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又该如何过好一生?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 1 -


今天上午,爱人转给小镇一个视频,来自UP主“衣戈猜想”发布于B站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1分27秒概括了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引起了全网的关注和讨论,发布38小时,仅B站点击超过1300万次,仍然有超过17万人同时在线观看。


在大环境越来越追求短平快、碎片化高频刺激的当下,出现这么一个视频,用极为简单、平实的语言、画面、音乐获得了现象级的关注,称得上“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能够扩充到90分钟仍然保持如此节奏,或许可以成为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激励更多人。


视频中的二舅,经历了颇多苦难,初中全校第一,高烧后村医的四针让他变成了残疾,从此改变了一生。如果没有这四针,或许二舅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工程师,现在住着单位分的房、拿着退休金,可以悠游自适的颐养天年。


但人生没有如果,一条腿残疾的二舅学会了木匠活儿,去生产队给人做板凳,给镇上各村做木工,给出嫁的两个妹妹做那个时代少见的全套组合家具,还到部队做桌椅。后来二舅还学会了修很多东西,村里的小难题,他总有办法,即使后来遇到那个让他变成残疾的村医,也不过笑骂一句,照旧一瘸一拐的给人干活去了。


人生没有回头,二舅也说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二舅”的一生令人动情,焦虑、痛苦的心也得以短暂慰藉,但之后呢?


- 2 -


“二舅”解不了任何人的精神内耗,也解不了视频作者的精神内耗。


生活确实不容易,总会有痛苦、脆弱、难以支撑的时候,苦苦坚持之时,偶然的外部影响,比如短短的视频,确实可以抚慰内心,但这终究只能用来应急,仅仅是把自己带入视频中的“二舅”,让身心与视频传递的精神短暂合一,暂时驱散了痛苦。


但痛苦仍然在,当擦干眼泪、回归现实,仍然要面对造成精神内耗和痛苦的一切,外部影响带来的短暂力量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既不能灌溉沙漠,也不能屹立不倒。在与源源不断地痛苦拉锯下,终将重归现实。


甚至,也不可能从“二舅”的一生中找到拯救自己的办法,毕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道理早就听了一万遍,又有几个人真正面对的时候能够做到呢?


“二舅”属于过去那个刚刚告别百年动荡、为了温饱仍然要拼尽全力的时代,能够活着就很好了。邻村的庸医确实让二舅残疾了,但也只有在推行“赤脚医生”之后,才让大多数中国农民有了求医问药的机会,而不是像过去几千年那样只能硬撑。

余华《活着》剧照


时代已经变了,很多人看“二舅”,想到的是残疾的二舅因此丧失了恢复高考后的金榜题名,丧失了治学、做官、经商的种种可能,丧失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的种种红利,因此想到了自己正在面临的高考难、就业难、买房难、结婚难、育儿难、养老难。


但,我们生活的世界、面临的困难和二舅终究不同了,二舅生活在物质生活贫瘠的人情社会,而观看视频的人却大多漂泊在异乡、经历种种人情冷暖。二舅的苦年轻人没吃过,但年轻人正承受的苦二舅同样没经历过。


我们不可能真的对“二舅”的遭遇感同身受。


这就是大多数人看完这个视频后的真实情况:感动、感慨、崇敬、震撼、振奋,但一切仅仅停留在内心,激荡内心之外,不过是一个转发、一句感慨、一声叹息。


再然后,或许共鸣一两天也就忘了?继续打游戏、看番剧、刷抖音,利用一切短平快的高频刺激愉悦自己,然后强撑着睡眠不足的身体成为职场上的螺丝钉。或许有一天想起来曾经的感动,却在信息洪流下,已经忘了到底是哪一个视频。


最重要的行动呢?总不能一直被别人的故事感动,却不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倘若停留在表面的感动,又如何能解决自己的精神内耗?


- 3 -


成年人的世界不是孩子,但偏偏很多成年人仍然是孩子。


小时候难受了哭一声,就会有爸妈心急如焚地跑过来,想尽一切办法安抚;成年之后,还可能吗?自己遇到的那些困难、痛苦又能对谁说?对父母、亲人说?忍心吗?


至于亲人以外,无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喊破喉咙又能有什么用呢?甚至还可能遭受更大的创伤。就好像“精神内耗”,永远是自己的事情,无论治好治不好,都与别人无关,好坏的结果都由自己承担,平时无法说出口,才更需要通过一个视频宣泄出来。


但是,任何人的人生解药都不能治自己人生的“病”,成年人终究需要做自己的“开创者”。


的确,“开创”很难,这意味着要走出一条任何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但自己的人生,任何前人走过吗?如果自己不去“开创”,难不成指望别人帮自己开路?如果别人能帮着走好自己的人生,那又为什么会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呢?富贵之家尚且如此,何况缺乏长辈指点和关照的普通人呢。


幼儿园的小孩子都已经在高唱《孤勇者》,开始走入社会的00后都已经醒悟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倘若成年人仍然抱着不想长大的孩子气,以懦弱、躺平、逃避的态度回避压力,又如何开拓自己的人生路?


