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利益相关”,今天清华大学再次辟谣,作为清华学子理应响应,捍卫母校荣光。还请大家帮忙,多多转发。
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天然自带流量。无论什么事只要带上清华的名头,总能引起更多关注,所以几乎每一年新生大会,校领导发言都会强调:作为清华学生,就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的确应该,毕竟清华获得的国家支持、社会优待以及人生路上的种种加成太多了。但清华也就成了被围攻的焦点,在被黑上,清华总算稳稳压住了北大。一个最常被黑的点就是:清华毕业生80%出国,并且基本不回国,对国家贡献对不住清华的地位,是美国大学“预科班”等等。对数据进行处理目的是为了量化真实情况,“80%”之类的基本是用来增强语气,表达情绪,数据到底是多少并不重要,既然本就是编造,也就没必要精确,其目的不过是为了编造一个极为夸张的数据表达对清华的不满,质疑为什么清华毕业生要给美国人打工。说的重一点,这是典型的“颜色革命”手法,就是要解构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从而质疑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消磨对国家的信任,一个整体的国家很难咬动,就通过种种解构把这个国家拆分成很多小块,日积月累的蚕食下去。本来这种造谣根本不用回应。因为类似的谣言在20多年前就存在,只不过恰恰相反,那时候因为清华毕业生出国比例太低,一直被出国率更高的985大学学生在网络上嘲笑“为什么清华毕业生出国率低?”。类似的嘲笑还有“外企为什么不要清华毕业生?”“清华为什么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学?”等等。当年有特殊情况,中国在方方面面确实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当时国内顶级的清北也得不到公平的评价,世界大学排名常年在200名开外,而当年也是外企特别吃香的时候。所以,当年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生都对出国颇为积极,甚至不管什么学校,能出去就行。不仅是对国外物质生活的渴望,也是因为科研和个人发展,像理科为主的中科大等就更倾向于出国,因为当时国内缺乏理科研究的配套科研基础和产业,想要钻研前沿只能出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不具备回国条件。现在不一样了,就在1月13日,“七国院士”,全球最顶级的力学专家高华建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才施展才华的宝地。
事实上,从改革开放至今,清华出国留学率一直都不高,长期在所有985高校中排中游。这跟清华工科占比高有关,相比理科,工科在国内有更多施展空间、更需要结合国情开展科研,出国需求没有理科那么强。另外还有一个尴尬的原因:清华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太好。为提高清华学生的英语水平,2004年举办了首届大一新生英语夏令营,专门强化英语学习,但效果其实一般,英语学习的热情并不高。这跟一些客观原因也有关系,一般集中申请留学学校的时间在保研后两个月,申请不到好学校就没书读,而出国就得放弃保研资格,这里面的风险并不低,对于清华这一级的学校来说,自然出国留学的比例就更低了。正因为过去一直被骂“留学率太低”“外企不要清华的”,也被骂习惯了,反而是清华的学生气不过要辩解“不像你们一心要出国、去外企,我们要留在国内建设国家”,其实当年说这话挺有些像孔乙己梗着脖子辩解,在那个出国好、外企好的时代,其实挺无力的。没想到风水轮流转,一夜之间突然开始攻击“清华毕业生80%出国”,如此荒诞,以至于虽然留言不断,但一直没有正面辩解。毕竟相关去向数据一直是公开的,有网就能看到。实际总体出国留学率一直在20%以下,比如2015届毕业生,总体出国(境)率是16.3%,本科生最高是27.8%,而硕士、博士分别为6.5%和8.7%。大家可以到清华官网查询“清华大学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1年第一次正式辟谣:强调清华是国家的大学,过去十年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占比约14.2%,而且十年来出境校友超半数已回国。2023年上半年再次专门辟谣,当时专门列举了2022届毕业生去向,还引起了一些舆论关注,但当时有一个说法是“不过是因为疫情出不去罢了”,虽然过往数据很清楚,哪怕2019年总体出国(境)率也不过15.3%,而且本科、硕士、博士出国(境)率一直在持续下降。毕竟上过大学的都知道,但凡有可能,谁也不想降低自己学历的含金量。过去清华排名世界200名开外,那国外颇多高校值得去,所以上世纪80、90年代的清华毕业生,很多都有国外留学经历,但是随着清华世界排名越来越高,考虑到国外排名本就吃亏,实际影响力更高,还能有多少海外高校含金量更高?更何况国家在2001年之后飞速发展,多数之前出国的后来发展比留在国内的更差。不过如果愿意费心思多查证下的人,也就不会相信“80%出国”的谣言了,所以还是得继续辟谣。2024年1月17日,清华大学各官方平台再次针对“80%毕业生出国”辟谣,这次更加用心,题目直接是“五问:清华毕业生去哪了?”,针对主要谣言一一点名。
