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不是“吃人血馒头”……
前有台湾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后有广州暴雨不断,导致洪水、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不断,近日五一劳动节期间,广东梅大高速塌方,据最新发布会报道,已造成48人死亡,30人受伤……
灾难因突发性和破坏性等往往能够迅速引发大众关注,极具新闻价值,但是,灾难发生时候还会充斥着各类报道和信息,扰乱人心。
灾难报道也一直被认为是新闻报道的“富矿”,而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灾难报道,更是我们新传人必须学会的一课。今天就和播播一起开启“灾难报道”的学习之旅吧!
一、灾难报道相关概念
1
什么是灾难报道?
一般而言,由干非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地震,恶劣天气,火山爆发,洪水等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车祸、矿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袭击引发的灾祸与战争等,均在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范围之列。
灾难新闻由灾难事件本身而来,意即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我国灾难新闻研究主要始干 2003 年的“非典事件”,该事件成为我国灾难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学者刘海明教授认为,灾难报道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灾难报道”指的是报道和灾难有关的消息、特写、评论等新闻作品,也包含了与地震题材相关的文学性作品。
广义的“灾难报道”在外延上更为宽泛,它涵盖了一切和地震相关的信息。广义的灾难报道的作者,可以是媒体从业者,也可以是新媒体语境下的“公民记者”,还可能是其他民间人士。
2
灾难报道的特征
(1)灾难性信息所反映的新闻是负面的,与人类稳定和幸福生活的主观愿望相反。
(2)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能被注意和预测的。
(3)灾难新闻事件越严重或范围越广,大众的关注度就越高。
(4)灾难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几乎没有时间策划报道。
3
灾难报道基本原则
(1)正面导向原则
(2)生命至上原则
(3)以民为本原则
(4)平衡性原则
二、经典案例分析
1
大兴安岭火灾
1987年,大兴安岭北麓林区发生的“5·6”特大森林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毁林面积最大、伤亡人员最多、损失最惨重的森林大火。中国青年报记者叶研、雷收麦、李伟中以及实习记者贾永在火灾发生后奔赴火场。
历时30多天的采访,他们换回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组经典篇章。《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刊登在《中国青年报》醒目的位置。这组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新闻获当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学者张志安认为这个系列报道既揭开了1987年作为“深度报道年”的序幕,又成为新时期深度报道尤其灾难报道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灾难报道曾被强加以英雄赞歌的导向,灾难报道出现“将悲歌唱成赞歌”的情况,三色报道则实事求是记录了灾难中人与社会的关系、火灾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和人在极端场合下的表现、前瞻性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这场灾难的生态原因,虽然是批评报道,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
2
东航坠机事件
2022年3月21日14时38分左右,自昆明飞往广州的东航MU5735坠毁于广西梧州市藤县琅南镇莫埌村。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经搜救证实全部遇难。多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本次事件中也出现众多新闻报道的伦理失范问题。
(1)作风不实,造假传假
2022年3月25日上午,中国民航报微博和中国民航网抢先发布了由中国民航报7位记者署名的《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的“快讯”,事后被证明是假新闻。而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等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转发了这条失实信息,有违新闻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是部分新闻工作者专业作风不够扎实的体现。
(2)搭车营销,流量变现
一些自媒体和营销机构在流量变现逻辑的主导下,围绕空难进行蹭热点、搭车营销等活动,有悖社会良知和传播伦理。如山西一家房地产公司以失事航班为背景,制作“阔景美宅”广告营销图片;一家数码产品公司借失事航班新闻硬性植入快充产品的营销广告;有的理财公众号借机推介引流自己的理财账号等等,以此吸引关注、换取流量。
(3)引导失当,弄巧成拙
在此次空难报道中,环球网没有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结果弄巧成拙。飞机失事不到36小时,发表了题为《让坠机的悲痛,化为捍卫安全的力量》的社评。在现场搜救还在紧张进行的情况下,在遇难者家属还在期待奇迹出现的情况下,该评论就呼吁化悲痛为力量,在时间、尺度上把握失当,终引发公众的批评。
(4)价值偏差,过度炒作
过早、过度炒作空难赔偿金额问题,是此次空难信息传播中另一有悖生命价值和人道精神的现象。诸如:“东航空难事件已正式启动理赔程序,132名遇难者家属可以拿到多少赔偿金呢?”“东航空难保险理赔开始,最高或赔800万”等信息,有借空难实现搭车营销的嫌疑,更有将人的价值物化的倾向。过度、过早炒作空难赔偿,既伤害遇难者家属感情,也有违生命价值原则。
(5)隐私泄漏,二次伤害
3月22日中午微信公号“每日人物”发表《MU5735航班上的人们》,迅速刷屏。文中,记者通过多位失联乘客、乘务员的同事、好友、亲属的介绍,这则报道传爆朋友圈,但也引发争议,焦点在于:媒体是否需要如此匆忙,在未查实事件真相时(灾难发生次日)匆忙进行故事化的煽情报道?
