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爱考30分论述的就是它!万字拆解网络亚文化|专题13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走好新传入门第一步
不知不觉到了专题保分计划系列推文的最后一期,网络亚文化来啦!
亚文化一直是很多偏爱考察网络传播的院校的热门考点,并且随着当下现实生活中网络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从现实出发考察亚文化的题目这两年也越来越多,比如:
论述腾讯幻核停止发行对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的影响,以及未来行业如何发展(分析,北京师范大学440,2023)
高校风靡“养纸狗”,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该现象。(论述,重庆师范大学440,2023)
材料一:佛媛;材料二:病媛
请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并联系实际,分析以上材料中所反映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论述题,西安交通大学440,2022)
解读《孤勇者》作为儿歌走红的现象(分析,辽宁师范大学440,2023)
谷爱凌冬奥会夺冠2.扩展玑实3. 教材插图4. 新东方双语直播5. 海克斯科技(热点名词解释,华中农业大学334,2023)
从用户、内容、活动三个方面分析羊了个羊爆红的原因(论述,上海交通大学334,2023)
B站《后浪》破圈发展,对此现象的分析和建议(材料分析,湖北大学440,2021)
今天的推文不光为爱宝们系统整理了亚文化本身的一些形成动因与发展,还有关于粉丝文化、网红文化等亚文化分支相关的知识哦~希望对爱宝们的专题整理有帮助!
本期专题框架如下:
往期回顾:
一篇捋清国际传播,这个必考专题就这几个出题方向|专题保分计划05
这可能是你没有关注过的算法知识,用7篇大佬论文告诉你算法的高分答案!|专题06
“浙江宣传”成顶流,关于政务新媒体的这些一定要整理| 专题07
媒介伦理这个专题,真的只有0.001%的院校不会考 | 专题10
有170+道真题的网络用户,高分答案思路就在这里!| 专题11
真题回顾
亚文化专题
基本概念
亚文化(名词解释,上海大学334,2022)
文化变迁(名词解释,西南大学334,2023)
凝视(名词解释,华南师范大学334,2023)
流行文化(名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711,2023)
文化出圈(名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440,2023)
学界关于亚文化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简答,西南大学811,2023)
什么是文本盗猎(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824,2023)
简述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的内涵(简答题,中央民族大学440,2023)
文化挪用(名词解释,深圳大学923,2023)
“出圈”是什么?简述本质、逻辑和影响。(简答题,深圳大学928,2022)
参与式文化(名词解释,南京大学440,2023)
简述什么是web2.0和参与式文化?(简答题,清华大学618,2023)
简述参与式文化中的分享与产销(简答,北京交通大学334,2023)
论述媒介文化的演进以及媒介文化的功能(可以从意识形态、经济、社会功能等方面阐述)(论述题,上海师范大学643,2022)
网站转向视频直播,随着技术改革,传播形式不断更迭,解释文化转迁的背后特色及社会意义(论述,天津师范大学874,2023)
传统媒体文化与新媒体文化区别(论述,东北财经大学334,2023)
粉丝/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名词解释,山西大学440,2022)
粉丝团体(名词解释,西南大学440,2022)
粉丝粘性(名词解释,海南大学334,2022)
粉丝文化和社群文化的异同(简答,西北大学334,2023)
饭圈治理(材料分析,西安财经大学440,2023)
举重队在海外社交平台有众多粉丝,分析该现象(简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838,2022)
请论述你对粉丝文化现象的看法以及粉丝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行路径。(论述题,华中师范大学711,2022)
近年来饭圈乱象频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新媒体背景下,饭圈粉丝有哪些新表现以及针对不良饭圈文化的治理方案?(论述题,郑州大学334,2022)
论述畸形饭圈文化治理的紧迫性。(论述题,南昌大学440,2022)
简述饭圈文化形成原因和发展(论述,天津师范大学334,2023)
饭圈文化的产生和带来的新舆论语态形式(简答,华南师范大学334,2023)
论述饭圈文化的问题、特点、规制(论述题,北京交通大学334,2022)
粉圈文化特征、形成的原因、社会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材料分析,长安大学334,2022)
请论述饭圈形成的原因、组织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对网络社会的影响。(论述题,华中师范大学334,2022)
试论新媒体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并结合粉丝文化的典型案例,阐述新媒体文化的弊端及其治理策略。 (论述题,西北大学334,2022)
网红文化
谈谈对网红现象的认识(简答题,上海交通大学,440,2021)
