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今天尝试一种新的文风,也就是小镇线下演讲时候的风格,还请大家体验下,文后有个小调研。

有一些很重大的事,未来几年需要重点做好。

针对的关键问题是经济结构,我们的制造业太重,服务业又太轻
制造业太重,是产能巨大,但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产能利用率常年不高,在过去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比如萨伊定律看来,经济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生产过剩,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也就是说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但不得不说,经济界太多不学无术,对于自己领域内最新的研究不去跟随,就拿着教科书上老黄历去分析现实问题,怎么可能分析的对?

经济学、社会学是对现实规律的总结概括,是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像数学、物理,就算几千年前总结的定律,现在仍然能用,未来不管几万年也能用,无非随着对现实的认知提升,需要加一个限定,比如经典物理学,现在要加一个限定词“低速、宏观条件下”。

萨伊定律那是200年前流行的经济思想,在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人类岁月,产出不足是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困扰。包括我们分析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周期律,核心还是产出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因此,在19世纪初的时候,萨伊定律是成立的,任何国家竭尽全力考虑的是促进生产,只要生产出来了,不管质量、样式,总会有人需要,无非就是价格调整罢了。

到了今天,萨伊定律也可以成立,但也需要加一个限定“在社会总产出严重不足时”。

放在现在的中国,如果一个专业研究经济学的,再把萨伊定律放在嘴边,那就需要好好反省,有多久没有去学习了。其实网络上最近热议的“西方伪史论”,也是类似的问题。

小镇十来年前在基层,曾经对所在乡镇的所有企业进行了多轮走访调研,当时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很多工厂开工率很低。比如一家专门给国外品牌服装代工的服装厂,小镇有时去那买特别便宜的没通过验收的次品衣服,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几百块钱的品牌货,但这家一年产能利用率还不到20%。

传统制造业不多说了,就说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各地一哄而上,其中关键的动力电池,2023年6月产能为1860Gwh,实际生产了多少还没有明确数据,但是2022年产能1260Gwh利用率才51.6%,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明显下降,这就意味着今年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估计也就是40%。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国产汽车品牌面临的,传统燃油、合资车企也一样,上半年产能是1830.8万辆,但产量只有383万辆,总体利用率是41.9%。整机厂产能利用率的低迷,必将影响到背后庞大的产业链。

来自:第一财经统计

如果产能高于需求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产能一定会永久性下降,也就意味着更多产线关闭、工厂停工、企业倒闭,再然后就是失业。

所以,这几年一直喊促进需求,想尽办法走出去,给中国产能寻找需求,起码是能够获得维持下去的需求,这才能熬过冬天。

那么需求怎么样呢?
今年中秋国庆旅游人均支出基本回到了2019年的97.5%,而从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来看,相比2019年还低2个百分点,想要恢复2019年水平,并且进一步增长,还需要时间,估计3年时间还是需要的,对未来的预期一旦发生变化,出现了消费降级,再想启动消费升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有几个数据就很明显,比如最近小镇从各个平台都看到热议医保提价,“380元”热度很高,指的主要是保障基本的城乡居民医保,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减少了2500万人。注意,职工医保参保人数一直在增长。

这里面确实有政策解读不到位,被一些无良的带歪了,正确解读政策重要性绝不亚于制定政策,这一点之后再谈,也有大变化。
居民医保可以说是国家给出的最大福利,几百块钱一年真的不贵,不能总抱着“追着给的肯定有问题”的想法,觉得政府组织人力不停的上门劝说买医保,就是盯上了他手里的几百块钱,说实在的就算2500万人按照比380元更高的500元缴纳,一年也才125亿,2022年居民医保支出9353.4亿。

这就跟前些年各地政府催着一次性缴清15年社保,就可以领养老金了,就算按照最高缴费金额,也就是几万元。很多人也是认为要骗他钱,死活不交还辱骂上门劝说的工作人员,结果呢?看着别人每月拿钱,眼红了,反过来要求必须同意他补缴。

但没办法,政策窗口期过去了。

强烈劝告一句:越是不宽裕、越是窘迫,更要把居民医保交了,如果可以,最好也购买所在地政府主导的普惠保,小镇自己一直购买。

千万千万不要觉得不看病买保险就等于扔水漂,医保是救命用的。

就说到这,继续说需求。

居民消费受到分配影响,短期内很难调整。虽然如昨天《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提到的,金融的大改革,也是一次分配的改革,就是要求金融业要让利
比如从现在占GDP增加值的8%,持续下降到6%更甚至5%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行不行?

