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数据不多列了,开局并不好,上半年仅增长2.5%,要实现5.5%的增长目标,下半年就得奔着8%去了,这已经非常接近林毅夫预期的到2035年前中国每年8%的增速潜力。
有8%的潜力,并不代表要全部释放,毕竟我们还需要解决经济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比如环境保护、城乡差距、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等,我们也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科技革命、中美竞争等等。
虽然我们常说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但不可能什么都靠发展。自2008年以来,全球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量来自中国,美国又占了三成,全世界中美以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分享了全球两成的增量,可以说中美以外的国家已经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
中国过去十余年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未来想要继续保持如此高的增速并不现实,过去依赖高速增长压制的问题必将一个接一个地爆发。
比如最近谈到的房地产转型问题,在高速的增长阶段,房地产有非常稳定的上涨预期,供小于求,过去高资金利用的发展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当经济增长放缓,房子开始供过于求,上涨预期被打破,问题也就爆发了,从2021年4季度开始,房地产行业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二季度更是达到-7%,这极大影响了中国整体经济。
与房地产转型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不可能单纯指望发展来解决,改革成为必然,这就是昨天说的: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同样是硬道理的原因。
但改革也不能脱离发展,发展是改革的基础,动存量太难,从增量下手才更容易团结更广大群体,更容易实现改革目标。
因此,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完全可以更充分地释放潜力,比如今年下半年。我们前期已经释放了大量利好政策,5月已经推出了“六个方面33项措施”的12万亿稳经济计划,随着疫情再次稳定,下半年8%的增速并非不可实现。
目前已经出现比较好的宏观信号,上半年M1余额达到67.44亿元,同比增长5.8%,显示企业正在增大活期存款,这是典型的经济向好的标志。
更何况,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今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明年即将开启新的五年,2022年本就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如果遇到困难了,就退缩了,就减担子,那明年怎么办?所以,5.5%的目标轻易改不得,这个指标同样关系着信心。
既然目标不变,那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实现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不要加大刺激?
最近有不少专家教授发声,强调决不能因为过度担忧而造成政策用力过猛,要避免下半年经济过热,平衡短期稳增长和中期可持续之间的匹配性。
专家的话猛一看,似乎有些“冬天担心中暑”的味道,觉得专家们不接地气,现在很多人工作都没了、收入锐减,专家竟然担心经济会过热?
但专家的话需要辨证的看,不仅要看观点更要结合很多其他因素:
首先,发声的专家是可以影响决策层的,他们说话决策层能听到,而政策调整最关键的就是决策层的想法。不管普通人认为专家说话多离谱,但他们就是有影响力。
其次,专家说的话未必是自己真实想法,他们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比如会考虑自己背后代表的利益集团,又比如考虑领导到底怎么想的,自然说出来的话有所调整。比如典型的某大首席经济学家,他就多次表示他当年做的研究,就是揣摩老总的意思,以果导因做的。如此多不同身份的专家纷纷表态警惕下半年经济过热,这一定不仅是专家自己的看法,也会影响到决策层。更何况,目前也确实出现了与2008年不同的问题,2008年4万亿一出,市场反应极为强烈,各种信贷立刻拉满。可是现在呢?5月12万亿稳经济计划放出,市场反应太平淡了,看不到激情,信贷增长也远未达到目标。
甚至居民个人存款又创了新高,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8.8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6月人民币存款再次增加4.83万亿元,个人存款新增2.49万亿元,创了最近几年的新高。
专项债也是如此,5月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效果非常明显,6月专项债发放速度大大加快,地方债总发行19337亿元、净发行14994亿元,均创了历史新高,已经下达的3.45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基本发完,剩下的8月底之前都会使用到位。而截至2021年末,我们还有往年剩余的2.8万亿元地方债发行额度,这些留存额度财政部可以直接下达使用,并不需要再通过全国人大审批,弹药仍然充足。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能单纯用过去放水的旧办法来解决了,更要警惕出现新的问题,比如说通胀,比如资金更多向资本方聚集而没有到达普通居民。
倘若还是像现在这样企业不敢扩大经营,放出去的钱越多,就越会在上游积压,最终影响到大宗商品又或者空转,很容易导致资本过热,到时候普通居民不但钱少了,手里的钱还变得更不值钱,那就太难受了。
因此,不要期待下半年会像另一些专家说的,政府要继续大放水,搞万亿特别国债等等,上半年的12万亿还没完全用起来呢,这时候再继续放水,有什么意义呢?肥的又会是谁?
既然不会继续加大刺激,那要做的就很明显了,把上半年推出的各种利好政策用足、用到位,把一些本来就要做的事情提前。
就需要考虑,我们现在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到底是什么?