结合实例网红和网络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论述,湖南师范大学831,2021)
结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高仿明星”现象的看法(实务题,安徽师范大学334,2021)
论述网红现象的理解与认识。(论述题,南昌大学860,2022)
虚拟偶像(名词解释,南京大学334,2023)
虚拟偶像和真实偶像的异同?(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334,2023)
虚拟主播(名词解释,四川大学440,2023)
翎-ling(虚拟主播的名字)(名词解释,四川大学916,2023)
人设崩塌(简答,北京师范大学723,2023)
弹幕文化
结合实际分析弹幕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论述题,北京邮电大学824,2023)
弹幕的特性与功能,谈谈其对网络时代用户观看体验和社交方式的影响(论述,辽宁大学334,2023)
其他网络亚文化
网络丧文化(名词解释,西南大学440,2022)
次元壁(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824)
网络“表情包”的传播特征(简答题,四川大学916,2022)
什么是“梗”,“梗” 的网络传播特性是什么(简答题,四川大学440,2022)
Z世代(名词解释,北京邮电大学,824)
运用传播学理论,以Z世代的媒介与新新人类为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分析阐释自己的观点。(材料分析,西南政法大学440,2023)
数字藏品(名词解释,南开大学721,2023)
NFT(名词解释,华中师范大学440,2023)
论述腾讯幻核停止发行对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的影响,以及未来行业如何发展(分析,北京师范大学440,2023)
高校风靡“养纸狗”,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该现象。(论述,重庆师范大学440,2023)
材料一:佛媛;材料二:病媛
请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并联系实际,分析以上材料中所反映的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论述题,西安交通大学440,2022)
解读《孤勇者》作为儿歌走红的现象(分析,辽宁师范大学440,2023)
谷爱凌冬奥会夺冠2.扩展玑实3. 教材插图4. 新东方双语直播5. 海克斯科技(热点名词解释,华中农业大学334,2023)
从用户、内容、活动三个方面分析羊了个羊爆红的原因(论述,上海交通大学334,2023)
B站《后浪》破圈发展,对此现象的分析和建议(材料分析,湖北大学440,2021)
“出圈”文化节目的传播学理论(论述题,西安工业大学440,2022)
国潮热传承了中华文化,但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结合“国潮”现象,谈谈对中国文化元素商业化的认识(材料分析,浙江理工大学334,2023)
网络亚文化的相关概念
亚文化专题
亚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一经形成,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对所属的全体成员都有约束力。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整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整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这些团体的形成更多出于共同的品位和兴趣,而非抵抗。如二次元,土味文化。
参与式文化
参与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又称参与式文化,最初由美国传播学家Henry Jenkins于1992年提出。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参与式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传播,使传播呈现传受合一的新面貌。在内容生产机制上,参与文化尊重个体的价值,强调微内容的力量。因此,寻找、整合及传播信息的能力,识别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为了完成共同目标与他人分享沟通的能力,利用替代性身份实现即兴创作能力等一系列新媒介素养将被更为强调。
网络亚文化的形成动因
亚文化专题
1.青年焦虑
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排遣焦虑的有效渠道。现代社会的青年群体享受着技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而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焦虑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新媒体的兴起为现代青年的群体性焦虑提供了有效的宣泄路径,年轻人在各个网络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网络空间中对社会压力和生活困境进行调侃和抵抗,在亚文化内容的创作和分享中解构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通过戏谑化表达来排遣焦虑,追求精神满足。
2.自我表达