能不能不要再把“金融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当成政绩了,现在需要的是降低占比,本来2018年占比已经下降到7.68%了,结果疫情一来,又涨到了8%。

3%的增加值占比,如果按照2022年GDP121万亿计算,是3.63万亿,就算按照70%的服务贸易转换率,把增加值转为产值,那就是5万亿(3.63除以70%)

中国14亿人,每人每年能够获得3571元,正好是一个月的可支配收入(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

当然实际算起来比较繁琐,仅简单的举个例子,明白道理就行。事实上,如果金融能够大幅让利,必然意味着金融底层逻辑的调整,意味着金融运行模式的变革,资本价格会下降,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自然会鼓励创业创新,经济活力就有了。

金融少赚点,也试试其他行业赚辛苦钱的感觉。哪怕降到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GDP占比4.9%,都不说更低的欧盟成员国水平,带给14亿人的就不仅仅每年增加10%收入。

也难怪金融挨骂。

金融改革,分配调整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还是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服务业,多做加法

有很多自媒体老是批评服务业发展,老是强调中国人口多、情况不同,所以必须以一二产业为主,不能把服务业搞得占比高于一二产业,还举了很多例子。

但是,说这些老调调的是否知道,服务业也分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常见的理发、美甲等等属于生活性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也属于实体经济。

苹果实际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公司,根本不是制造业,这就是之前提到的苹果发扬光大的“全球无工厂”模式,目前很多美国公司已经采用这一模式,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参见《藏在水面以下的真实世界》)

本质上就是苹果成为了苹果产业链的链头,把制造业外包出去,比如外包给富士康等企业,苹果本身不做制造,专注于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科研开发、产业链金融服务、数字化服务、管理服务等等。
苹果产业链企业入链之后不仅有了订单,还能接受苹果全方位的改造提升,从生产制造到管理体系,方方面面,这就是为什么苹果要求这么苛刻,仍然很多企业想要加入。

苹果的这种改造支持就属于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们做得怎么样呢?

用积极的方式形容吧:潜力极其巨大

细节不多说了,能不停地说几个小时,还是说宏观数据,这个最体现现状。

2022年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是8891亿美元,5980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再创历史新高,但仅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4%,但是一般发达国家贸易量30%是服务贸易。

从逆顺差来看,货物贸易顺差6856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943亿美元,是不是感觉还能接受,毕竟大顺小逆。

但是一定要明白:产值和增加值不是一回事,而不同产业产值折算为增加值的比例也差别很大。

比如制造业也就是货物,产值转化为增加值大概也就是20%左右,具体根据产品不同有所差别,作为一般性理解,就简单点。

去年顺差6856亿美元,折算为增加值也就是GDP只有1317亿美元(6856*20%)

而服务贸易产值折算为增加值的比率是70%左右,上面计算金融的时候就是用的服务贸易的折算比例大致计算。

那么943亿美元折算为GDP是660.1亿美元(943*70%)

所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大顺小逆”,最终折算进GDP,不是增加的6856-943=5913亿美元,而是1317-660.1=656.9亿美元。

而2022年还是好的情况,因为受疫情影响,出口大增,虽然由于外国人来中国少了,所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大头也就是外国人在华旅游、住宿、游玩支出的外汇少了,但总体是赚的。

如果换成之前,比如2019年货物贸易顺差420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146亿美元,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折算为增加值也就是GDP为:(4200*0.2)-(2146*0.7)=-662.2亿美元。