各大官媒纷纷转载,辟谣甚至上了微博热搜,可见清华流量之大。
这次针对造谣,又增加了新的信息:近20年出国留学校友在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已归国工作;2023届毕业生,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比例为83%,而且过去十多年在这些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一直在80%以上有人说:统计数据造假,自己认识的谁谁都跑了;
有人说:为什么只强调“大部分归国”,不说具体比例,是不是心虚;
等等,小镇本想一一驳斥,但想了想没必要,有耐心看到这里还不骂小镇的,相信也不至于提出这种疑问。毕竟太多谣言太过荒唐,比如这几年华为成了国家崛起的正面典型,于是新的谣言诞生了“为什么华为不要清华毕业生?”。然而华为十多年来一直位居清华毕业生就业去向前三,而且自2016年开始一直是第一,另一个基本稳居前三的是国家电网公司。
需要说明的是2021年之后未再公开具体去向单位清单,但在最新辟谣中,特别强调民企中去向前二的是华为与比亚迪。
至此,对于“清华毕业生80%出国”的谣言已经破了,仍然相信的就属于个人爱好了。至于“硅谷有2万清华人”这样的谣言,也大体类似,其实清华百余年来本科、硕士、博士再加上MBA等非全日制毕业生,总共也就26万人左右,在世的大概也就22万人,扣去1万左右的外国留学生,中国人(包括后来改国籍的)也就21万人左右,其中1982年以后毕业的中国人大概也就19万人。至于所谓的“硅谷有2万清华人”,大概是因为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中国日报》有一篇报道提到“约有2万名清华校友身在海外,大部分在北美,其中约有1万人在硅谷”,这其实很好理解,全世界值得清华人去的国家,也无非极少数发达国家。结果以讹传讹就成了“硅谷有2万人”,当然如果把所有清华的都算上,也可能有,毕竟台湾还有一个清华大学,两校校徽非常相近,海外校友活动联系也很紧密,而台湾在全球赴美留学中常年位居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前二,直到1990年才被超越,而台湾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数量并不少。
一个是质疑清华大学对于国家建设贡献不足,说“大国工匠中少见清华人身影”;先说第一个,其实这个问题不想回应,实际从事科研的从来不会质疑这个问题,清华历年毕业生确实大部分前往体制内,但多是科研单位。
但这个谣言实在太猛烈,逼得清华大学干脆出了个猛招釜底抽薪,先是组织各院系搞“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最近更是拍了一部长达百篇的纪录片,片名《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可点击跳转)。这部纪录片涵盖上天、入地、升空、方方面面,包括近些年普遍关注的大国工程,不仅仅是展示清华,更是展示近些年来祖国的成就,敬请关注。被逼到为了辟谣拍一部大型纪录片,可见谣言之猛烈、危害之大。至于“美国为什么不制裁清华”,什么时候要靠其他国家伤害谁作为学校的评价标准了?这是得了PTSD吗?美国目前列入制裁的高校数量并不多,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是不是没列进去的都有问题?谁家打牌一上来就扔王炸?清华毕竟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学,考虑到国际大学排名对国内大学的歧视,清华大学实际全球排名起码前十,与全世界包括美国都有非常多的联合研究,除非中美两国关系真的到了冰点以下,怎么可能制裁最顶级的高校?还不提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其他细节都不多说了,比如针对的项目,又比如清华的学科设置等。最后一问,为什么清华成了被抹黑的焦点,甚至比北大还惨得多?首先,清华前身顶着一个“留美预科学校”的名头,很有煽动性,符合人性弱点。其次,清华传统就是“又红又专”,“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一度是清华实际校训,而不是熟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的爱国教育贯穿始终,所以2021年清华110周年校庆,总书记视察清华,再次提及“又红又专”。
清华被国家认证“又红又专”,自然成了某些势力最大的眼中钉。最重要的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种种重点领域、重点单位,清华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而且不仅仅是科研,在国家治理领域,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这与清华“又红又专”的传统密切相关。倘若,清华真的如那些谣言抹黑的那样,那国家为何还如此重视清华?这些谣言是想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许,如果清华真的如那些谣言一样,说不定在网络上的名声反而好得很呢。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