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智”的土壤出不了政治家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10-08
- 1 -
最近发生了很多难以理解的事情,美国已经把刀子架到欧洲脖子上了,布林肯都露骨的说“(北溪事故)是一次巨大的机会,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到底谁在搞鬼,但是很荒诞的是,欧洲政界、精英界乃至民间好像集体“失智”了一样,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这背后是美国人几十年如一日对欧洲的渗透,美国舆论战能力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炉火纯青了,正如《一定要将战线推到西方世界的腹地》提到的上世纪50年代旨在阻止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反对新中国美国“院外援华集团”和“百万人委员会”,它们在上世纪506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谣言流传至今。
比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毒品问题”“奴隶劳工”等等,打造的拉拢精英人士背书、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在社会中制造舆论高压等等策略,也沿用至今;先炮制针对性的谎言,然后引导不同利益体,最后压制不同声音的手法,相信大家也很熟悉了。
一个强大的美国,叠加强大的舆论战能力,在北约体系下把欧洲渗透成这个样子不足为奇。
小镇特别感兴趣的是,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乃至西方社会“反智”倾向的持续上升,这对于我们理解西方,乃至思考我们的未来非常重要。
上世纪50年代,“院外援华集团”和“百万人委员会”非常重视发挥精英的影响力。“百万人委员会希望通过搜集“100万个签名”,制造一股反华的社会舆论,迫使美国的决策者阻止新中国加入联合国。
其实这个组织刚开始的时候资源极为有限,只有7名工作人员,但是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获得了100万个签名。它们的做法就是抓住精英人士,一开始找到了210名来自各界的社会精英,包括53名国会议员、12位州长、22名科学家、14名宗教领袖、4名劳工组织领袖、33名工商界巨头,还有来自新闻媒体、文艺界、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精英。
然后以这些精英以及全美68个城市的地方精英为核心,邀请他们在本地报纸刊登广告、发表言论、联系更多朋友等等,尤其是宗教、劳工、工商界等组织的领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格外巨大。
但这已经是美国精英群体最后的辉煌,从艾森豪威尔上台开始,精英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到了现在反智已经成了常态,甚至美国总统也得刻意表现出“低智”的特质。
比如小布什,现在很多人对小布什的印象都是鲁莽、智力似乎有问题,但是这并不符合逻辑。小布什可是美国核心政治家族出身,从小接受美国顶级精英教育,学习成绩非常优秀,1978年小布什竞选得州众议院议员时候,就被对手称为“享有特权的常春藤盟校出身的孩子,不是真正的得州人”,那一次竞选,小布什落败了。
或许是因为这次失败,小布什开始转型,最终被评价为“反智技巧最娴熟的人”。举一个例子,2000年美国大选的时候,小布什被攻击没有对手戈尔聪明,结果小布什的竞选团队不但没有反驳,反而借势营销,刻意制造小布什在智力上不如戈尔,降低公众对他的预期,拉近普通人与总统候选人之间的距离,结果等到公开电视辩论上,小布什发表了几个非常有力度的观点,反而让选民刮目相看。
小布什当选之后,也一直刻意表现出反智的姿态,刻意与专家学者拉开距离,依靠主观态度而不是专业理性去决策,这也获得了美国民众的大力支持。
等特朗普上台那就更直接了,特朗普本人被称为“最反智的总统”,干出来的事儿大家应该还有印象,比如“谁都不如我清楚**”的“懂王”言论,在疫情防控上,屡屡发出自我矛盾的反智言论,疫情之初说公众受感染的风险很低,到了2020年3月又说自己早就知道新冠会大流行。
总之,特朗普“永远”正确。
还有一个更直接的信号,那就是美国总统的演讲越来越容易理解,一百多年前美国总统的演讲需要当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理解,而到了小布什的时候,降低到初中生,特朗普进一步降低到小学生水平。
容易理解不是没有代价的,想把政治和决策说的非常通俗易懂还不损失原意,这极为困难,如果想要简单易懂不失真,就需要大幅扩充篇幅。
经常有读者留言说小镇太啰嗦,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还动辄几千字。小镇也没办法,如果只是简单提一个名词就默认大家都知道,既不展开也不讲例子,那压缩到几百字没什么问题,但这样的阅读门槛有多高?
美国总统演讲核心是为了争取民众认同,时间极为有限,不可能动辄发表几万字的演讲,这就意味着在极为通俗的情况下还要深入人心,那就只能采用“反智”的技巧,尽可能用口语,不去考虑逻辑和理性,而事实证明,美国选民确实吃这一套。
特朗普之所以竞选成功,与他演讲更加通俗易懂关系很大,让很多选民产生了自己与总统是一类人的错觉。
其实这都是技巧罢了,美国仍然是精英和普通民众距离越来越远的两极世界。

