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艾草,清宫还有……

顾小谔 皇史宬 2020-08-23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艾草、饮雄黄酒等诸多习俗。天家富贵,端午节排场自与民间不同,但习俗一致,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时多携宫眷在圆明园福海看龙舟竞渡,五月初一到初五每日供奉的粽子数以千计,宫内众人不仅佩戴五毒荷包应景,清初还于每年农历四月三十日各宫殿安置五毒挂屏,六月初二日撤下。
那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清宫端午还有哪些节令活动呢?
 
联络感情的锭子药
五月以后天气转热,蚊蝇滋生,疫病流行,因此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五月初五更被称为“恶日”,由此产生了诸多辟邪驱毒的习俗,如插艾草、喝雄黄酒、佩香囊、合诸药等。清宫的锭子药也是由此而来。
锭子药是锭剂药品的统称,即将药物研成细粉,然后添加适当的粘合剂制成规定的形状。锭子药主要包括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噙化锭、万应锭等。
❖ 八宝太乙紫金锭(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都是造办处或御药房制作的成药,但其形状多样,除了常见的纺锤形、圆柱形外,还有模仿自然生物形态的蒜头、葫芦等,以及取自宗教人物和祭法器的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十八罗汉、天师形象、太极图等。蒜头是五瑞之一,可以克五毒;葫芦则被认为能避邪毒之气;佛家八宝、十八罗汉、张天师被尊为驱邪的宝物和神灵。
药效也各自不同,如解毒辟秽、活血化瘀、清热安神、催生保命等,但主要功能还是驱暑、防病。
 “太乙紫金锭”长方木模子(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制作的锭子药数量庞大,除了宫中自用外,主要是用来赏赐臣工,联络君臣感情,因此制成后还要请画匠施彩画,连缀丝线,编结穗子,用黄榜纸、白榜纸、西纸等包裹后放入捧盒或糊黄纸的杉木盘子、匣子中,有些锭子药还饰以螺钿。
锭子药虽平日也时有赏赐,基本针对染病的重要臣子和恰逢疫病横行的军事地区,但集中颁赐的时间多在每年端午节。
这种赏赐主要可分两种,一是针对西北驻防官兵的集体赏赐,集中发生在雍乾两朝,因彼时西北用兵较多,为了安慰军心、激励士气和保证官兵健康,端午节常大量赏赐易携好用的锭子药。
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赏赐察汗里尔等六处军营紫金锭35包、蟾酥锭35包、离宫锭35包、盐水锭92包、噙化锭14包、有穗锭子240挂,另平安丸6100丸、人马平安散10斤、紫金锭15斤、盐水锭15斤。
❖ 雍正十一年四月十四日为多制作平安丸锭子药发往各路军营交给将军大臣赏赐官兵备用事上谕 

二是针对皇帝看重的大臣和皇亲,如嘉庆二十五年五月赏赐闽浙总督董教增端午药锭一匣,又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载元春从宫里送出锭子药等端午节赏赐,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成例。
❖ 闽浙总督董教增为恩赏端午节药锭谢恩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赏赐物品是联络君臣感情、体现君臣一体的重要方式之一。锭子药被作为常见赏赐品的做法起于雍正朝,针对驻防官兵的集体赏赐虽在乾隆朝后较为少见,但针对重臣的赏赐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锭子药以其易携易存、美观有效的特点,成为清廷唯一一种视为定例的赏赐药品,于每年端午节颁赐,在表达皇家恩宠、维系君臣感情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万应锭(故宫博物院藏)
 
留存实景的节令画

节令画,是专为节令应景而作的,多描绘风俗活动、节令清供等,大都色彩绚丽,充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清宫也有组织画家进行创作、庆贺佳节的惯例,多由皇帝派员传旨,待画家完成后再由专人取回呈皇帝阅览。

节令画是清代宫廷画家日常创作的主要画种之一。按所绘内容,现藏端午节令画大概包括节令静物、龙舟竞渡和历史人物,又以节令静物画为大宗,比较典型的如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二十九日郎世宁所绘画《午瑞图》,图中部画一青灰色瓷瓶,插有艾草和盛开的石榴花、蜀葵花,瓶左的托盘内装李子和樱桃,瓶右则散放几个粽子,图上方正中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印,右下角题“臣郎世宁恭画”,下钤“臣世宁”“簇画”二印。
❖ 郎世宁《午瑞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秉持西洋画法的写实原则,每件作品仿佛都是一帧皇家生活的照片,《午瑞图》所绘各种意向,既有时令花果,也有节令用品,如艾草和粽子,为研究清宫节令风俗提供了难得、真实而形象的材料。
据传为其弟子的徐扬还曾画过一部《端阳故事八祯》图册,画册共八开,采传统技法而非西洋画法,钤有“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乾隆鉴赏章,依次为《射粉团》《赐枭羹》《采药草》《养鸲鹆》《悬艾人》《系采丝》《裹角黍》和《观竞渡》,分别描绘了端午节间各项民俗活动,如“养鸲鹆”是指调教八哥,据说端午节是调教八哥的最佳时间,“裹角黍”则是包粽子,“悬艾人”是将艾草制成人形或虎形悬于门上。
❖ 徐扬《端阳故事八祯》(故宫博物院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宫廷节令画的功能性往往远胜艺术性,与春节前后流行的“清供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端午题材的节令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其蕴涵的传统文化、社会民俗、绘画技巧嬗变等诸多元素,却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

演绎传说的承应戏

中国戏曲承于礼乐传统,其发源与节令庆典密不可分,其中留存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节令礼仪。清乾隆时期按照节令等编排了特定的剧目,以满足内廷节庆观赏的需要,此后凡遇节令,内廷都排演相应主题的剧目,称为“月令承应戏”。

月令承应戏可分为仪典戏与观赏戏,前者仪式性更强,庄严祥和,但情节简单,占时较少,主要用于开场或筵宴之上;后者则更具艺术性,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占时也较长,更有娱乐消遣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前辈忠良关心民瘼,一类是各路人马收伏妖邪。
端午的承应戏多是对民间传说和习俗的演绎,如《奉敕除妖》《祛邪应节》讲的是张天师下界剪除五毒的故事,《灵符济世》讲的是吕洞宾散发镇邪灵符、采药收取五毒的传说,《正则成仙》《渔家言乐》则是屈原登仙后关心民间疾苦、建议取消龙舟竞渡的故事,这几个剧目多为独幕剧,属于仪典戏。
而《混元盒》则是一部有昆腔曲牌体演出的观赏戏,共四本三十二出,主要讲述张天师后人张捷在进京面圣途中,陆续收伏蜈蚣、白狐等妖,最终所有妖邪被文殊菩萨、姜太公、孔圣人共同收伏的故事。
❖ 梅兰芳先生表演京剧《混元盒》(上色老照片)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斗转星移,人事变迁,但不妨碍当今的人们了解过去的端午习俗与传说,愿大家品美食、饮美酒、赏美景,过一个开心有趣的端午节。
相关链接:

☆ 端午粽飘香

☆ 乾隆端午赏香珠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珍档展台|一件乾隆三十九年的日食方位题本
☆ 世界记忆|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
☆ 央视新闻|珍贵明清档案 世界文化遗产
☆ 档案开放|3万件档案和13万条目录向社会开放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端午安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