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进行自我表达的独特方式。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现代青年开辟出另一个心灵空间,在亚文化实践中进行符号创新与自我表达,折射出个体真实的情感需求,亚文化创作延续了现实生活中青年群体保持本真、寻求突破的精神气质。
以网络表情包为例,表情包不仅一目了然、诙谐有趣,能够以高效便捷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也是青年群体表达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有效工具。青年人将情感体验融入文本与图片,塑造希望展示出来的自我角色,传达出青年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情绪,成为青年群体参与公共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3.身份认同
亚文化实践是青年群体获得身份认同的全新路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突破地域限制,在虚拟化的网络社区中提升参与感,进行多元化的意见表达,实现不同层面的群体身份建构,促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一种身份认同文化,获得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例如近年来视频弹幕文化的流行,弹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特定的青年群体进行成员间的有效互动,使得信息交流更具针对性,由此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获得身份认同感。
网络亚文化
的特征
亚文化专题
1. 主导文化的挪用与风格创意
中华文化仁和的历史特质和稳定发展的现实语境,使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虽然表现方式不同,却并未形成纯粹意义上的反文化。相反,从关注重点与文化资源的运用来看,这种亚文化潮流显露出与主导文化的密切关联。
其一,亚文化从主导文化原创中汲取养分或灵感;其二,主导文化社会为亚文化准备了价值观起点与方向;其三,亚文化会通过二度创作的方式揶揄主导文化,但通常集中于反映其群体的诉求——解决共同面临的矛盾和代表性心理问题。
2. 自我展演与富有边界感的符号文化
互联网圈层热衷于另类话语使用,是一种自我展演,亦作为群体的身份识别之用。
在互联网圈层群体共同关注的事件中,每个人都作为符号化的文化节点而存在,他们作为符号人,通过互动参与,自由地展现自我意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相互补充信息和观点,发现认同建立共鸣,巩固圈层的群体归属感以达到文化上的自足与自信,这是导致圈层话语生产力活跃的深层次原因。
3. 不避现实的目标、一致性与整体文化行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化心理的成熟,互联网青少年圈层亚文化群体对于娱乐性话题的热情会自然消减或消弭。但实际上,当群中人年少之时,他们也并不远离或回避对社会文化重大议题的思考。
同时,青少年敢下判断,网络行动力强,对主导文化的传播能够发挥出新一代的影响,这种同一性作用需要成人社会深入发掘。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关系的连接,青少年圈层亚文化在价值观整塑和社会参与方面孕育着潜能,促进其正能量充分释放,能够发挥出社会文化的建设性作用。
4. 赢取文化影响空间,圈层控制力蔓延
通常,互联网青少年圈层是模糊的群体,成员很难被指认到个人,但圈层的影响却是实际存在的。圈层的扩大意味着控制力的蔓延。
首先,圈层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分层过程,打破既定文化秩序赢取一种文化权力;其次,圈层成员关系并不以单纯的兴趣与情感来维系,内部的组织文化机制,使其能够施加以话语权力为中心的“层级化”文化控制力;再次,圈层通过建构鄙视链方式强化其存在的价值,赢取并操控外部空间。
网络亚文化的发展
亚文化专题
1.认知一致性: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内部形成更加统一的认知框架
随着网络多元文化的持续演变,各种亚文化内部逐渐形成更加一致的价值取向和更加统一的认知逻辑,持相对统一价值取向的青年群体比例也显著上升,逐渐形成“中心化”的价值取向。
第一,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正在各类网络亚文化内部形成主流意见,成为集体共识。第二,从纵向演进维度看,持有主流观点的青年网民群体比例有所扩大。第三,青年网民对亚文化的态度认知逐渐形成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即亚文化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基于相近的内在原因或潜在考量持有某种态度倾向。
2. 行动对抗性:青年网民在亚文化外部行动中论争性、对抗性增强
认知层面的聚焦和统一塑造了亚文化群体更强的集体观念、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也带来了更强的观念自信心,使他们在网络行动中更加敢于表达态度倾向和立场,更倾向与异己观点论辩,从而推动了亚文化在网络舆论中弄潮、在网络文化中彰显,不断冲击主流文化,论争性和对抗性增强,向中心地位靠拢。
3. 结构聚集性:青年亚文化参与者具有较为集中的身份指征和相对稳定的群体结构,构成以教育程度聚类的独特景观
参与者群体特征是反映网络亚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维度之一。网络亚文化参与者具有较为集中的身份指征,在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身份标签。
身份指征集中,意味着亚文化群体结构相对同质。换句话说,某种亚文化的参与者往往来自某些具体身份的群体,而这些身份的群体正在逐渐成为特定亚文化的稳定参与者。
