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分享:如何构建更稳固的人脉?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 1 -


昨天《谈谈职业发展:人生处处可选择》,谈到人际关系,大家都知道一人力薄、需要融入群体,但到底怎么构建稳固的人际关系呢?


谈下小镇的经历和体会,在人际关系上小镇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拒


刚工作前几年,当时在基层工作,除了领导带着出去,下班之后往往自己一个人待着,极少出去社交、结识朋友,日常往来就同期的几个人。原因很简单,就是有些内向,不知道或者不敢于与人交际,觉得特别累心。


不过也有好处,现在虽然已经多年不见了,但当年关系不错的现在仍然关系很好。但这毕竟不利于发展。


第二阶段:增量


来北京之后,城市、环境、岗位等等都变了,适应了挺长时间。当时刚到新单位,领导还专门提醒见人别老是点头哈腰的,把头抬起来,腰挺直,说话慢点,对方是级别高又怎样,要不卑不亢。


非常感谢领导的多次指导,从接人待物的仪态、语气等等入手,很快就从与人交流的慌张中走了出来,虽然内心还是有些不知所措,但表面上越来越沉稳了,于是就开始进行社交增量。


八项规定后,各种酒局少了很多,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交流越来越多,有一整子甚至达到每周都有几次的程度,几年时间光微信好友就增加了上千人。那个时候也确实觉得好像自己人脉特别广泛,天南地北、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有朋友,也就越来越沉浸其中。


这一阶段似乎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要经历的,就像领导劝小镇一样,小镇现在也开始劝新的年轻人,注意把握度,没必要过于热衷于这些表面热闹。但显然,非得自己经历才能真正明白,所以后来小镇也就不多说了,毕竟交浅言深也是大忌。


第三阶段:减量


这也是昨天《谈谈职业发展:人生处处可选择》提到的,随着年龄增长、担子变重、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再像过去那样增量已经撑不住了,而且社会对不同年龄的人要求不一样。有些孟浪、错误,20来岁的时候没啥,毕竟“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小镇也曾经因为某些事被广为传播,甚至都有一千多公里外的朋友打电话来慰问。


但如果到了30多岁还干这样的事,那就不像样了,必须调整。


真正令小镇开始调整的,是另一位领导。他说:不要痴迷于酒肉朋友,那并不可靠,真正可靠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工作中产生的彼此信赖。


小镇越琢磨越觉得确实如此,陌生人社会信赖很难达成,但是一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特别稳固,而且还特别有助于自己的形象提升。


在《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中,“工作中五年(大概26-30岁)”强调一定要打造好的个人口碑,关键就是让更多人觉得可信;而在“工作后五年(大概31-35岁)”重点是将个人形象提升到打造个人品牌,最重要的就是“有能力”“可信赖”。


在《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将上述的点进一步展开了。


小镇相信一个在职场道路上比同龄人走的更快、更稳的前辈,他的人生经验一定值得好好琢磨,对小镇这么说而不是对别人,自然是在提点小镇。


从那时开始,小镇就有意识地做社交减法,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无论任何人因为任何工作的事情找到小镇,是小镇负责的绝不推诿,不是也绝不简单回绝,而是自己去询问确认到底由哪个部门、谁负责,再告知对方正确的路径。


除此之外,小镇还特别注重工作的配合,任务只要接下来了,无论多难、多复杂,一定履行承诺,只能提前、只能做得更好。


到后来甚至有人专门打电话找小镇,说“我知道这件事不归你管,但我找了好多人了就是搞不清楚到底该找谁,就想到了你”,这是非常大的认可。

- 2 -


在有些人看来,这不就是被人利用、吃亏了吗?


如果从这一次来看,确实吃亏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么多,还要帮别人解决不相干的问题,大概率以后也不会有求于他,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得到对应的收益。


但这种想法过于短视,小镇昨天在《谈谈职业发展:人生处处可选择》提到,中国人进入工业化时代不过30多年,大多数人习惯的仍然是熟人社会那一套,但社会已经进入陌生人社会,就要学会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在陌生人社会里,每个人都被放入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连接到更多的人,而通过他人与更多人的二次、三次链接,还将几何级数的扩大,注定我们每个人必然要与更多他人连接在一起,很多人是间接连接的。


因此,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从与他人交际中占一时便宜,而在于能够与多少人建立稳固的沟通渠道,能够被多少人认可、进而推荐给其他人,这些往往是无形的。


事实也证明小镇做对了,仅仅几年时间,不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速了解更多事情,建立了更加系统的认知,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种好的口碑在未来某个时刻很可能带来超额的回报。


而承诺的事情一定稳定可靠的完成,仅仅这一点就让合作的伙伴更加信赖,他们知道只要小镇答应了,就一定会按时办到,从无差错;小镇说办不到,他们也都能理解。


少去很多酒局,酒桌上认识的人确实少了,但是工作中认识的人更多了,而且稳固程度截然不同。现在小镇私交很好的朋友,有的就是在几年的工作合作中建立的,反而酒桌上认识的,大多数之后再没联系。


- 3 -


这些人与人相处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小镇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前几年去某互联网公司了,也是遵循这样的处世方式,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态度,主动钻研行业和公司业务,还要研究技术的、运营的、投资的事情,不懂就问,学到了就是自己的。


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自行调研思考解决方案,并且实践验证,效果很不错,然后主动分享。去公司没几个月就已经出名了,只要碰到类似问题,就有天南海北的同事过来咨询、寻求帮助,因为积累扎实,有时候碰到那种一个团队都需要一周时间的完成的紧急任务,只要找到他,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这就是工作能力强+可靠可信的典型例子。


时间长了,口碑上去了,遇到什么问题根本不需要通过组织程序,同事们很痛快的就会响应、帮忙,还时不时的有完全不认识的人跑过来联系,就是因为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能干、靠谱”。


这样的人,在哪里干不下去?又怎么会担心所谓的“35岁危机”?


“吃亏是福”在现代仍然有道理,但绝不代表要当老好人,如果碰到那种不靠谱的,吃一次亏以后心里有数就行了,多和靠谱的人交流,自然更容易建立长期稳固的人际关系,这是“减量”更是“增量”。


当然了,这么干的前提一定是有能力,只有能力够强、积累够深,别人解决不了的自己能解决,别人一周才能干完的自己一天就能搞定,才有资格说“靠谱”;而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也是在促进自身成长,积累的策略思路和资料,都是可以复用的,这是非常良性的正循环。


倘若自己拼尽全力都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天天还要加班加点,那还是先提高个人能力吧,年轻的时候,好好钻研工作,要比短暂的热闹重要得多。

其他文章推荐
■  谈谈职业发展:人生处处可选择
■  省级以下财政改革:拿什么“拯救”县城?
■  疫情防控与经济:旧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