,无疑撩拨着我这个游子激动的魂魄。


  炊烟曳处是故乡,看来现在是过时的一页老黄历了,但愿在我没有炊烟的故乡,在我决定重返故里的那一刻,伴随着我款款走近的脚步,我还能找到 54 32669 54 17627 0 0 7158 0 0:00:04 0:00:02 0:00:02 7156那阔别已久的曲曲弯弯的回家的路,找到我生命最初的那份欢乐、甜蜜和安宁。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