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打的草根夫妻返回老家,伤感又可叹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有一对小夫妻,刚刚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选择离开曾经漂泊、努力、买房、试图扎根的城市,回到老家,这对小夫妻是谁相信很多人知道,就不直接说关键词了,不了解的可以先去评论区看看。

这对夫妻小镇关注两年了,起源是那个因为降薪买不起肉只好买一块豆腐回家的短视频,从那以后小镇保持了很高关注,在他人生的几个关键抉择点,包括买房、结婚、育儿、利用舆论维权等都留言提供了建议,很可惜或许没看到。

最近有很多读者后台留言,说看到这样一对勤勤恳恳的普通人,忍受高位买房的压力,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一再遭遇现实的打击,觉得年轻人太难了,没有希望等等。有必要谈一谈。

事先说明,小镇对这两对夫妻的乐观、坚决维权表示钦佩,任何权利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算《劳动合同法》顶着巨大压力出台,也不会立刻改变现状,而是需要一位位勇于维护自身权利的先行者,去依法维权,才能推动从法律政策变为现实,在无数先行者的努力下,现在几乎没有公司敢不签订劳动合同,无论形式上存在什么问题。

小镇最瞧不起的,就是那些说法律没用、政策没用、官官相护,自己不肯、不敢维权,还要嘲讽那些勇敢者;可以自己不去努力,但请至少不要说风凉话,这些勇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所有人的利益而奋斗。

但并不代表小镇赞成这对小夫妻的做法,甚至今天还要将这对小夫妻作为反例,好好谈谈作为一名年轻人到底应该怎样降低人生难度,生活已经很难,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更难,就不要再给自己增加难度了。

也需要说清楚一件事,这对小夫妻挨打的原因,不是因为烂尾楼维权,他俩买的房子按合同24年9月才交房,在这个时间以前不能说烂尾;利用舆论想要获得的是买房时承诺的2万多元返现,这个返现其实是介绍费,当时小夫妻还没有结婚,所以男方介绍女方买房,就有了这2万多元。

这钱当然要给,只是也得考虑现实,开放商保交楼都很紧张,这种返现优先度很低。

可能有读者朋友会觉得小镇残忍,觉得为什么不去同情、关心,为什么不去批评现实的错误。

一定要明白,现实确实不完美,有些确实是错的,年轻人本不应该如此被对待。但是一定要明白,一个人要想改变尚需要契机、时间和努力,整个社会、现实世界的改变谈何容易,作为有责任心的个体,当然要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改正那些错误,但前提是先改善自己的处境,增强自己的力量,再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真正改变现实。

谩骂、诅咒、幻想,毫无意义。也不是小镇想要分享的。

小镇一路走来,很多方面都是整个家族的第一人,遇到的问题找不到人可以询问,只能一个人探索,吃了很多亏、走了很多弯路,幸运的是小镇毕竟出生的早,那个时候社会竞争压力还没那么大,有很多增量,允许更多犯错,更幸运的是回过头来看,关键的几个人生决策并没有根本的大错,于是到现在,过得还算可以。

现在小镇仍然积极探索、学习,与更多牛人交流,就是为了更深的了解社会真实,让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担心该怎么办,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困难,小镇起码都能有办法解决或者向好。

这些经验教训,也是小镇希望分享给大家的。绝非真理,更非普世,毕竟小镇也不过是个凡人,只是尽力而为、问心无愧罢了。

关注小镇的年轻人很多(18-25岁10%),有年轻后代的也很多(45岁以上20%)。希望在面临类似关键决策的时候,能够想起来小镇曾经分享过的看法,带来一些价值。

先说一个基本的意识,这是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也未必纠正过来的。

那就是必须明白:努力并不必然意味着成功,甚至未必会让现状变得更好,不正确的努力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十几年的教育,太过于固定,就那点知识点,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分数更高一点,也不需要思考到底怎么努力才是对的,路径很清晰,少数人走不一样的路得有长辈指路。