预期是我们当前经济的关键卡点。上半年发生了很多事,上海疫情极大冲击了全国人心,很多人对未来的信心严重受挫,许多行业尤其互联网大规模裁员加大了危机感,烂尾楼让过去曾经信任的模式遭到严重质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拼命存钱,不敢消费,自然更不敢投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第三级资本市场、第四级消费、第五级投资和生产都很难滚动起来。
当然老百姓的预期一定可以调整回来,居民端的收入和消费也一定能够在疫情峰值之后有所修复,但是从过去三年看,修复的力度不断削减。根据央行发布的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仅为45.7%,就业感受指数跌到35.6%,物价预期指数上升到60.4%,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达到58.3%。
这都是创历史纪录的。反复的疫情极大打击了居民对未来的信心,就拿烂尾断供来说,过去很多人关注的是利率,但是现在更担心的是反复疫情影响下自己的收入还能不能持续还贷。
投资者也是人,再大胆的投资者也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全社会都悲观了,预期怎么可能调整的过来,所以大量放出去的刺激资金用不起来自然就不难理解了。最近银行也急了,相信大家已经接到了不少银行打来的电话,甚至都明明白白的说一些擦边球的操作,比如用更低利率的经营贷置换房贷等等。
所以接下来的政策还是要聚焦前两级,也就是“基建”和“预期”,尤其是“预期”,只有这两个转起来,后面的才好动,时间已经不多了,8月就需要有所行动。
接下来怎么办?以什么为抓手?到底能不能按预期实现5.5%的增长目标?
我们面对的挑战当然严峻,任务当然艰难,但是也不必太过悲观,下半年我们还是有很多利好的。
2021年下半年,我们在进行大量重大改革,比如推动房地产改革,“三道红线”压力下,房企债务危机爆发,房地产季度增长从三季度的8.2%暴跌到四季度的-2.9%;对教培等行业的整顿,以及中美博弈的影响,互联网行业同样受创,从过去每季度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跌到今年二季度的7.6%。
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制造业、建筑业下行,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住宿和餐饮业等就更不要说了。在出口方面,在奥密克戎出现之前,全世界已经出现复苏迹象,这也导致中国2021年下半年出口较上半年有所放缓。
但今年不一样了,现在美国特别需要从中国获得更充足的商品以压低国内高企的通胀,美国6月CPI再创新高,达9.1%的历史高位,美国已经进入了“准滞涨”期,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压制住,今年内进入“滞涨”已经是大概率的事情,而美联储已经没有多少加息的空间了。
那么,美国就必须要对中国进行让步,这就是中国从去年“两份清单”升级为“四份清单”的底气,那么过去受中美竞争严重冲击的行业大概率会有所缓和,比如最典型的互联网行业。
房地产行业现在确实出现很多问题,但从政策方面,这反而是好事,必然会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支持,下半年不说房地产增长转正,缩小负增长的幅度还是可以期待的。毕竟“房住不炒”的核心一直是“稳”,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唯有稳才能以时间换空间。
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有着庞大的就业和背后的家庭,要想稳定预期就必须稳定房地产。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走回头路,从2016年开始经过6年才终于走到今天,明年6月“三道红线”也将正式生效,虽然确实有“大而不能倒”的说法,但并不意味着某些企业不能倒。
稳定房地产也未必全靠商业地产,既然市场投资欲望不足,那还是得政府上,央企国资上,把保障房建设搞起来,同样可以稳定房地产、带动就业,还能够改善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基建仍然有非常大的搞头,只要投入进去未来能够获得大于投入的回报,就完全可以搞,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基建有待开展。
比如现代物流体系。上周7月17日,亚洲第一座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正式通航,与美国孟菲斯机场类似,鄂州花湖机场位于中国地理的中心,1个半小时的航程可以覆盖中国超过90%的经济总量,一天通达全球,直接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政策的推动下,构建更加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让中国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这是我们需要着力的核心点之一。
又比如新能源体系。按照康波周期的理论,过去5个康波周期核心都是能源的利用,光伏等新能源就是人类未来几十年的关键能源,尤其光伏本质就是半导体行业,仍然遵循光伏行业的摩尔定律,也就是“发电容量每增加一倍,新增装机的电价减少16%”。
在中国这两年大规模政策推广下,光伏进展神速,带动光伏电价飞速下降,去年小镇还在与朋友聊宁夏光伏综合发电已经低于火电,今年已经成了很普遍的现象,那么10年后、20年后呢?极度廉价的能源,将创造远比过去累计高得多的财富。
在发展新能源之前,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些更基本的问题,比如如何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不得不弃风弃光的情况,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新能源的储能调峰体系。
现在已经行动起来了,关于储能中国有很多创新,探索了很多条道路,在这些探索基础上,我们已经确定了真正的主力,那就是抽水蓄能,以“新能源+抽水蓄能+超级电网”为核心,健全适应新能源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抽水蓄能“双两百工程”已经提上日程,既然要干,那就索性大干快干。
基建还不仅仅是物流、能源,也在非常关键的数字领域。除了已经在开展的“东数西算”,更多的项目也将陆续推出,一定要巩固中国在数字时代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
基建就是民生,基建起来了,手里有钱了,预期也就能修复了。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调整预期途径,那就是互联网。中国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诸多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的动向对于普通人心态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头部的大厂们。
中美之间的谈判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但是我们可以调整国内的政策,从去年7月至今对互联网的整顿已经持续一年了,调整很大、态度也不错,也到了放松一下、释放利好信息的时候了。
而互联网是一个给点阳光就能迅速灿烂的行业,很多公司也已经嗅到味道了,上半年的大裁员也为后续迅速扩张做好了准备,只等一个信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