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学,光明教师在这场比赛中喜获佳绩!
点击关注我们哦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课程进校园
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这一次
深圳教师共聚一堂
来了一场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大比拼
10月21日,深圳市首届AI赋能教学应用创新技能竞赛暨颁奖典礼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圆满落下帷幕。广东省教育厅基教与信息化处处长赵琦,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委教育工委工联会主席杨平,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主席叶铁军,光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光明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汉波等同志参加活动并发表讲话。
此次赛事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中共深圳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工会联合会委员会、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光明区教育局、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光明分院)联合承办,通过笔试、说课、答辩等环节遴选出一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教学创新的种子教师,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吸引了全市近300名中小学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报名参加。
本次竞赛共分三部分开展,包括初赛、决赛(第一阶段)和决赛(第二阶段)。光明区共有3名教师(全市共8名)进入决赛(第二阶段)比拼,经过激烈的角逐,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胡校菲获得一等奖第二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学校(光明)沈雯瑶获得一等奖第三名、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集团)华夏中学张鑫璟获得一等奖第七名。
决赛第二阶段分为现场讲课和主题演讲。在演讲环节,参赛选手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容自信地展示利用AI技术赋能的高效课堂,讲述融合人工智能与日常教学的实践探索,描绘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提升的精彩故事,诠释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无限追求和满腔热忱。
赵琦表示,本次AI赋能教学应用技能竞赛在全省尚属首次,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市教育局敏锐地捕捉到了AI时代的到来,勇于探索,勇立潮头,积极变革未来教育的形态。他认为本次竞赛无论从教学内容、学习效果还是组织过程来看,在全省都属高水平,为全省提供了AI赋能教学的深圳范例。赵琦对此次赛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可深圳教育通过AI赋能创新课堂这一“星星之火”,能够使AI创新在教育界遍地开花,从而变革整体教育教学形态,改变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共铸深圳市教育的智慧未来。
杨平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对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全面提升创新意识,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育管理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二是全面转变教学观念和角色身份。通过对教与学的技术赋能,促进形成教学新生态。三是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教师要能够熟练应用信息化与智能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实现智慧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叶铁军强调,以赋能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本次竞赛紧密贴合深圳“20+8”产业集群导向,发扬创新精神,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搭建职业技能交流的舞台,有利于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助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黄汉波表示,本次比赛重在强化教师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次竞赛中,让大家看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同时,光明区也多措并举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覆盖。他认为通过这次比赛,大家在分享经验、相互学习中,能够使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赛评审组专家黄振余表示,本次AI赋能教学应用创新技能竞赛让老师们更加意识到了人工智能助力当下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人工智能不是教师停止学习或更新知识的借口,而应是推动教学方式革新以及授课内容迭代的“利器”。在具体教学中,老师们要把各自所授的学科与班级实际学情结合,灵活地将AI无感识别、信息收集分析等先进技术融入课堂实践中,使得课堂授课具有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
此次竞赛不仅是对教师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的全面检测,也是推动和落实人工智能课程进校园的重要举措。光明区教育局将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建设,为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招聘资讯
校园资讯
来源:深圳教育、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分院
编辑:丁佳丽
审核:明媛、谢婷婷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 520人!光明区区属公办中小学面向2024年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教师啦!
☞ 聚焦高品质学校建设、学生高质量学习,这场会议探讨了这些……
☞ 共赴精彩盛会,见证光明活力 | 光明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圆满闭幕
☞ 一起“趣”运动 一起向未来 | 这场教师趣味运动会超“嗨”!
欢迎关注光明教育
正风提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