此次坠机事件,大众需要的更多是对于发生原因的解释及后续的救援结果,是对于新闻“理性”的需求,而在该类信息还未给出准确结果时,这类媒体却将大众的视野引导至另一个“情感”的层面,更多满足的是媒体自身获取流量的需求。
对于受众而言,《人物》的确向他们传递了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但是对于遇难者亲属而言,他们家人的信息不仅被毫无保留地公开“展示”,遇难者的信息也被“呈现”在了公众视野中,他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大众的质疑,甚至当他们在网络中表达自己对该事件的悲痛时,遭受了不理解和网络暴力。即使最终平台对网暴的账户进行封锁也为时已晚,给亲属带去的“二次伤害”已经发生。
受众不是不需要故事,而是需要媒体用恰当的方式讲好故事。
(播播注:“二次伤害”是在灾难报道中首次提及的一种概念,是指由于媒体对某一事件采取了不恰当的处理方式,而对被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某种精神上的损害。)
三、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的发展
当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后,“下半场”的关键就在于进一步实现任何场景的可能性,“元宇宙”为此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业界将灾难新闻报道分为第一阶段的灾难本身、第二阶段的危机处理和第三阶段的重建与反思,而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是支撑元宇宙的核心技术。
1
灾难发生时:用技术变革新闻呈现
(1)场景还原。对现实空间社会的镜像复刻是元宇宙初级阶段主要构建的社会场景,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将用户的数字分身直接接入场景之中,元宇宙环境中多感官的打通可以让数字分身代替自己体验虚拟场景,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选择直接“跳入”不同场景。
(2)沉浸式体验。灾难发生时,通过无人航拍机、360°全景相机、光场成像技术、自然交互与传感技术、3D 建模和渲染技术等,可以最大程度还原灾难场景。受众可以在交互活动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获得沉浸式体验和现场感。
(3)情感传播。用户的数字分身互动打破了彼此间物理空间距离的阻碍,弱化了身份阶层的区别,彼此分享感受和体验,实现了情感传播。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借助元宇宙的新闻呈现方式让非虚构报道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且细腻。
2
灾难发生后:用数据支撑新闻内容
(1)众。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以往内容的传播效果并进行实时反馈,因而研判传播趋势可作为新闻内容的参考。对灾难新闻而言,热点、爆点内容的背后是社会的共同关切。
(2)新。数据支撑新闻内容体现在“新”上,相较于“蹭热点”的“众”,主动挖掘、创造新闻价值,引领社会导向的“新”更能体现媒体的社会职责。
(3)异。“异”意味着有别于常态。灾难的发生本就打破常规,而灾难的处理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元宇宙人工智能、智能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等支持的多场景搭建和连通测试,有助于专业团队找准根源所在,发现“异”因。
3
重建与反思 :用交互引导受众行为
数字化生存天然具有“赋权”的本质,在数字化的未来,人们将找到新的希望与尊严。灾难新闻的灾后报道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同时重振信心,引导受众行为。
(1)新冠疫情暴发后,传统疫情防控类的科普报道由于专业壁垒、文字门槛、内容的重复枯燥和说教性太强,导致传播范围受限。媒体可以借助基于元宇宙环境中的场景构建,让用户自由选择以“上帝视角”来感知全局或以第一人称视角来体验全局,不同的选择会导向不同的结果。
(2)相较于用非虚构写作回溯现场,元宇宙环境中的场景重建更可以调动并强化用户的感知,全方位地讲故事,唤起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受众的正向行为。对此,元宇宙要做的不是对现实的复刻,而是构建能够影响现实甚至超越现实的高维世界。
四、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
1
灾难美学 :泛娱乐化的悲哀
灾难美学的实质是将受难者和现场的情况放置于次要的地位,用抽象的同情与具体的冷漠弱化灾难事件的严肃性。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提出: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每个受众都有其特定的需求,煽情化灾难报道将新闻事实与人类情感杂糅,其故事化、情节化可以吸引受众浏览兴趣,短暂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宣泄。
以人的故事为主题的过度煽情也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沼泽之中,千篇一律的关于人的故事,软性文学化的写作手法,其呈现出的信息内容是非常浅层次和单一化的,流于表面,反而令读者感受不到人复杂真实的客观存在。
2
追求眼球效应,披露个人隐私