- 2 -
代表人类文明巅峰的美国为什么如此“反智”?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按中国人的理解,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应该更加理性、更加相信科学才是。然而美国不是这样,从2000年到2018年,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口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达到35%(中国大概是7%),而博士、硕士人数都翻倍了。
然而,美国社会反智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看美剧或者美国电影,那种一心学习的会被认为是“书呆子”,最被鄙视的。同样是2018年,美国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对科学持反对态度、认为过于相信科学而非宗教信仰的人,从1998年的29%上升到36%。
小镇之前谈美国的意识形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两个维度,一是美国的历史和宗教的影响,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
再加上美国社会的极化和政治斗争,或许能够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
第一个:美国历史和宗教的影响
众所周知,最早去美洲开荒的,是被欧洲放逐的人,相当一部分是罪犯和投机者,而美国也是一个先有美国后有政府的国家。在开荒的时候,主要依靠类似西部牛仔、开荒者、农民、铁匠等等,有了城镇才慢慢有了警察等公共机构。
而美国独立之后,为了巩固独立的正义性,更大限度凝聚美国人,积极开展“去欧洲化”,刻意与欧洲区分,大肆攻击欧洲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要求美国人要摆脱堕落的欧洲生活方式,重新回到自然,形成了美国的“西部精神”,而欧洲当时流行的思辨和对知识的追求就成了被攻击的重点。
美国还深受宗教影响,宗教天然就跟科学不对付,工业革命之后,欧洲思想更加解放,更加推崇科学的力量,这对于传统宗教的传播不利。大量传教士来到美国,就是要在新大陆传播宗教信仰,其中“福音派”特别强调以感性替代理性,更适应美国立国之初的“去欧洲化”和反智思潮,于是在18、19世纪广泛传播,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反智主义。
在“去欧洲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反智主义,并且影响程度越来越深。
唯一例外的是一、二战时期,当时美国国内精英阶层力量崛起,深度影响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罗斯福执政期间,知识分子也获得了更大的尊重,反智主义被压制。
罗斯福去世之后,各种被压制的力量开始反攻,但它们不敢直接攻击罗斯福,于是就把知识分子当成了替罪羊。比如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美国确实成就了霸权,但也导致大量美国军人伤亡,辅助政府决策的知识分子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也影响了美国的总统大选,相对不善言辞的艾森豪威尔得以上台。
等到了2016年,高达81%的福音派选民选择支持特朗普,可见美国的反智主义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个:信息技术的发展
这与我们每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关。在以报纸和电视为主的时代,发表声音的门槛很高,也有相对完善的审核机制,各家媒体为了自己的招牌,虽然会有所夸大、标题党,但不至于太过捏造事实。
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就不一样了,任何人都可以近乎平等的发声,再也没有严格的质量把控体系,捏造的代价也小的可怜,大不了重新注册一个账号就是了,而点击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捏造虚假信息就成为首选。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碎片时代,有耐心阅读、思考的人越来越少,相比理性思考的文章,那些煽动情绪、搞阴谋论的更受欢迎,长此以往,自然“劣币驱逐良币”。
这导致在流量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更倾向于对专家的话以偏概全,煽动情绪对专家进行攻击。
比如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她在2012年发表了一篇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八大问题》,核心是谈中国养老体系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但媒体偏偏只截取了其中一句“50岁退休,65岁再领养老金,这15年跑到养老院去做义工不吃饭。”
这引起全网轩然大波,当时清华所有对外的电话全部被打爆。但是现在回过头看看,杨燕绥教授说的每一句话都成真了,如果那时候能够听进去她的话,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会不会变得更好一点?更有准备一些呢?

- 3 -
反智主义在全世界的流行几乎不可阻止,这也是人类必须要度的一劫。
美国就先不去说了,看看现在的欧洲,政坛上都是些什么人?大量毫无基本工作经验的人担任要职,把严肃的治国搞成了过家家。
比如在与俄罗斯会谈将俄罗斯领土划归乌克兰的英国外长特拉斯,现在竟然成了英国首相,她现在决定搞“休克疗法”,既要减税也要增加政府开支,搞得英镑暴跌。
又比如干涉欧盟成员国内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眼看着要把欧盟拆散了;又比如德国防长克里斯蒂娜·兰布雷希特屡屡发出可笑言论,说要制裁普京,不让他和身边人到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购物。
类似的太多太多,不一一举例了。
虽然确实有美国渗透的影响,但一定是次要的,关键还是欧洲的反智浪潮,在这样的环境下,欧洲不可能诞生如撒切尔、默克尔这样的政治家,因为在欧洲,理性、思考已经成为“贬义词”,嘴炮、忽悠、政治正确,才是获得竞选的王道。
或许未来某一天,中国也难免要渡“反智主义”的劫,只希望,这一天能更远一点。


其他文章推荐
■  想要左右逢源的欧洲,怎么突然这么惨?
■  美国即将收割世界,中国如何破局?
■  打破牢笼,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未来
■  全球凛冬将至,我们个人该如何做好应对?
■  安家立业、避坑发展:普通人的购房指南
■  破局未来:2022年的中国经济与政策调控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  经济如此困难,中国会重新刺激房地产吗?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