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怎么就敢来忽悠?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0-17
最近小作文真多,但细细看来又有一种未得逞的气急败坏。

比如某财经资讯平台关于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的小作文写了一篇又一篇,开始是信誓旦旦地说中国要“大放水”“大刺激”,还对“大刺激”的效果表示乐观,最近却180度大逆转,小作文变成了金融有风险。今天还看到一个不知来源的小作文,讲的是房地产。

挺有意思,其实这种小作文内容、逻辑并不重要,也不需要费心思多揣摩,这些小作文逻辑几乎都是破碎的,比如今天看到的谈房地产危机的小作文,谈销量不讲存量、讲债务不讲杠杆率,全是绝对值没有相对值,这种数据选用显然别有心思。

最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小作文想表达什么意思、诉求是什么?
小镇翻来覆去的看,只看到一个词“大放水”,希望“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放特放,但参与政策决策的路径有很多,国家也特别重视与各界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上周刚刚举行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是例子,沦落到需要靠小作文制造声势,可见已然行不通了。

这种小作文其实不算什么,相比接下来要说的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3个月前“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来中国大谈“澶渊之盟”,从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到拿钱买和平,这个转变过于灵活了些,但“修昔底德陷阱”本身就是一个漏洞百出的谎言,刻舟求剑的引用古希腊历史,选用的历史片段也经过了挑选和修剪,用虚构的故事得出一个理论,最多只能是意识形态武器,对此小镇撰写了《一个站不住脚的谎言,是怎么忽悠了全世界》。

说一说最近新冒出来的“谎言”,那就是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辜被称为“华身日裔美国人”,经历颇为复杂,但今天是讨论理论,不从人的背景角度过于展开,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检索。

小镇在之前随笔中谈到,目前围绕经济形势和未来政策方向,有几个主要的方向,分别是官方坚持的高质量发展、市场希望的大放水以及最近爆火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现在“大刺激”“大放水”的货币政策刺激的方向显然不被认可,于是强调财政政策刺激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迅速得到很多人的拥趸,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名的宏观经济学者,具体不点名了。

辜朝明也很自豪地称:据一位中国教授称,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博士论文有一半是研究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

小镇按摘要查了知网,发现一共只有262篇,其中博士论文只有46篇,时间从2003年到2021年,难不成中国经济学博士们整整18年总共只发了不到100篇博士论文?要知道中国经济学博士超过9万人,每个人想要毕业必然要写一篇博士论文,按这个数量,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在博士论文的占比不到千分之一。

不过,学术界也讲“商业互吹”,可以理解为演讲暖场开个玩笑,不用多计较,还是专注于理论。

小镇为了写这篇还专门拜读了辜朝明的《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这本书最近销量极为火爆,几个平台都断了货。
看了之后非常后悔,感觉看完他最近的演讲内容就足够了,这本书内容质量如何先放一边,实在太罗嗦了,整整十章重复的太多,翻来覆去的讲同样的逻辑,如果有读者朋友感兴趣,建议只读第五章即可。

不能不读书,但一定要摆脱对书的无条件信任,要有选择地读书。

各界关心日本,非常好理解,中日同属一个文化圈,在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上面临相似的挑战,很多人担心重蹈日本覆辙,希望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又或者借日本表达自己的诉求。

很多人推崇辜朝明的这个理论,各有所求。
比如上面提到的小作文背后的人,核心原因是辜朝明的这个理论提出“不需要改革,只需要超预期刺激”即可,虽然从货币刺激变成了财政刺激,但终归都是“大放水”“大刺激”,在官方显然对货币刺激不感冒的情况下,换个方向试一试,未尝不可。

而对大众来说,非常符合当下的心理需求,面临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担心资产缩水、失业危机,特别渴望得到对当前问题的解释,而纵观当前各种经济理论,辜基于日本大衰退总结的理论,是最接近的,这个理论的价值并不在学术,而在于社会传播。

但一定要强调,因为各种原因获得推崇,绝不代表这个理论是正确的,中国很大,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中国所有的问题,日本和中国国力、军力、国际地位、历史底蕴、发展阶段和目标等等截然不同,拿日本的故事套中国,不过是“PUA”罢了。

更何况,这个理论有太多谬误。

在谈谬误前,先简单概括下这个理论:

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属于会计范畴,辜拿这个去强行解释日本的衰退,他认为当市场上出现股市房地产泡沫时,政府可能采取收紧货币政策,导致泡沫破灭,进一步导致资产价格暴跌,导致企业的负债超过资产,就出现了辜所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进入这一阶段后,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变成了追求负债最小化,于是货币政策失灵,就算贷款利息降到零,企业也不去借钱扩大经营,政府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政府赤字维持投资和需求。

等企业还完负债后,仍然对债务有抵触心理,需要修复,慢慢的企业修复了对债务的恐惧,重新开始借钱,这时候货币政策重新起效,财政政策(政府赤字)逐步退出,此时再放水就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再然后就是经济复苏,新的泡沫出现,再泡沫破灭,开启下一个循环。

这套理论看起来精巧,但经不起推敲,小镇非常相信目前所有拥护这个理论的宏观经济学家也一定能够看出来如此明显的逻辑谬误,为什么视而不见,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个谬误:过于强调主观心理,假设违背人性。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经济学假设有且只有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最经得起检验,辜朝明的理论一个核心点在于“大多数企业突然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变成了追逐负债最小化,而且长达十几年”。