但是自高考结束进入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就一定要明白,从此以后未来方向变得无穷多,努力错了方向,极有可能南辕北辙,最起码会浪费时间精力。比如大学里参加什么社团、学生会,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这种经历是否对自己的目的有益。

至于工作以后的抉择就更多了,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握好几个人生的关键抉择。

注意考学、报专业乃至去什么城市、去哪个公司工作等等,这些都算不上关键抉择,因为有太多的机会去弥补。就拿考学来说,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没那么重要,注意这里是从整个人生角度去说,道理很简单,考学报专业的基础是分数,而分数是过去十几年的结果,分数摆在这里,选A选B又或者选C,区别真的很大吗?

何况,进入大学之后,到下一个人生节点也就是工作,中间有漫长的几年时间,这几年的表现、努力决定下一个人生节点的走向,到了节点,其实没多少可选的。

所谓抉择,一定是有的选,而且选不同方向,会有天差地别的区别。

目前小镇个人觉得,关键的抉择有三个:买房、婚姻、育儿

这三个如果错判,后果很严重,不说万劫不复,但是像开头提到的这对小夫妻,就会大大增加人生的难度,这对于没多少积累、长辈也很难给多少支持的年轻人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先说第一个买房。

关注这对小夫妻时,这对小夫妻已经买房了,准备还第一个月月供,小镇立即留言,强烈建议这对小夫妻如有可能尽快与开发商协商退房,哪怕损失一些钱。
并且还建议:如果能退房,接下来绝对不要碰期房,新房现房最好也别考虑,就买二手房,两个人多花点时间,周末走走所在城市的各个小区,看上几十个小区、上百套房子,想清楚自己的居住需求。

很遗憾,对方或许是没看到,毕竟抖音平台的留言太多了。

这个观点是小镇一贯给年轻人的普遍购房建议,具体可以看去年7月的一篇文章:《安家立业、避坑发展:普通人的购房指南》,这是一篇付费文章,建议还没有购房的花一瓶饮料前看一看,当然自愿决定。

很多人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买个手机甚至更便宜的东西,会东比西比,还要查评测、看评论,折腾好久,但是比手机贵百倍、千倍的房子,经常出现冲动决策,思考时间可能连几个小时都没有,更别说实地调研、用尽全力思考,这或许跟房子严重偏离正常生活,所以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房子没有概念,稀里糊涂就做出了人生可能最重要的抉择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小镇把“买新房还是二手房”作为第一个回答的问题,想清楚这个问题,就能避开很多坑。

有很多买期房的,原因是觉得便宜。

但真的便宜吗?不能光看房价,还要考虑综合成本。

在很多城市,无论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乃至县城,有大量装修的还不错的二手房,如果买了这样的房子,几个月就能完成交易,基础好的房子不需要大改硬件,刷刷漆、换下门窗灶具,小改一下,基本上一两个月就能入住,还不用担心空气污染问题。

仅这一项,就起码省了两三年的租金,还有装修费,就算加上中介费,算下来已经不会比期房贵了。更何况期房以及新房,到手就打折,这跟买新车一个道理,尤其期房起码有5%的营销推广费,羊毛出在羊身上。具体不能再多说了,得对购买付费文章的朋友们负责。

更不要说,期房的不确定性太大,这里的不确定性说的还不是烂尾问题,而是建筑质量、小区环境、邻居素质、周边配套、生活体验等等直接关系到居住的核心因素,而二手房就不同了,只要自己认真多去调研,这些事情都能看出来,靠自身努力能够避坑。

只不过这种做法需要自己花更多心思,要多思考,但关键抉择不思考,说的难听点,之后碰到问题,就别埋怨,要怪就怪自己。

这是这对小夫妻第一个错误,他两个所在的城市毕竟规模不小了,房屋中介也很发达了,小镇都曾了解过这个城市的二手房,在APP上看了几十套房子,还在地图上大概看了下基本情况。

就算不选二手房,那最起码去看看啊,这是悲剧的开始。

如果接下来有购房意向的,更加强烈建议考虑二手房。这与接下来的房地产政策和期房、现房的特点有关,今天不展开了,如果有读者感兴趣,可以留个言,有兴趣的多了就一并谈谈。