更进一步,亚文化参与者的结构特点构成了中国网络青年亚文化以教育程度聚类的独特景观。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往往面对较强的身份焦虑或阶层突围压力 ,通过参与特定的亚文化得到一定的释放。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则更多借助特定亚文化彰显生活风格寻找附加地位。
4. “心灵港湾”与“赛博战场”:青年亚文化的“中心化”与网络文化发展趋势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中心化”表现在认知中心化、行动中心化以及结构中心化三个方面:认知中心化在青年群体内部产生紧密的联结,形成更加聚焦、更加统一的认知框架;行动中心化在群体外部不断挑战“主流”,论争性、对抗性增强,从而形成长期的团结意识、高强度的互动行为以及更加稳定的结构中心。
与此同时,网络亚文化的“中心化”过程带来了两种网络文化发展趋势。第一,网络亚文化成为青年网民的“快乐老家”和“心灵港湾”,推动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总体丰富了文化多样性。第二,网络亚文化成为更加撕裂的“赛博战场”,导致更为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带来主亚文化关系的正面碰撞,呈现出典型的极端化趋势和对抗性特征。
粉丝/饭圈
文化
亚文化专题
粉丝一词来源于“ fans”,意为“迷,狂热爱好者,狂热仰慕者”。约翰•费斯克将粉丝定义为“过度的读者”,即相对于普通受众,粉丝更为深入了解偶像及其作品,他们因为共同的喜爱而聚集,形成一个社群,并有着相同的信仰与价值。
粉丝文化依附于网络社交媒体,而这种通过网络社交形成的高度纪律性的粉丝组织便被称为“饭圈”,在组织中形成的独特的语言特色与行为规范便是“饭圈文化”。
饭圈的特点
01
饭圈群体的低龄化
随着移动手机客户端的广泛普及,饭圈群体的主力日渐呈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2020年9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 (2020)》,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9.2%。其中,饭圈数量就占到一半以上。饭圈堪称是当下网络社交平台中最为活跃的群体。95后、00后已成为饭圈群体的核心力量。
02
趣缘文化的圈层化
“趣缘”有别于血缘、地缘和业缘,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情感需求、价值取向等因素结合而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圈与圈之间、圈内和圈外之间还存在一定“壁垒”与排他性,这种基于“趣缘”而形成的“圈化”现象,常常容易造成“信息茧房”的发生,并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对抗性。在这一意义上说,官方舆论机构应积极探讨主流价值话语与饭圈文化群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融合传播”,进而“破壁入圈”,实现对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精神引领。
03
群体行为的组织化
饭圈作为一个活跃度高、组织性强、并有着惊人消费能力的群体,多是艺人经纪公司为固定艺人的粉丝而组织起来的青少年力量。饭圈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体现出森严的等级次序。
饭圈的这种组织和管理模式实已等同于普通公司的运营方式。偶像明星一旦是任何公开活动,饭圈都会迅速动员和团结起来。为配合官方的营销节奏,饭圈会持续好几个月在各大社交平台中进行“打榜”“轮博”、抢占各类指数和超话,将偶像送上顶级流量的位置。
04
情感表达的极端化
粉丝对于偶像明星的偏爱、追捧以及维护,通常都表现得极为狂热,也因此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越轨的甚至极端的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两种粉丝类型:一种是所谓“私生饭”,即那些为满足个人私欲,去跟踪、骚扰、偷窥、偷拍明星隐私的一些粉丝。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偶像本人带来了极大困扰,也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另一种则是那种被称为“群氓”的饭圈成员,他们幼稚、反智、疯狂、盲从,极容易被情绪绑架和煽动。由于饭圈文化的同质性和排他性,这使得网络开撕、互黑、举报等几乎成为饭圈的常态。
饭圈文化失范成因
01
偶像移情,粉丝的自我表达
粉丝会将个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偶像身上,产生强烈的“移情”效果,偶像便是粉丝自我的外在化身。偶像的成功便是自己的成功,这是粉丝获取快乐的来源。因此,粉丝会全力支持偶像的事业并且全力守护。
在流量时代,偶像的人气与事业全都依赖于粉丝,这极大地促进了粉丝的参与热情。当偶像因为粉丝的努力取得成功、看到竞争对手粉丝不甘的言论时,粉丝会获得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快感。媒体的发展也助长了粉丝与偶像间情感的培育,偶像会在社交媒体上面对粉丝的行为做出回应即“宠粉”,这样,粉丝便会获得需要感,实现自我满足。
02
群体压制,粉丝的盲目服从
当个人粉丝身份确定后,大多数粉丝为得到共鸣、归属感及更深入了解偶像而加入粉丝群体,即“饭圈”。
