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底层切入,谈谈未来改革的一条主线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0-17
今年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3月份小镇对国务院部分的改革谈了下自己的看法(参见《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当时强调了三个重点:科技、金融、数据

今天接着这一篇,进一步谈谈数据的改革,也是接续被打断三个多月的2023年度的数字经济篇,与昨天《如何理解“惊涛骇浪,极限思维”》梳理的特别细不同,这一篇谈大势和方向。

第一个角度:资源、发展和竞争

发展显然需要庞大的资源,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过去4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尤其过去10年在补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比如环境保护,从2012、2013年前后席卷全国的严重雾霾污染,到现在全国普遍好转。
比如科技教育,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位列第11位,需要强调的是前十名除了美国、德国、英国、韩国这几个国家人口在5000万以上,其他全都是人口在500到1000万的中小型国家,比如按排名顺序分别为瑞士(870万)、瑞典(1000万)、荷兰(1700万)、新加坡(545万)、芬兰(550万)、丹麦(585万),中国这样14亿人的庞然大物能够排到11名非常不易。
又比如绿色产业发展,这个关系未来的方向,中国都占据一定优势,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风力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阶段,第一步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之前谈中国式现代化时已经有所分享(参见《中国未来的两大主线》《沉浮百余年,中国当为全人类开新路》)。

建设小康社会很不容易,但建设实现现代化更难,有几个关键难点与以往大大不同。

第一个:诉求更加多元。

经常有朋友留言怀念过去,觉得过去万众一心,对现在一些事很遗憾,但这么对比并不客观。在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最基本的诉求(如安全、生存)并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候人的诉求相对统一,比如争取独立和解放、争取和平、吃饱饭等等,但随着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开始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时候,人的诉求空前多元。

例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就有很多分歧,淄博过去几年之所以经济发展放缓,跟加强环保要求关系很大,其他就不多展开了,大家可以自行联想。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再幻想像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容易达成共识,很难达成普遍共识,这本就是现代化的特征之一

第二个: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导致分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过去财富分配其实很简单,资本家、地主、被剥削者等等,现在财富大大增加,工作的方式和获得收益的渠道也极为丰富,纵观全球,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人均财富的差距都很大,远远大于基尼系数,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而且还有两个新特征:

一个是高收入群体中,工资收入占比很高。就算收入最高的前1%,工资收入也超过一半,比财产性(如投资、资产增值)带来的收入高。

二是赢者通吃,头部能够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比如明星、球星,又或者头部的主播等等,这些人论收入水平其实比很多掌握资本的人更高,但又很难说他们是在剥削谁,这是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就比如球赛,过去只能现场看,后来可以听广播、看电视、网上看,能同时看一场比赛的人指数级增长,赢者通吃越来越突出,除了最顶级的,次一级的收入都会锐减。就拿英国足球联赛来说,英超2023/2024赛季总工资预算高达80亿英镑,到了英冠就迅速暴跌。

新特征出现的同时,过去基于资本的财富收入差距变得更大,不像工资收入差距随着社会发展,终究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比如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等收入差距明显小了很多,但财富收入的差距基本不可能通过发展来缩小。

还有很多问题,就不展开了。比如劳动力成本和数量、人口抚养比例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而从全球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从互补变为竞争,这两个同时存在,过去习惯的合作共赢模式显然需要重塑。

这些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利也有弊。

相比而言,资源总量的不足就是纯粹的限制了。

要从生产要素角度去思考,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五大生产要素,任何一个缺少都不行,中国的五个要素总量与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还有经济和人口的体量都不相称,导致中国在未来发展和资源配置上面临巨大困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掌握的资源比当初大了很多很多,虽然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资源总量、人均水平可能还不如现在,但那时候经济体量小,虽然资源总量和人口不匹配,但是与经济规模和人的诉求还是匹配的。

现在发展水平高了很多,再往前走,资源短缺就显得很严重了,而且随着我们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人民诉求的不断提高,这个缺口很难看到扭转的迹象,在过去几十年也想过很多办法。

比如进口石油依存度特别高,实际2000年左右超过50%的时候,已经着手解决,提出了“四个一”(研发投入大一点、结构调整快一点、循环经济多一点、进口能力强一点),但根本挡不住,进口原油依存度2020年高达73.5%;还有大豆,2007年进口超过3000万吨的时候就预警了,2015年突破8000万吨的时候采取了更强的措施,但又能如何呢?2020年就突破了1亿吨。

没办法,中国土地资源有限,适合大规模种大豆的也就是东北,但大豆的附加值太低了,影响农民收入,而且中国的大豆品种出油率低才17%左右,一般就用于制作豆腐等豆制品,如果要求国内大规模种大豆,不仅土地不够影响粮食安全,国家也补贴不起。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总量提升都有限制,越来越与中国的发展水平不相称,人均就更麻烦了。

但有一个生产要素,不怕人均,人多的比人少的,人均反而更高,那就是数据,这是一个几乎可以视为能够无限增加的生产要素资源,而想要获得这个资源,非常需要人的主动作为,需要加强算力、储存、应用等等,把本就客观存在的数据具现化。

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利益调整

围绕任何一个生产要素,都形成了极为庞大复杂的利益,这是一个国家最底层的利益关系,就拿土地来说,想想看这里面有多少利益关系?商业用地已经很复杂了,再加上耕地、生态用地等等,复杂度直线上升,这里面的利益关系想想就头大。

就说其中一个方面的土地财政,说把土地要素进行全国统一,这不就是动地方的命根子,又牵扯到多少亿万人的利益?想想就头大。

劳动力就简单吗?贫富差距、收入分配、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等,哪一个简单?说进行全国统一,那跨城的社保到底怎么算,有几个外来人口流入的城市愿意把所在城市的社保资金交出去?进城人员需要平等享有的公共服务,这钱又从哪出?

资本这块这几年也没少整顿,今年也是一个大重点,等等新成立总局第一次会议的情况。

算来算去,还得是数据,足够新,而且还不容易直接变现,形成的利益关系要比前面四个简单太多,而从法律、监管等各个方面,中央具有绝对优势,统一管理可能性大得多。

前三年通过疫情防控,在全国数据打通上有了很大突破,接下来仅政务系统,一个城市都能有上千个不同的大小系统,这些系统底层架构、数据标识、资金来源都不同,清洗需要投入、产权和责任关系也需要梳理,但起码还有路径可循。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是构建全国性的生产要素市场,这个任务显然只有发改能够承担,以至于还出现了冒名的骗子,顶着不存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规划司”的假名头招摇撞骗,以至于发改委都专门发出声明。

但统一大市场的责任当然在发改委,两会刚结束,发改委就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

数据显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起码先在一个生产要素上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其他领域也能有所帮助。

站在这个角度,好好思考“国家数据局”未来可能的工作重点和成立意义,更接近本质。


其他文章推荐
■  掌控自我、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如何理解“惊涛骇浪,极限思维”
 48小时未发文,点击这里  ■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20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