现实中这怎么可能呢?在特定时期,确实存在企业家预期到未来经营状况不好,所以选择收缩经营,减少负债、增加现金流,就像普通人也会选择提前还贷、减少消费,但要说一个社会多数企业、多数人这么做,而且长达十几年,这显然只存在于电子游戏的世界。

人是复杂的,虽然日本人由于底蕴浅薄,黑船之后为了最快的完成现代化,采取了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没有从根本上重塑社会形态,而是规定了一套极为复杂、具体的礼仪规范,只要完成这些严苛的外部礼仪就认为成为了“更文明的人”,这也导致日本社会压力极大,普遍循规蹈矩,但绝不代表内心也如此,事实上日本社会心理扭曲的“变态”比例明显过高。

这种情况下,指望全社会普遍违逆人性追求负债最小化,很不现实。日本很多企业尤其本土企业不再追求扩张,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但原因绝非主观因素,而是客观无奈。

核心有两点:一是日本大企业、大资本重心转移到海外;二是后发国家崛起,在产业竞争上取得了对日本的优势,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在产业竞争上,日本一败再败。

第二个谬误:扭曲事实,理论基础不成立。

辜朝明这一理论核心是企业为了避免遭到更严格的监管,所以选择隐瞒资不抵债的真实情况,选择不再扩张优先还债。

但这个说法至少有两个根本漏洞。

一是从常理上,当一个企业还能够通过未来经营持续还债,说明这家企业基本面还是不错的,能够盈利说明这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和债主(银行)最明智的做法反而是加大投资,去扩大市场优势,降低成本,而不是减少债务。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最不希望欠债人完蛋的就是债主,只要基本面还行,甚至能还上利息,大可以借新还旧。

二是与日本真实情况不符,企业绝无可能隐瞒真实负债情况。日本战后就形成了极为稳定的“主银行制度”,这个制度就是以银行和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每一家企业都对应一个主要的银行,银行深度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怎么可能不知道企业的真实情况?

现实中更可能的是银企合流,共同隐瞒。比如大洋对岸刚刚发生的银行连环暴雷就是典型,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是最害怕的,一旦暴雷死得最惨的就是银行,而且也不太可能出现一个国家普遍的银企共同隐瞒,而且长达十几年。

如果隐瞒的情况下还能长达十几年不出现暴雷,那只能说明这个危机本来就不是什么危机,那又何谈衰退?

辜长期在日本从事资本和金融工作,不可能不知道日本特有的“主银行”制度,但为什么偏偏不提?

第三个谬误:刻舟求剑,硬套中国。

辜自豪的认为,中国相比日本的优势在于已经知道了“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理论,并认为日本失去的十年实际是人类经济史的奇迹,靠他总结的财政刺激药方拯救了日本。

真的吗?只说一点,辜认为日本2004年告别衰退进入正常经济阶段,但事实是2004年之后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GDP增速还不如“失去的十年”,现在已经成了“失去的三十年”。

辜还认为日本在不知道“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时候,侥幸选择了财政刺激这个唯一正确的道路,但真的是唯一正确吗?日本没有其他更好的道路吗?

小镇拍脑袋就能想出来好几个。

比如更加深入的改革日本大财团,支持中小微企业,激发社会活力;

比如赶走外国驻军,大幅减少不必要的安全成本,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

又比如真诚的忏悔过去的罪行,与曾经受伤害的国家和解,仅仅中日韩深入合作就能够带来多大的增量?

任何一条只要做了,都远比饮鸩止渴的财政刺激强得多,财政刺激持续30多年,日本的负债率已经到了何等危险的地步,还有脸宣传成功经验?

当然,这些路基本不可能,因为这些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改革是要动利益的。
本作为一个没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动不了“太上皇”的利益,动不了跟太上皇合流的利益,稍微用力就会引来集体反噬,而日本黑船之后本就取巧,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百多年来形成了更加扭曲的门阀体系,自我革命谈何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辜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翻来覆去也看不到一个“改革”,看到的只是简单的刺激、刺激、再刺激,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本质不都一样吗?

更多的谬误不一一列举了,上面三个根本的错误足以否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起码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绝不是日本。

我们现在是产能和货币都不缺,有足够的力量确保独立自主,也不缺科技和创新能力,工程师、劳动力、人才正处于顶峰期,我们现在差的就是消费不强,背后是预期问题。

预期问题核心体现在对未来预期不稳定、不确定,比如企业担心政策和大环境的变化,个人担心经济形势和失业危机,还叠加了全球局势的不确定性,确定性不足的时候难免会保守。

但这时候反而更需要改革,更需要纠正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升民生水平、调整分配等等。在这种时候,盲目按照过去的方式大放水、大刺激,只会导致更加固化、更难以改革。

或许,这就是有些人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

我们太需要一个能够立足中国、解释“中国奇迹”的理论体系了,可以避免很多类似问题,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文科,任重道远。


其他文章推荐
■  预见未来:未来10年乃至30年的政策大方向
■  掌控自我、赢得未来的方法论
■  有些事,亏钱也必须做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