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中,部分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执着于刺激性图片、当事人的痛苦情绪或不慎披露当事人隐私,把公众的注意力当作唯一的关注点。对细节的过分关注,可能会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害。在灾难等极端特殊情形下,隐私权对于受害者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3
局部新闻失实,滥用新闻信息
因为灾难性事件属于突发事件,灾难现场往往混乱无序。记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的信息大多是有限的、碎片化的、与事实存在偏差,只有局部信息是真实的。记者因为急于抢突发新闻而对所获得的素材没有核实,造成局部新闻失实。
在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 中,新京报、澎湃新闻都曾在第一时间发文指出,事故原因系轿车女司机驾车逆行导致。事后,警方公布公交车坠江原因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使车辆失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澎湃新闻发文前已经向重庆市万州区应急办值班人员进行了求证,然而最终还是出现了失实报道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追求时效性的压力下,灾难报道的真实性核查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4
工具理性凌驾价值理性,缺乏人文关怀
相比于追求功利、效益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更多考虑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和动机的纯正性。但在灾难性报道中,受组织或新闻工作者个人的影响,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的情况。
以2020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以外87182例,反超了!》数据新闻为例。报道用图表的形式展示:除中国以外的151个国家和地区累积新型冠状病毒确诊87182例。
这则数据新闻通过扇形图直观体现出病例数量的多少和变化,具备新媒体数据化思维,这方面值得肯定。但标题中使用的“反超”一词,让人读出了比赛竞争的感觉,缺乏人文关怀与同理心,在价值导向方面缺乏积极意义,传播效果方面遭到了受众反感,带来了负面影响。
5
报道焦点模糊,重领导轻灾情
在很多的灾难报道中,记者很容易把视角和目光聚集到领导身上,以领导视察和讲话为中心,把灾难报道写成领导视察报道,注重报道救灾举措和成绩,完全模糊了报道焦点。这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亵渎,更是新闻职业素养的丧失。
曹林在《灾难报道为什么不会说人话》中提出:这种总把灾难报道写成“领导高度重视”的官话套话,不仅仅是话语的问题,背后还是“以领导为中心”的僵化宣传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习惯性地“领导高度重视”,习惯性地“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作出批示”,习惯性地“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习惯性地“亲切看望受伤者”。这不是灾难报道,这是领导的赞歌。
(《省长李纪恒到医院看望明通小学踩踏事故受伤学生时要求:提供最好医疗服务全面加强校安管理》截选)
6
死亡敲门与二次伤害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为了还原事实真相和挖掘背后的事故原因,往往会试图采访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或伴侣,而这个过程被称为“死亡敲门"。在这个过程中记者的行为给遇难者亲属带来困扰的行为被称为“侵扰悲痛"。
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伦理准则中,通常都对灾难报道“死亡敲门"做了详细规定,都会要求“体谅、理解、尊重”报道对象,要求“死亡敲门”应避免“侵扰悲痛”。也就是说,要求“死亡敲门"应避免“侵扰悲痛”,基本已经成为全球新闻伦理准则中的共识。
五、如何解决灾难报道伦理问题
1
明确把关人责任
(1)对“热点”进行把关,提供具有“真实性”特点的新闻报道,与随意编织的网络消息区别开来。对于“热点”的解释,不应该只从“时效”方面入手,而应从“选题、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当新闻工作者获取其他媒体没有的信息时,应明确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在特殊情况下,应该先询问相关负责单位消息的真实性,然后再进行报道,规范的报道模式也能帮助媒体树立公信力。
在发布新闻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报道内容不能脱离事件本身,他们需要明确所发表文章的核心,草拟新闻框架,通过大线索深入挖掘情况,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新闻作品。
(2)新闻工作者需要对“细节”进行把关。灾难性报道是偶然事件,此时需要新闻工作者抓取和总结国内外线索的能力。在选取事件进行报道时,应避免千篇一律的报道方式,仅报道官方数据。
2
正向构建议程设置,积极引导舆论风向
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议程”来决定稿件需要采访的人员、最终呈现形式等,决定想给大众看什么内容,但与其他报道不同,灾难性报道的内容应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保持一致,并且要注意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