近几年先进制造业出口增多也提高了货物贸易产值折算为增加值的比例。

没看错,从增加值角度看对外贸易,我们才是逆差国,而且占全球逆差的三分之一左右。

再次推荐参照阅读《藏在水面以下的真实世界

不要再老讲所谓的资本卷着钱跑了之类的话,资本不赚钱难道是献爱心的?资本有钱但不傻。
更本质的原因就放在明面:

货物贸易极为发达,但服务贸易潜力巨大,所以服务贸易逆差把货物贸易的顺差基本抵消掉了。

这背后关键还是国内经济结构的问题,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服务业看起来很大,2022年占比52.8%,2023年上半年达到56%,生产性服务业看起来也不错,2022年占比达到31.3%,占服务业总规模的60%左右。

但要继续深挖会发现,魔鬼藏在细节里。比如物流占GDP大概15%,而东南亚一般是10%,欧美是7%左右,的确这些国家没有中国大、人口多,但中国人口密集本应该是物流降低成本的优势,就像只有在中国城市里,快递外卖才能把单次服务的成本压到极限。

为什么物流占比这么高?

其实物流行业几千万从业者,绝大多数人比如货车司机,收入并不高,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甚至比很多国家高一两倍,主要是产业规划、交通规划、高速长期收费等问题。

先说交通规划,中国铁路有了巨大发展,而且铁路运输比汽车运输成本低很多,大概四分之一,从成本上讲,就应该尽可能优先使用火车货运,但2022年火车货运货物总吨数占比只有2%多点,公路货运高达90.58%,就算铁路运输距离更长,吨公里数占比好看一点点,但如此比例怎么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问题是没办法,常说的“七通一平”,也就是道路、给水、电、排水、热力、电信、燃气“七通”以及土地平整。

但注意,并不包括通铁路,如果用火车运输,解决不了货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得额外增加至少两次装卸,装卸的成本很高尤其很慢,还得用汽车再运过去,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用汽车货运,直接点到点。

所以国家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新出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交通领域重要文件特别强调“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才要搞大交通,把铁路、民航等归入交通部,当然也有一些挑战,在这篇文章中谈了一些《机构改革下的“恩怨纠葛”
而产业规划加剧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地方锦标赛”机制各地政府都极大力度招商引资,兴建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导致产业链布局分散在全国,并不集中,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接下来也要想办法调整传统的“晋升锦标赛”机制,这就是组织改革。

至于高速公路持续收费问题,按理说20年、25年或者30年收费期满,什么成本也得收回来了,但实际呢?

就说小镇的例子,之前住在东五环外,京通快速路有个会村收费站,上去就得交5元,开车的话一天就是10元,一年怎么也得交几千元,要不然得在辅路慢慢堵几公里。

2021年京通快速路营业收入3亿,就是这么收上来的。当时约定30年收费权限,好在2022年6月10日调整收费,除了进京方向早7-9时收费,其余时段各方向免费。要感谢市政府搬到通州副中心。

还有多少高速公路超过约定收费期还在收费?当初制定的收费期,是否可以缩短?

不展开了。

最后总结下:

服务业当然要大力发展,但国家说的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如果生活性服务业过快增长,那结果就是30元理发一次变成100元、200元一次,看起来数据高了,但实际还是理一次发。

唯有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针对制造业、农业、非制造业工业的科研开发,还是物流运输、产业金融、数字化、批发零售等等,有实体经济做底子,就很牢固,产出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数字游戏。

这就是国家强调的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比重绝对不能低于25%,加上农业、非制造业的工业比如挖掘业,再加上房地产的建筑业,第二产业占比能达到35%左右。

再把生产性服务业搞起来,继续保持占服务业50%或者更高一点的比例,实体经济(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就能保持在65%左右,这样的经济结构就很稳了,就变成一个重心很低、底盘很稳、能够抗住风高浪急的不倒翁。

如果有一天:在服务贸易上,能够实现顺差,届时大不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而言有着海量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
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其他文章推荐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机构改革下的“恩怨纠葛”
■  国家下的军令状,容不得讨价还价
■  这个世界其实是个草台班子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