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清华女神,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辞职了
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错过再等12年!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几百年前的劣势,却是未来的优势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4-04-24
词不达意的翻译非常害人,极度影响对现实事物的认知。
比如当前国际斗争,焦点就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争。
按照一般认知,全球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通过全球化将分散的人类文明凝聚在一起,甚至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于是全人类才能够更高效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取长补短、创造更高的人类财富。
既然如此,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大国要搞“逆全球化”,这不是倒行逆施,损害自己本国利益吗?
于是就会觉得有些国家要么是输不起,以前强势的时候搞全球化,竞争不过了就耍赖皮;要么觉得有些国家目光短浅,只看到短期的一点点好处,却忽略了此消彼长的中长期。
这就大错特错了,这会导致重大误判。
其实把人类文明通过各种技术方式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人类利用技术和资源的效率,这是一种现象,准确的翻译应该是
“全球性”
,英文中对应名词“globality”,属于社会学领域。
资源禀赋、相对优势等理论,都是基于“全球性”展开的。
而
“全球化”
,更应该理解为动词,对应英文单词“globalize”,这个单词对应中文翻译为
“(使)……全球化”
,指某个国家通过某种方式,把某种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向全球推广,让地方性的事物变成全球共识,简而言之就是“普世价值”。
好好体会“全球性”和“全球化”的区别,思考下日常我们说的话,哪些实际指的是“全球性”,哪些指的是“全球化”。
强调人类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充分发挥自身相对优势,共同发展,这属于“全球性”,我们日常说全球各国共同合作强调的是“全球性”的正面价值,当然可以各国商量着来,合作共赢。
但是“全球化”从一开始就一定有一个主导文明、主导国家,哪怕一开始有多个,最终也一定会决出最终胜利者,从而把这个胜利者的种种特质,比如商品、社会制度、文化、信仰等等向全世界推广,最终胜利的国家,就是所谓的“全球帝国”。
举个例子,有一本书《地球是平的》,看起来是在说全球协作多么的有利,但实际上全书强调的是用各种力量把全世界碾平,从而建立一个唯一的世界帝国,从目录就能看出来,比如第二章就叫“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这才是“历史终结”的真正含义。
人类“全球化”的历史,就是
某个国家通过某种方式最终将自己的东西推广到全世界
,其中各个原本属于地球某个区域的文明,为了争夺人类文明的主导权而开展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往往诉诸于战争。
比如人类“全球化”的第一波,大致可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1789年巴黎公社革命。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小镇选择这种划分,是因为巴黎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而这次革命可以认为是“逆全球化”,注意本文强调的“全球化”与“全球性”的区别。
所谓“逆全球化”,反抗的就是当时全球帝国主导的普世秩序。
在这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也就是“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兰西、德国等等欧洲文明纷纷登场,也建立了周期不等的帝国,但最终的胜利者是英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
但注意,英国只是欧洲文明的核心代表,伴随英国的坚船利炮,欧洲文明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开始向全球扩张,要求世界上其他国家要按照欧洲人的方式重塑。
现在有很多人可惜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全球化”,觉得当年中国起码有三次历史性机遇。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早得多,当时中国远洋航海能力冠绝全球;然后是明代海商集团,在中国沿海一直压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三个海洋大国,完全有希望争夺全球主导权;再然后是明末清初,当时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中国,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文明的大规模交融,历史上被称为“中西会通”。
也出现了很多大家,比如出生于1562年的大科学家徐光启,他就倡导“中西会通”,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到了清代,即使是康熙时期,也并不排斥学习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康熙本人也很喜爱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在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了康熙演算数学问题的草稿纸、三角尺、圆规等,他亲政后还平反了汤若望案。
如果这一时期开始着手,起码不至于被日本之流欺压。
为什么错过这三次机遇,有很多解释,比如从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角度去阐述。康熙时期,是因为“九龙夺嫡”时,传教士站在了雍正的对手一边,导致雍正即位后下令禁教;又比如明代海商集团,被国内外势力夹击;至于郑和七下西洋,说法就更多了。
但是有一个或许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天朝上邦”思想。
“全球化”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向全世界推广,但中国古代并不热衷于把海外变成中国。
比如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很多国家的君主、使者回来朝贡,但并没有把明朝的生活方式向沿途的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推广,海外华人众多,但往往被当地同化,最终融合出来了带有中国和当地特点的新文明。
这也是中国文明极其善于同化、包容的特征,并不强迫其他民族、国家一定跟中国一样,在这方面,欧洲文明显然霸道得多,他们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跟自己的不一样,那就是错的、不符合上帝的旨意,自然就要改。
不习惯把自己的东西向全世界推广、改造世界,又怎么可能实现“全球化”?