世界变化万千,再相近的人生也不会相同,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代替自己活过一生,无非怎么个活法。


《论语》有这么一段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分“上中下”,但这并不是用世俗的金钱地位而区分,毕竟人与人的境遇截然不同,真正的区分在于是否敢于开拓自己的人生路。


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个偶像身上,想着只要照搬偶像的做法,就可以成功,那就算侥幸富贵,仍然是“取乎其下”


纵然自己有诸多短板,意志不坚、能力不足,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但是仍然敢于立志做自己人生的开创者,尝试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那就是“取乎其中”


如果更进一步,通过总结提炼别人的经验,融会贯通,不但能立志,还能够知行合一、久久为功,那已经称得上“取乎其上”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如二舅这样的偶像确实需要效仿,就像写作需要从阅读、概括、模仿开始,但一定要明白效仿就像仿作,不可或缺但绝非终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的效仿中提炼可以融入自身、强健自我的良药,最终走上独立创作。(参考《再论“文能通神”三重境》)


当然这很难,就算是小镇也不过多走了几步而已,前面仍然是漫漫征途。正因为小镇才不过刚走了几步,所以更希望传递给更多人小镇曾经的教训、经验以及自己的方法。但一定要明白,人生路没有“偶像”,学习“先进、典型”仅仅是表面,更重要的是总结其中的道理,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进而依理、顺心而行。


这就是小镇理解的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智慧,明白自己的内心,进而“以理做舟,以心为舵,以德为帆”,贯彻内心的要求、到达自己期望的地方,这就是“知行合一”。


小镇最希望的就是大家能够从小镇的分享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但一定要谋定则动,谋的不是完整的规划,而是目标、方向,只要方向是对的,再粗糙的行动也要胜过精致万倍的筹谋。


- 4 -


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结束了,但小镇的主业或者说核心能力是研究政策,所谓政策就是要剖析现状、分析原因、预测发展进而找到在当下干预未来的抓手。(参考《是被剥削的“奴隶”,还是自由的奋斗者?》)


剖析事物的本质,是一切的根本。


为什么《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全网关注?为什么生活在城市的80后、90后、00后等等年轻人对远离自己现实生活的“二舅”如此动容?


小镇觉得有两点,一宏观、一微观。


微观层面,也就是个体。


中国的教育其实应该算西方的“精英教育”,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国几十年经济的持续增长,让中国人都学习了“屠龙技”,人人梦想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多数人花了十几年时间学习如何当一个人上人,不愿普通、否认底层。


但长大以后却发现,空有“屠龙技”却无龙可屠,本想做“人上人”,却发现哪有这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毕竟无论自己多努力,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如果不能成为人上人,到底又该如何与自己和解?


小镇还有几个月就36岁了,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偏偏80后难以“不惑”,90后难以“自立”,大家都不傻,已经知道虽然从古至今颇有“大器晚成”的例子,但能够记入史册、为众人所知,足以证明稀少。


努力还是要努力,但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如果这一生不能出人头地,是不是失败了?又该如何过好一生?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小镇也是经历过一些事情,或者说“两起一落”之后才在剧烈的冲击下有所明悟,如果以后机缘合适,小镇愿意与大家分享,现在还不是时候。


起起落落的冲击确实是令自我和解,甚至强健自身、挖掘内心本意的捷径,但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多数人很难走的出来、更很难不留下心理创伤和阴影。所以仍然要寻找一种不经历起落、平平常常,但仍然能够让自己和解的方法。


从这一点上,二舅的一生,或许是一种解法:不管遭遇什么,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掌握主动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境遇,让自己和周围人过得更好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躺平”或许舒服一时,但不可能舒服一世。当然,小镇不是人生导师,也永远不会做导师,小镇仅仅是大家的同行者,躺平与否是个人的选择,小镇尊重,但小镇自己绝不躺平,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躺平。


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说宏观,谈谈当下的改革。


现在正是“破而未立”之时,过去的种种已经开始破裂,但适应新时代的种种尚未落定,不仅个人迷茫,组织乃至国家也要寻路。


过去讲“摸着石头过河”,水浅还可以弯腰摸石头,但现在已经到了“深水区”,河面很宽、河水很深,石头早就看不到、摸不着了,再指望摸石头不但误时还会受损。


那么现在就需要调整了,但也不能走极端,我们现在仅仅是到了大河的“深水区”,还不是太平洋的“万米海沟”,过去“摸石头”的经验教训仍然可以参考,所以决不能搞回头路、开倒车,更不能否定过去,水越深反而越要行稳致远。


这说的是国家的改革,也是人生的开拓。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找到参考答案之外的新解法,而这需要获得更多的经验、样本。


小镇曾说要将分享持续至少二十年,就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同行,共解人生难题。《新的开始,始终如一》)

其他文章推荐
■  是被剥削的“奴隶”,还是自由的奋斗者?
■  经验分享:如何构建更稳固的人脉?
■  谈谈职业发展:人生处处可选择
■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