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抵制诱惑,不走“死”路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今天陆家嘴论坛开幕,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总局局长、证监会主席三位金融领域重磅人士发表主题演讲,本次演讲与当前政策主线高度相符,小镇提炼了四点:

一是强调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和科技革命。与今年反复强调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一致,注意这个表述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有所不同,增加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这几个字;有两位的演讲提到了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二是强调消除金融监管空白和盲区。特别注意这段话“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盲区’。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工作机制,实现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的无缝对接协调”。

三是防控金融风险。提出“稳慎化解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练好穿透监管‘绣花工’,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还提出将在法律法规领域推进“立改废释”。

四是平衡安全与开放。央行谈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总局谈“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证监会谈“统筹开放与安全”。

建议大家还是看原文,接下来分享小镇的思考。

核心:走自己的路,才有未来;必须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本质体现,就是能够提供其他国家难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制造业是一切的根本,唯有强大的制造业,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变现。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截至目前所有现代发达国家都是以科技和制造业为支撑起家的,也因为打断了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良性循环而陷入危机。

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叫“荷兰病”,即一个过于容易赚钱的部门吸走了过多的人才,造成一国其他行业遭受重创,纵然仍旧保留高端的科技研发和先进制造,但由于大量产业无可避免的流失,导致从根本上丧失内生活力。

这个过于容易赚钱的部门,往往是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本没有产生货物或服务,直接以钱生钱获利。

典型的西方式金融模式,最终基本走上了“虚拟经济”的模式,总是试图成为国际结算货币,通过铸币税躺着赚钱,货币霸权获益极大,但利弊是平衡的,有多大的利益就会有多大的弊端。

最大的弊端就是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出现产业空心化,这是无法阻止的。

接下来,用M元指代世界货币,M国指代世界货币的发行国。

金融独大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逻辑:
M元想成为世界货币,就必须满足全球贸易需求,货币供给就必须充足,其他国家想要拿到M元,就要拿着本国的资源、商品、服务去换,既然是交易,当然要考虑性价比,尤其全世界有这么多国家互相竞争,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必须足够便宜,便宜到M国的消费者无法拒绝,甚至衬衫都可以按打买,穿一次就扔。

这客观上会带来一个影响:其他国家货币相比世界货币长期保持被低估的状态,出现汇率差。
从国际间比较来看,M国的制造产业在汇率上较其他国家天然处于不利地位,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这种竞争力的不足必然导致产业的持续流出,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贸易赤字不断增大,而全球各国获得越来越多的M元,也需要有一个稳定、安全的投资渠道,也就导致M国的国债越来越大。

统计M国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国债规模和制造业规模,可以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规律:

自冷战结束,全球化加速推进,M国制造业规模快速下降,以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变化为例。以2001年为界,此前基本保持1800万左右的规模,2001当年急剧减少150万人,此后几乎以一条直线快速下降,到2009年就萎缩到1170万人。短短9年间,制造业雇员人数缩水32%,雇员超过1000人的工厂减少了36%,此后虽在政策刺激下有所恢复,但基本保持在1200万人左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制造业员工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本土大量替换为外来,受教育程度、经验丰富度也都有明显下滑,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效率和质量。

在制造业雇员人数迅速萎缩的同时,贸易、财政赤字飞速增长,国债规模一飞冲天,以至于需要不断提高债务上限。

现实中也就出现了几十年前能做到的,今天无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到,研发、设计出来的尖端技术,本土无法进行生产,哪怕是极力保障的明星产业,也需要在本土以外才能变为现实。

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严重的连锁反应:

一是教育、就业、社会的精英化与两极分化。

制造业虽然累,说出去似乎不如坐在办公室有面子,但制造业在就业和劳动力结构上非常平顺,没有完全断裂的鸿沟。比如任何一个工厂,从厂长到最基层的员工是连续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接受技术教育的人同样重要,薪资差距也更小,一个人向上发展的路径也更加容易。