所以,第一次全球化,中国错过了,很可惜。
之前提到第一次全球化以1789年巴黎大革命作为终点,就是因为以巴黎大革命为起点,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而共产主义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反对的一大重点就是帝国向全世界强行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帝国的“全球化”。
因此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后来的被帝国压迫的国家和民族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等等,实际就是在打破帝国的“全球化”,这本质还是“逆全球化”。
这就是把巴黎大革命作为第一次全球化终点的原因。
从1789年开始,帝国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出现了更为激烈的斗争,帝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第二次全球化,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极大损失。
而从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开始,最终的顶点就是美苏两个阵营的冷战,而关键的转折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战略上,这就决定了苏联的最终落败,从1914年到1972年可以认为是第三次全球化。
而在这段时期,全球化实际存在两个核心,分别是苏联和美国,两个核心分别在自己的阵营推广自己的“普世文明”,用自己的理念去改造全球,两个阵营进行了激烈的博弈。
在这个时期,中国牺牲很大,但也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博弈,客观上给了我们改变现状的机遇,最起码加快了发展步伐。
而我们现在熟悉的“全球化”,就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一家独大,把美国的一切变成了所谓的“普世价值”,用美国习惯的一切去强迫改造全球,现在一想到经济、金融、文化、军事等等,都绕不开美国。
这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全世界看起来有近200个主权国家,但整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是美国式的,多数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不同程度的被美国影响甚至掌控,这些国家与其说独立,不如说是罗马时期的帝国行省,美国要维持的也就是单极的世界。
多极化,实际就是反抗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这本质就是“逆全球化”,只不过隐藏了一个主体,那就是“美国的”,完成的表述应该是“逆美国的全球化”。
所以在此前几十年,美国一直强调“全球化”,实际就是强推美国的意识形态,要求全世界都变成美国的样子;而现在美国也开始提“逆全球化”,并不是反对人类文明合作提高效率的“全球性”,而是因为美国关注到新的全球秩序和理念正在崛起,美国人要逆的是这个新秩序和理念。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十年,也就是第四次全球化,我们实现了快速崛起,但要注意到世界局势的变化,注意到全世界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博弈,这就意味着美国一家独大的第四次全球化已近尾声。
人类协作的“全球性”大势所趋不可更改,唯一需要角逐的就是由谁来主导下一个阶段,也就是第五次全球化。
从几千年文明史来看,中国人并不热衷于主动改变其他民族和国家,而是强调天下一家、和谐共处,这在几百年前确实不太符合全人类发展阶段,错过了第一次全球化。
但几百年后的今天,情况显然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国越来越追求独立自主,过去强行推广一国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变得不合时宜,尊重各国差异和自主,变得更有生命力。
谁能构建更适应未来的“全球化”理念,谁就将主导全球未来。
以后再看到“全球化”这个词,不妨多想一个问题:
是谁的“全球化”?什么样的“全球化”?
其他文章推荐
■
大变革:2024年的中国战略与决策方向
■
未来的重大改革:剑指金融,重塑分配
■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
二十年纵横捭阖,属于普京的永久之国
■
坚定决心,让“该死”的死掉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
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大树乡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