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 白重恩教授经济学研究经验分享(附视频)
/建议WIFI网络收看)
访谈焦点
1. 白老师分享从读数学博士到致力于经济研究领域的经历
2. 讲述从事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3. 年轻学者做经济学研究的经验分享和建议
4. 基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学研究着眼方向
访谈内容
Q1
请白老师分享一下从读数学博士到致力于经济研究领域的经历。
选经济学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如果不谦逊地说,我本科数学成绩还不错,所以读研究生期间不需要花很大精力,因此,有更多空闲的时间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983-1985年,在我读研究生阶段,人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特别地关心,因为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比如还在探索未来是不是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我同很多人一样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所以找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但是我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想扎实地做些经济学问题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出于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好奇就是我后来改读经济学的原因。
那时候国内学经济学的条件不如国外成熟,所以选择出国求学,但仍然读的数学博士。早前我与丘成桐先生在他在中国数学所访问期间相识,后来丘先生为我撰写了赴美的推荐信,我从得到的几个录取函中选择了丘老师所在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我入校的第一天就满怀歉意和愧疚地与丘老师表达了希望转读经济学的想法。我本是做好了要被骂一顿的心理准备,但却得到了丘老师的宽容和理解,随后把我介绍给数学系的教授。较其他方向而言,数理统计与经济学关系会更密切一些,因此博士期间我首先读了数理统计方向,并且希望做些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想法也得到了数理统计教授的支持,他建议我可以尽快完成数学博士的学位,如果我发现经济学研究并不是我想做的,还可以改回来。他的话说服了我,我也确实像他建议的那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就获得了数学博士的学位。
我这一路收益很多,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得益于时代背景激发的对经济问题的浓厚兴趣,也得益于科大的本科给我打下的良好基础,读研期间能够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好奇心探索其他领域,也得益于一路上丘先生和有很多老师的帮助、宽容和支持,后来在哈佛读经济学,很多老师和同学对我学业的迅速发展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的萌生了对社会、对整个国家发展的关心,同时希望把问题想得更深入的天性和好奇心,我觉得从数学转学经济学这个选择挺自然的。
Q2
能为我们年轻一代的学者讲述一些从事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吗?
1.“不在我研究领域内我就不去研究”VS.“研究洞察到的领域外重点问题”,我选择后者。
我在回国以后2004年到清华,有一些机会参加经济政策相关的讨论,过程中洞察到了有益于政策研究的关键问题。准确地说,这些研究问题也不在我的研究领域之内,但我选择致力于其中。相较“不在我研究领域内我就不去研究”,这时候我的选择更多的是问题导向,两者权衡,你们觉得哪一个更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还不能提供很好的答案。
2.尽管不是最擅长的研究方向,但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够支撑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考虑去做一些热点研究。
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之间要有人起到桥梁作用。有一段时期内,我们的这种桥梁供给还不充分,所以我自然地走向了这个供给端,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够对政策制定产生一点影响,也挺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涯会面临很多时机,做选择时要判断好愿意稍微偏离一点自己的小专业,还是在自己的大专业方向去做一些研究。有些研究工作看似跟自己过往熟知的领域没有显著关系,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可能会发现其中密切的相关关系。
我觉得职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开始的时候要加强一些学术性强的基础研究。接下来会面临选择,有的人会持续做学术研究,我觉得非常好,我们需要这样一直坚持不懈的研究学者,他们的工作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在中国政策研究方面,我们仍需要不断积累,尤其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支持政策的制定方面,曾经有过一段时间这种供给是严重不足的,随着参与政策研究的学者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提升,我国重大政策的制定应该也会更加科学,学者对未来国家发展也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Q3
根据您丰富的研究经验分享年轻学者一些怎样去做经济学研究的建议吧?
首先一定要认可自己的研究工作,发现他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做研究是很辛苦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很快得到认可,在这种痛苦中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要充分肯定这个过程的意义,并且享受其中,保持着兴趣和渴望。
另外一点,做研究的两个不同的路径,一种是从文献出发,挖掘文献中有需要补充的地方,然后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去外延或深挖。这样风险会相对小一点,因为研究标的的现状和问题、学者的偏好对自己来说是已知的,这种研究路径可能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尤其是在刚走向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但另一种是问题导向,当发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去立即看文献,而是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可能的答案,当有一定的结论形成后,再去查找文献,可能结果大部分情况下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别人把自己想的都做到了,可能做得更加完善科学。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思考的过程中你不受任何框架的约束,很可能能想到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创新就产生了。这种路径的风险会大一些,可能需要学术水平积累到一定阶段。
当然这是两个极端的研究路径,我觉得双路径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会更现实一些,无论怎样至少要允许自己花一定的精力先去思考问题,不要在研究初期被别人的思想框住。
当学术基础积累一定厚度,培养了比较好的直觉,就有可能会形成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结论,再去看一下别人是否发现同样的问题,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形成专业洞察力和感知力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Q4
基于当前我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经济学研究应重点着眼于哪些方向呢?
之前我与老师们讨论过一些未来有很好前景的方向,同时我认为是应该做好,也有能力有优势做好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
首要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比如特事特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这种特征,可能不仅在中国有意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我们能透彻地研究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在实践和管理相关方面的特征,并且将它提炼成具有普遍实际应用价值的一些学术成果,这应该是学者为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研究贡献的一个渠道。
第二个就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也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清华经管学院的老师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我们希望以某种方式让更多不同领域的学者有机会进行讨论合作,整合多角度信息和成果,产生合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资源和方式。
还有很急迫又严峻的问题是全球治理,中国现在这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所以应鼓励这方面的研究投入。
以上这三个方向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去探索,但这并不能涵盖所有经济学研究重点。学者们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研究的主动性,然后找到认为最合适的研究方向。
最后想说,《经济学报》是我们清华经管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我们希望能够给予它一定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持,期待它能够快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学术水平,发展和扩张它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的服务价值,这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