核心粉丝掌握“饭圈”规则的制定权,若有人违反,便会受到整个粉丝群体的压制。为了能继续留在群体中,粉丝必须隐藏自己的特性,服从于核心粉丝的管理。同时,“饭圈”是个高度封闭性的组织,很容易产生“信息茧房”和 “回声室效应”。粉丝持有相同的观点,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他们相互认同、相互强化。在这种环境下,粉丝会放弃自身意志,屈从于集体观点。
于是,“饭圈”的规则便日益严格和扭曲,“饭圈”的行为也越来越偏离主流价值取向。
03
流量至上,扭曲的营销方式
经纪公司通过职业粉丝控制“饭圈”,为了保持粉丝的活跃度,职业粉丝会不定时放出偶像前期被压榨、剥削的消息,简称“虐粉”,这加深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情感联系,容易出现“我即偶像”的现象。这时,偶像的事业便是粉丝的事业,粉丝便会更加热情地投身于“饭圈”,为偶像打榜、应援。
在“饭圈”内部平和无事时,职业粉丝会故意引起粉丝团体间的纠纷,这样不仅保持了粉丝的活跃度,而且会筛选保留那些愿意为偶像冲锋陷阵的粉丝。粉丝团体之间的纠纷会激发一系列人肉、互撕、谩骂事件。
为了“流量变现”,偶像也会不断迎合粉丝的喜好,变成一个集合粉丝偏好的工具人。长此以往,粉丝便会想要掌控偶像。偶像一旦偏离了粉丝设定的路线,粉丝便会不满,以“脱粉”为要求威胁偶像服从,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偶像也只能服从。各家粉丝也会以集体的形式要求工作室开除工作人员,以此来满足自身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偶像产业则更加扭曲,偶像在粉丝与资本的裹挟中前行。
04
疯狂迷恋,群体价值观的迷失
娱乐明星微博活跃粉丝主力为“95 后”单身青年,其次为“00 后”,他们自我意识、个体意识较强,渴望展现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
精神的空虚加之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偶像和“饭圈”便是他们的情感家园。在“饭圈”中,青少年感到强烈的被需要感,他们每个行为都会受到别人的簇拥。在与其他粉丝群体发生冲突时,粉丝会感受到集体性霸凌的快感。
同时,粉丝在“一切都是为了偶像”的指引下,四处征战,对其他明星稍有不满便动辄辱骂。粉丝被“饭圈规则”绑架,没有自我意识,深陷“饭圈思维”而无法自拔,极易产生价值迷失。
饭圈文化的治理路径
1.偶像发声,承担引导粉丝言行的社会责任
偶像作为公众人物,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约束粉丝的言行,维护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粉丝基本以偶像的利益为出发点,偶像在享受粉丝带来名利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断加强对粉丝群体的引导。
偶像一方面要引导粉丝抒发自身的情感,帮助粉丝理智、快乐追星 ;另一方面要对粉丝不理智的行为说不,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明星要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来回报粉丝,不能一味“宠粉”“媚粉”,要保持好偶像与粉丝之间的界限,不能对粉丝有求必应。偶像只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掌握竞争力与话语权。
2.重拳出击,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
在资本的推手下,“饭圈”乱象频发,职业黑粉、恶意营销、违法失德现象频生。为加强文娱领域监管,2021 年 6 月,网信办开展“清朗 •‘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饭圈”乱象。
由此可见,对于“饭圈”重大群体性负面事件,相关部门要及时介入引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对于恶意引导舆论导向的黑水军,有关部门要加大账号监管力度,强化舆论监督,引导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大对文娱产业的引导作用,对于恶意拉踩行为要坚决制止,要加强对豆瓣、知乎等平台娱乐小组的监管,严打人格侮辱、人身攻击、造谣诽谤等行为。
3.重点打击,平台出手助力“饭圈”治理
平台应化被动为主动,全方位、系统化开启内容监管,清朗行动仍需努力,不容有失。首先,平台要加强其监管作用。要减少各类榜单设置,针对粉丝刷榜之风,平台可以加强监管,及时清理无效声量,转发评论设置上限。平台要加强对用户的监管,要对用户进行实名制认证,杜绝一人多号。
其次,平台要加强投诉反馈速度,对于一些淫秽色情等不堪入目的言论,要及时加以清理。要定时展开清网行动,对粉丝群体起到威慑警告的作用。
最后,平台要加强对用户的监督引导作用,与用户相互合作,合力治理“饭圈”乱象。平台要加强宣传,提升普通社交用户的守法意识,面对不良信息和行为,用户要勇于使用自己的举报权,阻止违法违规信息的进一步扩散。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用户也要加强自身言行的纠错,不做“饭圈”乱象的推手。
4.堵不如疏,加强对“饭圈文化”的引导
作为一种亚文化,“饭圈文化”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虽然“饭圈文化”有其畸形的一面,但不可一味对其打压,粉丝情感也需要合理宣泄。我们要逐步引领“饭圈”与主流文化相适应,发挥其建设性作用。
要充分发挥偶像的榜样示范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满足粉丝情感需求的同时,引领粉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引导粉丝个人意识的觉醒,引导粉丝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理性抒发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不做资本操纵下沉默的羔羊。粉丝是“饭圈文化”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只有粉丝自己认清现实、摆脱幻想,“饭圈”乱象才能真正得以清除。