同时还建议对方能退房的话,别急着再买房,等几个月,利率就会下调。
后来都知道了,这对小夫妻几乎在最高位站岗,所幸后来调整房贷存量利率,这对小夫妻又折腾了很久。
小镇当时写文章已经很明确的说,利率一定会在近期调整,考虑到政策节点,要么元旦后,要么三月两会后,只需要再等几个月,就会轻松太多,而相比金钱的损失,情绪少内耗更加重要,幸运的是这对小夫妻很坚强也很乐观。

至于赚的不多却买了周围单价最高的房子,还买了三居的大房子,这个小镇不觉得是啥大问题,每个人有自己的考虑,而且作为拥有相当关注的自媒体博主,还是有更多收益的。

第二和第三次建议,就是关于如何用好舆论,不被舆论所害。

这对小夫妻经验、阅历不足,对社会现实的运转规律不了解,没有能力驾驭如此庞大的关注带来的影响力,结果就像小孩子挥舞屠龙刀,又如小儿抱金过闹市,反受其害。

网络时代,让很多人一下子拥有了与自己过往、经历、认知不匹配的社会影响力,不一定是好事,特别需要有人帮一帮,讲一讲那些坑不能碰。
事实上去年夏天,小镇就了解到这对小夫妻的账号存在危机,还专门提醒对方调整,没有下文、没有回复。其实当时平台已经很照顾这对小夫妻了,并没有进行处理,实际已经越线了,很幸运。
连续建议没听就没再关注了,也取关了,直到今年偶尔刷到这对小夫妻开着直播在售楼处维权,了解了一番,原来不是因为烂尾楼,而是要2万多返现。
这对小夫妻周围显然没有靠谱的人帮一把,甚至可能有坏人,见不得别人好,把这对小夫妻往坑里带。

就给了最后一个建议:一定要明白舆论神器轻易不要动用,既然已经开始利用舆论这个神器,那就要尽可能减少敌人,要集火具体的个人,而不是针对一个组织

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下区别:

这对小夫妻把矛头指向整个公司,动辄某某公司如何如何,还开着直播,在售楼处做了很多有些不太好的动作,说的严重点影响到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对正陷于危机中的公司造成了更大不良影响,其实可以跟寻衅滋事关联的,也就是因为考虑舆论影响才没处理。

但针对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就不是某个具体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组织面临的公共事件,不可能妥协,决策也就不断上升,这就给自己树了一个庞大的敌人。

想想看,既然目的是为了2万多元,那就用2万多元的力度来维权。

如果是小镇,就会针对说话管用的最低层级的某个人,可以是当初买房时承诺的那个销售经理的上一级主管,如果找不到是谁,有个简单办法,查一下这家公司城市分公司的法人是谁或者负责销售的副总是谁,就指名道姓找这个人,对公司其他人都客客气气的,甚至还要不停的夸这家公司。

想想看,哪一个风险更小、更容易解决问题呢?

不需要知道这钱哪里出、怎么出,抓住具体的人,这个人自己会想办法,甚至最后公司和这个人各出一半都不奇怪。

好好体会下两种方式的区别。

就写到这吧,希望这对小夫妻能够看到,已经在错误的方向努力太多了,一定要好好想一想,别再被一些人往坑里带,不要再到处明里暗里暗示自己被施压,对于那些网络上表示同情的,一定要想明白是真的同情,还是仅仅为了流量。

不过也不必过于失落,人生很长,对这对小夫妻来说,目前遭遇的这一切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调整好,好好想想以后怎么办,还是很有奔头的。

而对于大家而言,保持同情很好,关心社会也没错。
但还是《少关心社会,多关心自己》这篇说的:先修身,强大自己。


其他文章推荐
■  安家立业、避坑发展:普通人的购房指南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分层的真实社会,如何向上破圈?
■  一项事关亿万民生的政策,为何出台八年仍进展缓慢?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