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珍贵明清档案 世界文化遗产
编者按: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一史馆”),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分别报道,向社会展示了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以及有着500余年历史记忆的珍贵文化遗产——明清档案。
皇史宬即将修缮
皇史宬正殿气势恢宏,是大型无梁殿建筑,整体仿中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制建造。通体砖石砌成,南北墙厚度分别为6.10米和5.84米,西墙的厚度是3.70米,无一钉一木,即谓“石室”,可以保持室温基本恒定。走进正殿,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触,殿内石台上放置着明清两代“金匮”,金匮使用名贵的楠木,外用铜皮包裹并鎏金,还雕刻有各种形制的云龙纹图案,既美观又实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介绍:我馆将对皇史宬的正殿还有一部分进行修缮,主要考虑做好下一步对公众开放各方面的准备。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推进,皇史宬南院居民已经开始进行搬迁腾退。目前,南院拆迁整治工作正在进行中,皇史宬修缮也将开始实施。修缮后的皇史宬将对公众开放,让更多的民众走进这座精美的古建筑,去了解它。
皇史宬殿内存有金匮150余个,高1.31米,宽1.34米,厚度是0.71米,它的重量达到166公斤。金匮做工精良,华贵耐用,防虫防霉。皇史宬建筑功能齐备,即能防火防潮,且冬暖夏凉,温湿度相对稳定,非常适宜保存档案文献。金匮原存放大红绫本的实录和圣训档案,装帧精美,实录有满、汉、蒙文3种文本,圣训有满、汉2种文本。
相关链接:☆ 皇史宬
档案文献遗产,作为承载社会发展和文明赓续的历史凭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开展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推动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共有24件档案分别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份保存完好的珍贵档案——《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这份绘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的彩图,依然如新,在2014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图上密密麻麻绘出的星星点点,却藏着大乾坤。全图主要有两大主图:《南赤道所见星图》和《北赤道所见星图》,两幅主图之间分别绘有各种小星图14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胡忠良介绍:《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很多图的名字汇总,有西方的,又有东方的。它既有西方的十二宫,又有东方的二十八(星)宿。该图由明代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
作为具有世界记忆的历史档案文献,《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见证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史。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早建立世界记忆国家名录的国家之一,该件档案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清代大金榜,是200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科举档案,像这样的大金榜,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保存有18件,满汉文合璧,一般长二三十米,它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该档案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目前,我国已有《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甲骨文》等13件(组)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1件(组)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另外,还有142件(组)入选《世界记忆中国国家名录》。
《实录》是中国传统典籍之一,始于唐朝,是记载皇帝在位期间重要事迹的编年体史册,后世因循沿袭。清朝典制是新继位皇帝为上一代皇帝开设实录馆,编修《实录》。《清实录》是利用原始档案,以编年体辑成的清代各帝统治时期的大事记,所记史实系统、详细,是清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史料之一。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书记韩永福介绍:清代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光绪帝11朝的《实录》,总数是4484卷,每一个皇帝的《实录》命名,是由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组成的,这函《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乾隆帝在位期间的生活起居、重大的政务活动,按照编年体的体例编纂。
这本《实录》抄写得非常精美,它用的是朱丝栏的格式,外面加包背装,由若干册形成一函,用一个函套来装帧。若干函形成一包,保存的非常完好。
《实录》是清朝最重要的档案史料,现在对于清史研究者来讲是非常珍贵的。由于《实录》是最完整,并且按照当时的档案来编纂,所以清史研究者对《实录》非常看重。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守护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