网红文化
亚文化专题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主要指由于自身独特的思想或行为在较短时间内走红于网络,并拥有大量粉丝的网民。网红文化是由网红以互联网为媒介生产的一种网络文化。
网红文化的形成
1. 网络技术: 网红文化生成的前提条件
作为网络技术的衍生物,网红文化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因网而变。一是网络技术的无中心性为网红文化的生产提供了潜在主体。网民成为能够独立发布信息的潜在“麦克风”,网络技术的虚拟性赋予网民较强的隐匿性和可塑性,为网红文化的生发提供了潜在主体。
二是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为网红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捷通道。三是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为网红文化的存续创造了多重样态,图文时代、短视频时代、直播时代等代际更替,表现样态持续丰富。
2.利益驱动: 网红文化的内生动力
网红是创造网红文化的核心主体,其利益诉求和利益倾向的不同决定着网红文化的类型和性质的差异。
部分网红将走红网络视作获取个人利益尤其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捷径,坚持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原则,从而沦为负面型网红文化的生产者; 而部分网红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成为正面型网红文化的生产者。
3. 受众需求: 网红文化生成的重要推力
网红群体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如此现象级的程度,并能够不断扩张延续生命力,从根本上讲是契合了受众群体的内在心理需求,从而引发了一场场网络空间下的受众集体狂欢。受众的追捧和粉丝的聚集意味着关注度的提升与流量的聚合,这是某人、某物、某事件成功走红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红文化生成与传播的重要推力。
网红文化的价值
1.网红文化的正价值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的发展。网红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提升了经济运行活力,具体表现在提供就业岗位、帮扶地方产业、带动消费需求等多方面。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zz民主化进程。网民主动参与表达是网络互动形成的必要环节,网络空间已成为倾听民意、排解民忧、惠及民生的重要窗口。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网红文化的负价值
第一,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网红文化内部亦存在诸多“杂音噪音”,一旦站在主文化的对立面,则成为危害十足的反文化,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
第二,传播不良社会风气。在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内容泛滥的环境下,部分网红为求生存和博出位,利用大众审美疲劳和猎奇心理,在主流审美趋势下反其道而行之,以丑为美、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生产出数量庞大的低成本、碎片化、无营养的网络精神垃圾。
第三,妨碍网民健康发展。在眼球经济时代,流量意味着收益,为成功实现流量变现,无下限地使出浑身解数博眼球、蹭流量、引关注的网红屡见不鲜。
网红文化的治理路径
1.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网红文化发展方向
第一,坚持价值互动与利益驱动相协调。在网红文化治理实践中,要加强价值层面的引导,将广大网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理论宣教与实践践行相同步。将理论宣教与实践践行同步推进。第三,坚持价值规范与价值示范相融合。坚持“软硬兼施”,将硬性的价值规范与柔性的价值示范相结合,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方能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红文化的引领成效。
2.以网络技术过滤网红文化中的“雾霾”
网红文化因网而生、因网而增、因网而变,因此,在其治理实践中要利用网络技术过滤网红文化中的“雾霾”,实现以技治技。以网络过滤技术净化网红文化,必须严把网络信息的出口和入口,运用分级预警技术、动态过滤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筛查信息源头和监督传播过程,实现对网红文化的闭环管控。
3.以法律法规规范网红文化主体言行
网红文化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也必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提高专项治理能力、维护网络空间公平正义、提升网民法治素养,规范网红文化主体言行,净化网红文化发展环境。
4.以伦理道德滋养网红文化发展生态