然而金融这类产业不是这样的,是典型的强调顶尖人才的行业,投资经理、分析师、操盘手等主力人员,与其他从业人员直接断档,无法跨越。比如最近高考,过几天要涉及报志愿,强烈建议家里底子不够厚、考不上名校重点的,最好别碰金融,就算以后想从事金融业,也要去学习真正有门槛的专业。

一个国家产业空心化、金融过于发达,必然会影响到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从教育到就业再到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一方面是重视精英的金融和高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无法转移出去的低端产业,这类低端产业不需要接受多少教育,甚至不识字都可以,还可以通过大量外来劳工解决。

中坚部分日益萎缩,阶层跨越的难度直线上升。

二是技术优势难以有效变为市场优势,培养了替代者。

前面提到了科技创新与实体制造密不可分,从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到大规模生产,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就拿芯片来说,制造过程极为复杂,就算有同样甚至更先进的设备,但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劳动者,也很难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这就导致一个掌握先进技术但产业空心化的国家,仍然需要在全球寻找有能力大规模生产的合作者,出现了众多代工厂,但任何代工厂都绝不会满足于最微薄的制造收益,一定会向价值链的上游突破,推出自己的品牌,获得更大自主权和更丰厚的利润。

这个过程几乎无法阻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初能够选择这家工厂代工,本就说明这家工厂综合能力占优,再经过多年的打磨,生产效率达到极致,如果不是在生产能力上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不会产生打造自有品牌的想法。

有很多例子,比如常见的厨房锅具,很多国际大牌比如德国双立人、日本膳魔师、法国酷彩等等都是三禾等国产企业代工,待生产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后,三禾也开始根据中国人的做饭需求打磨产品、推广自有品牌,比如2017年开始赞助真人秀《中餐厅》,借节目热度展示最新的产品工艺。

小镇现在用的锅具都是三禾牌,无论是使用体验还是性价比都要比国外大牌有优势(非广告,如需要请自行到各平台选购)

2017年前后似乎是中国产品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记得2017年在香港工作期间,特别喜欢去香港的超市,有大量日本进口日用品,有一个酒精喷雾瓶一直留着。但很快,中国产品在实用性、设计感上有了质的飞跃,就连最常见的竹木餐具,都出现了“专精特新”企业,现在再看所谓的日本进口商品,反而觉得过于粗糙了。

这就是量变产生质变的典型范例,与新能源汽车、中国航天、军工装备等是相似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十几亿人的共同富裕,就决定了中国必须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为核心,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无法想象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能够靠外部市场满足需求,更难以想象靠铸币税维持一个国家的发展
过往的路走不通,必须破除对旧金融模式的迷信,也就有了一系列报道和政策导向。

比如新华社去年引起各界关注的报道。

比如今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表的《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16次点名金融,提出“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

比如今年对金融的全面整顿。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特别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避免把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割裂对立”,其中的道理就是今天分享的。

过往受老旧思维的影响,对“低端产业”存在错误认识,甚至把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对立起来,但欧美已经反复验证了盲目淘汰低端产业的严重后果。
低端产业单位产值低,但低就意味着同样的产值,吸纳的就业更多,更有利于人的向上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普遍提升,而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并不必然导致低端产业丧失国际竞争力。

劳动力仅仅是综合成本的一部分,生产效率、产业配套乃至市场和安全需求等等,都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就拿越南来说,虽然劳动力价格更低,但由于其他方面的短板,导致在越南开设工厂的综合生产成本反而比国内更高,综合高20%左右,近期还出现了普遍缺电问题,对生产的冲击可想而知。

从更高维度,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推动中国海外发展走出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重视包括低端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发展,这就相当于对全世界宣布“制造业是中国的命根”,也就从底层逻辑上让全世界放心:中国绝不会去收铸币税
这反而更能获取全世界对人民币的信任。
其他文章推荐
■  掌控自我、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  透过机构改革,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
■  一场极为重磅的座谈会,关系未来
 48小时未发文,点击这里  ■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202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