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静初到林更新,考研的风还是吹到了娱乐圈。
终于,考研的风还是吹到了娱乐圈。
前有#张静初直播考研#引万人围观,后出现#林更新申博#登上热搜,明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5月9日,上海戏剧学院招生网发布了“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考生复试注意事项及名单”,有网友注意到,演员林更新的名字出现在了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的复试名单中。
据报道,这名考生确为观众熟悉的演员林更新,并非重名考生。对于舆论关注,上海戏剧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回应:“每一位考生都是一样,不会存在特殊对待,复试都是会按照正常流程去录取”“对于最终录取人数,每一年录取人数并不固定都会变动”。
看到林更新考博的消息,许多网友很吃惊:“我一直以为他脑袋空空”“原来他已经是研究生了”“林更新、考博士,多么小众的关联词”。
近年来,随着"考研热"和"考编热"的兴起,不仅普通学子们纷纷投身于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就连光鲜亮丽的娱乐圈也未能幸免。这股风潮似乎跨越了行业的界限,让公众人物也加入到这场关于知识和稳定职业追求的角逐中。每当娱乐圈的明星们透露出与考研、考编相关的新闻,都会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2022年,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见闻,声称在北大MFA(艺术硕士)的提前面试现场意外地遇到了演员刘美含。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开,让许多网友感到惊讶和好奇,网友们也开始纷纷猜测她背后的动机和决心,这一话题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而在同一年,易烊千玺考编事件更是引发了网络上的轩然大波,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年轻偶像,当他宣布参加国家话剧院的招聘考试并成功被录取的消息传出后,网络上立刻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一旦“有编制”“高学历”与明星的身份挂钩,“学霸”“体制内”的光环就会为其吸粉无数,成为网络讨论的热门话题。北大学霸撒贝宁,清华才子李健,南航校花陈都灵……有才有颜又高学历的配置,总会为粉丝和路人们笼上一层滤镜。当个体的社会身份和职业标签与特定的社会期待和价值观相结合时,明星有意或无意中营造的“人设”便成为了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固定形象。
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赋予具体的人以抽象寓意,使之符合大众审美和期待。
鲍德里亚认为,在如今商品所附带的特殊含义越来越被重视的现代社会,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消费呈现出符号化和象征化的特征。
从符号消费的视角来看“明星人设”,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公众来说,明星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但明星身上附带了独特象征符号。大众媒介系统构建明星的符号价值,并通过社交媒介的长期宣传,公众便会在明星和这种象征符之间产生惯性联想。这种符号中的意义将明星与普通人区别开来,也将某一明星与其他明星区别开来,这种“差异”彰显个性与风格,能转化为商业价值,这也是明星构建“人设”的基本动因和内在逻辑。
明星打造人设,既是明星个人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公众期待、建立与粉丝情感连接的重要途径。但明星人设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是明星、娱乐资本、大众和粉丝多方力量共同互动的结果,亦存在“人设崩塌”的风险。例如——
· 每年毕业季被无数次学子们拿出来鞭尸并进行轮番周期性问候的“不知知网”翟博士;
· 无论何时何地都捧着一本书,被粉丝吹捧的高考307分“马学霸”;
· 博览群书,只言片语间为科学界凭空捏造了一个“诺贝尔数学奖”的靳东……
明星的表演倾向于迎合社会中多数人的价值认可,但实际上明星的自身行为可能与公众的期待相悖。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明星“人设”崩塌的本质是“主我”与“客我”失败互动的结果。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光鲜亮丽、收入不菲的明星会执着于高学历?
除了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需要以外,一方面,这种高学历的身份标签仿佛为明星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使得他们在公众视野中更加引人注目,从而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曝光机会。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流量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如同指南针一般,引导着网络购买的方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即成“名”需要吸纳流量,而已成的“名”又会拓展坐拥声名者的流量,从而使得流量与明星效应呈现出交互影响的格局。因此,明星们也深知,要想在娱乐圈中脱颖而出,必须吸纳足够的流量来为自己“造势”。而一旦成名,这种声名又会反过来为他们吸引更多的流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而明星学历——这一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便总会在不经意间成为舆论的焦点。无论是明星们在学业上的成就,还是他们在公开场合展现出的智慧与才华,都可能被公众热议,从而在无形中提升明星的知名度。这种由学霸人设引发的舆论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明星与流量之间的紧密联系,能使得他们在娱乐圈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同时,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学历这一在娱乐圈中相对稀缺的宝贵资源,实际上为明星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娱乐圈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拥有高学历的明星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和认可。
高学历不仅代表了个人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是社会声望和地位的象征。在公众眼中,拥有高学历的明星往往被赋予了更高的智慧和素养,这使得他们在娱乐圈中更具吸引力。一旦某一明星被冠以“学霸”的身份标签,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和肯定,也意味着他们在观众心中拥有了更高的地位和认可度。
人们总是习惯于对热点事件或某一焦点人物进行“标签化”。学者郭小安认为,“标签化”是指人们将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定型为一类事件或人物的认知现象,它根源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性信息时潜意识地加以歪曲,以求得心理平衡,维护自我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
在信息不确定的状况下,人们会本能地通过自身经验和记忆来对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以简化认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我们节省对事件的认知过程,允许我们保持认知资源并向认知吝啬鬼那样一样行动”。同时,“标签化”也是一种群体交流和圈层的方式,它体现了群体的共同思维,可以迅速圈定“敌友”,一旦有人使用违背标签符号的话语,往往会遭受群体围攻继而陷入“沉默的螺旋”困境。
明星追求高学历,为自己贴上“好学”“有文化”的身份标签,不仅能摆脱大众对于娱乐圈遍布“九漏鱼”的刻板印象,提升观众好感度,同时在这种真实展露求学状态的过程中,拉进与观众的距离。这种真诚的态度往往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让人们感受到他们不仅是在舞台上闪耀的明星,更是不断追求进步、渴望知识的普通人。
网友评张静初写作业
当明星与高学历相关联,难免会受到关注和热议。对于林更新此番出现在博士复试名单上,有支持鼓励者,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他“炒作、立学霸人设”的声音。
去年3月,张静初工作室曾公开消息称,张静初被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而近来因为她不时在社交平台上直播写作业,分享自己的学习日常,引发了不少关注。对此,有人直呼“被这姐卷到了”“真是一股清流”,也有部分声音认为她是在摆拍、吸引流量。
明星提升学历,固然会引发公众关注,从而为明星本人带来一波流量,然而,在享受流量带来的红利时,我们也应警惕“学历吹捧”的现象。当考研不再是出于学术追求或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仅仅成为塑造“高学历人设”的一种手段时,它的意义便大打折扣。
“高学历人设”的塑造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炒作和包装。明星通过展示自己的高学历,试图在公众心中树立一个“学霸”、“才子”或“才女”的形象,但这种虚假的形象不仅容易误导公众,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考研作为一项严肃的学术活动,其本质在于追求知识和提升能力。它应该是一个基于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或公众期待而刻意为之。当考研被赋予了过多的商业和娱乐价值时,它的真正意义便会被淡化甚至扭曲。
对于明星考研,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参考文献:
郭小安.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J].人民论坛,2020,(16):112-114.
刘诣,汤国英.生产、维持和崩塌:明星人设的三重逻辑[J].中国青年研究,2019,(12):80-86.
红星评论.从张静初到林更新,平常心看待明星“卷学历”
红辣椒评论.考研的风还是吹进了演艺圈:专业精进还是“凹人设”?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小E
知知
小S
卷卷
胖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