相关法律法规能强制规范网民的言行,但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网民言行的自觉与自律,只有注重发挥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塑造网民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网民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是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民道德认知;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网民道德情感;三是加强网络道德实践,锻造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道德意志。
5.以精品力作涵养网红文化主体境界
繁荣发展网红文化也必须创作更多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力作,满足网红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主体即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网民综合素质、提升网民精神境界、丰富网民的精神世界,实现网络物质文明和网络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内容健康的网络文化精品浸润网民精神世界,以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满足网民多元需求。
其他网络
亚文化
亚文化专题
网络丧文化
“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流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它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社会心态反映了特定时期和阶段人们的特定利益诉求,它是一种情绪、态度和看法,而且网络流行语、口头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情感流露。
Z世代
Z世代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指新时代人群。新的“Z世代”是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所以又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等。
该词语的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发表于1999年第5期《中国青年研究》上的一篇短文-《最新人群-“Z世代”的生存状态》,文中提及将1980-1984年出生的一批青年人命名为“Z世代”(即最早的一批80后青年)。
弹幕
弹幕作为一种舶来文化,最先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提供即时评论功能的视频网站上,那些横向飘过视频画框或者悬停在视频画框上的文字评论。最早拥有弹幕功能的网站是用户由御宅族构成的日本视频网站niconico。
参考文献
[1]赵惜群,陈小丹.网红文化的生成流变、价值追问与治理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01):133-141.DOI:10.13715/j.cnki.jxupss.2023.01.022.
[2]郑雯,陈李伟,桂勇.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中心化”:认知、行动与结构——基于“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2009—2021)”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22(05):199-207.
[3]孟威.“技术—关系”视阈下的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J].当代传播,2022(04):11-17.
[4]席志武,李华英.“饭圈文化”对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在风险及治理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2):78-85.DOI:10.14182/j.cnki.j.anu.2022.02.010.
[5]张钧莉,方明东.迷失的狂欢:“饭圈文化”失范表征、成因及治理[J].当代青年研究,2022(02):88-93.
福利时间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S 2.0
知知
小S
福仔
胖胖
小E
小S 3.0
卷卷
突击也能拿高分!「实务突击班」早鸟价享优惠!
缅北诈骗,暗示了几个新传考题的热点方向。论述开班在七夕,“夕”望你来!
“靳东2.0”?我在中老年网红直播间蹲爸妈
提分必备!实务写作手册+名解宝典打包助你上岸!“我真的讨厌网络烂梗!” 尊嘟假嘟o.O?
雪雪我呀,不仅“入编”,还要做男主角咯!《长相思》:只靠“雄竞”,就赢麻了《我的人间烟火》?
有170+道真题的网络用户,高分答案思路就在这里!| 专题11
用上能加20分!今年最新案例搭配专题食用更香~在被催了n遍之后,答题冲刺班终于正式上线啦!TFBOYS的十周年:是谁在跟谁说再见。
看千遍论述题不如动笔一次,第三期公益论述批改等你交卷!媒介伦理这个专题,真的只有0.001%的院校不会考 | 专题10
无数的远方和人们,都与我有关最新!《新闻学概论》第八版重点笔记免费领!都给我上岸!ChatGpt、匿名功能下线、网络暴力治理、自媒体整治......七月的热点没有一句废话!头疼论述题?八月论述月每周一题公益批改帮你搞定!讨厌芭比,质疑芭比,超越芭比。
TFBOYS十周年:我不想再做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