新闻工作者对于事件本身的观点,以及想要达到的影响范围和受众群体。同时,受众需要关注自己的“认知”,例如,想要了解哪些数据,看完报道后我能够做些什么,希望媒体下一步要做什么等。最终通过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双方的共同努力,推动灾难性报道未来的发展。
3
培养多元传播主体的新闻伦理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模式发生变革。新闻传播主体也从以往单一的媒体从业人员,转变为“人人都是记者”。加快了灾难报道的传播速率。不过,因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相关指引等原因,普通受众往往无法准确把握新闻发布的尺度,从而 极易引发报道失实、伦理失范等一系列问题。
新媒体时代,当公众的身份从单一的“受众”转变为 “既是受众又是传者”时,不愿或不能承担传媒道德责任的“受传一体”们,就极易在传播信息时引发各种伦理问题。因此,通过倡导全民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修养,来培养多元传播主体的新闻伦理观。
4
注重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
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媒体应该把人文主义关怀放在首要位置,多一些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这其中包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人文关怀应该始终贯穿在灾难报道中,彰显“温柔抚摸者”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5
形成灾难性报道的伦理保障机制
首先,要提升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其次,需要健全媒体管理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主管部门应完善并落实考核制度、问责机制,媒体与媒体之间应相互监督,并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最后,推进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防止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发生。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固然重要,法律法规的他律也不可忽视。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新闻伦理的坚守就失去了坚强后盾。通过他律方式对传播主体进行约束,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有悖新闻伦理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何静.灾难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研究[J].新闻传播
[2]米广莉,徐文莉,梁艳.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新闻真实性探讨[J].全媒体探索
[3]周汇,辜浩桓.元宇宙视域下的灾难新闻报道[J].青年记者
[4]高玉娟.全媒体时代的灾难报道:实践、困惑与应对策略[J].极目
[5]何璐恒.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以“东航坠机事件”为例[J].声屏世界
[6]周乐然.浅谈灾难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及规范[J].新闻传播
[7]李奕沣,胡明青.灾难新闻中诉诸情感因素的平衡点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争议性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
[8]唐冰,唐远清.灾难报道“侵扰悲痛”困境及对策——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E
知知
小S
卷卷
胖胖
罕见!985进复试全都要,临时还扩招一倍以上!
看过数篇考研经验贴后,这些真相带我上岸北师大卷得离谱!这些学校录取均分竟高达420+?!
“在霸总短剧里当医生”:深圳卫健委这样做健康传播最新!《新闻学概论》李良荣+马工程,两版重难点笔记PDF【全】不爱“作妖”的院校,我就想要“真题简单”!“AI刘强东”直播首秀,数字人带货有啥不一样?二战三跨“苦行僧”学习法,圆梦安徽大学新传从二本到211学新传,这是一篇没有贩卖焦虑的经验贴一天到晚一身牛劲用不完的新传调剂,真烂透了!!!放弃北京高薪offer,为央民豪赌一把,我甘之若饴。2024开年第一热词——新质生产力!啥?“秦朗丢作业”荒诞剧终结,原来我才是小丑妈呀!99%的上岸人都会做这个!“备考浙传这一年,我的人生不会是潦草诗。”“烦死了,又是第一名。”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2025新传全国考研:416887440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小红书:播播考新传英语长难句学习:公众号英语小卖部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投诉通道:aichuanbo2020(请加小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