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牒形制概述
皇族的族谱称为玉牒,起源于唐代,是系统记载家族世系人物及相关信息的历史文献。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仅清代玉牒保存至今。清代玉牒可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记载了自显祖皇帝以下子孙及各宗族名谱,内容包括生育、婚嫁、继嗣、封爵、受职、升迁、降格及死亡等详细情况,装帧精美,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
清代玉牒纂修制做
玉牒纂修
纂修玉牒时,以宗人府所藏上届玉牒副本作为底本,粘签涂改,夹签标记,分页编号,缮写誊录,经严格审核、抄录、校对,确认无误后呈给皇帝审阅。待此次纂修玉牒新书告成后,要将所有散页归齐装于封套交宗人府于黄柜尊藏,不能随意丢放。玉牒馆虽为临时机构,但纂修玉牒有清晰的工作流程、严格的审核措施和完善的归档制度。
❖ 小玉牒夹签
制做玉牒物料
为了避免纸张随意支取与无度浪费,用纸采取“岁有定额,按数支领”的原则。每届玉牒馆开馆首次申领纸张都按上届支领数量申领,纂修期间根据需求续领,直到玉牒修成时核算领纸数量和使用数量,剩余纸张交还户部核销。玉牒书写、界划使用紫毫笔、湖笔、纯毫笔、大红袍画笔等,采用徽墨、硃墨,配以紫石砚台,此外还需银硃、广胶、螣黄等。
档案记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纂修玉牒采买物料费用:“采买泾县榜纸共二十五万五千张,每张银二钱八分,共合银七万一千四百两” “紫石砚台五百二十方,每块银一钱,共合银五十二两”“紫毫笔六千五百支,每支银一钱,共合银六百五十两”“大红袍画笔五千三百支,每支银一钱,共合银五百三十两”“徽墨五百二十觔,每觔银一两五钱,共合银七百八十两”,仅笔墨纸砚合银73412两。同年秋季顺天府粟米每石价银约2两,此项银钱可购置36706石粟米,相当于503.6万斤,可见耗费之巨。
制做玉牒工匠
光绪二十三年:“恭缮帝系清字汉字大档,列祖子孙黄红正副大男女直档共九万九千六百二十四页,计字九千九百六十二万四千个,每千字工价银二钱八分共合银二万七千八百九十四两七钱二分”“恭缮列祖子孙黄红正副大小横档,统共六万一千四百四十九页,每页工价银九分,共合银五千五百三十两零四钱一分”“恭校帝系牒序并黄红男女大小正副直档横档,统共二十二万六千四百七十二页,每百页校对修補银八钱五分,恭校二次共合银三千八百五十两零三分”“界划大小直横各档界划匠,每工发给实银一钱界划大档纸十页,小档纸三十页折大档纸十页,共大小档纸七万六千一百九十八工,共合工价银七千六百一十九两八钱”。
此处界划大档纸、小档纸即为现存大、小玉牒所用,大档纸长85到90厘米、宽45到50厘米,小档纸长30到53厘米、宽22到32厘米,大档纸幅面约为小档纸3倍。“恭缮大档工银”约为“大小横档工银”的3倍,而界划与校对工银相差不多。“恭缮”工序依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定价,工匠则按劳取酬。
光绪二十三年纂修玉牒,仅采买泾县榜纸一项耗银71400两,泾县榜纸幅面大,其造纸原料、生产环境及工艺等都有严苛的要求,价格也最为昂贵,而笔、墨、砚合银约2000两,与纸相比开支不大。同年“恭缮”工价银共计44895两,与物料价银对比,工匠的收入比较丰厚。天潢繁衍宗支绵延,每届纂修玉牒篇页逐次递增,所需物料、工匠、银钱等也随之递增。
清代玉牒保存
保存、转运玉牒所用柜、箱
龙柜随玉牒纂修同期赶制,需工部派员“照式查明绘图,开写尺寸、做法”,经玉牒馆查核“是否合式”、确认“照式成造”后才能制做。保存至今的龙柜样式统一,尺寸略有不同,应为玉牒馆根据当年纂修体量定制尺寸。
以乾隆三十二年为例,“成造黄红大柜各二座,各高七尺、宽五尺、进深三尺二寸,鱼胶合角、斗尖顶底、连替三层、杉木成造,四面顶板、柜身俱雕戗流云,新填红黄飞金、镀金锁匙什件,外面明黄漆什二座、里面明黄油什,外面硃红漆什二座、里面硃红油什,正面中柱刻清汉字”,所造龙柜的式样、尺寸、做法、配件等细节记录明晰。
大玉牒运往盛京所需行李箱由内务府造办,因玉牒书高体重且篇页逐次增多,需先派人到玉牒馆丈量尺寸而后定制。运送时,每只行李箱内玉牒用黄棉榜纸一层包好,再用棉花裹住、将黄包袱裹紧,外用纺丝油单一层,最后用布油单一层总体包好,周围夹缝用棉花填塞。仅运送一届玉牒需用黄棉榜纸500张、棉花500斤。
玉牒日常维护
乾清宫尊藏玉牒,每间隔一年四月都要搬出抖晾,以防止潮湿霉烂和虫蛀的现象发生。抖晾玉牒由钦天监则吉日,内务府则照例先行准备黄案,确定日期后先知照敬事房、批本处,由军机处奏派满汉文职大臣各2名率批本处各员及乾清宫总管首领太监等于辰时开始抖晾。抖晾完毕后,查验无虫蛀当即归架,若有虫蛀需先行修补后再归架。
如嘉庆二年(1797年)抖晾期间发现,玉牒第三套汉文黄绫本第一册绫面书签上角、第七套汉文红绫本第一册绫面书签上角及第八册后幅绫面下角,略微有虫蛀,即奏请上交懋勤殿修补完毕后再行按次归架。稍有虫蛀便立即修补,可见皇室对玉牒的重视,也体现出当时就有了防微杜渐的保护意识。
清代玉牒装帧形制
大玉牒外包装——黄红云缎包袱
大玉牒规格
大玉牒装帧
大玉牒幅面很大,且成书厚度逐年递增,装订困难,而保存至今装订依旧紧实、工整。普查时发现有些厚本玉牒先分为数层穿纸捻固定,最后再用一根粗线麻绳整本穿起。所用纸捻也并非纯是纸质,有的纸捻内还包裹了数十根捻在一起并浆过的细线,初步判断为棉线,这种做法使纸捻韧性得到明显提升。
玉牒多以绫子作为封面,绫子细薄、轻柔,上有平纹、回字纹、万字纹、云、龙、鹤、花等图案。宗室玉牒封面为黄色,觉罗玉牒封面为红色。封面上角贴签,签上画方框文武线,墨笔书写卷名,贴签颜色与绫子一致,满文玉牒左侧装订、右侧翻开,长签贴于右上角;汉文玉牒右侧装订、左侧翻开,长签贴于左上角。此外,还有少量玉牒使用绢、纸作为封面,纸质封面为宣纸托裱染色而成,上无花纹图案。
大玉牒纸张
大玉牒内页
小玉牒装帧形制
清代玉牒保存现状
清代“恭缮”玉牒时就以永久保存为目标,选用最好的纸张,外裹包袱皮或函套保护,专门定制转运、存放装具,注重保存环境管理。
通过对一史馆馆藏玉牒普查发现,玉牒正本保存状况较好,未见严重破损,主要问题是纸张局部颜色变深呈斑点状,斑点分布不均匀,通常三层托裱的纸张比单层纸张出现更多斑点。普查也发现个别玉牒副本、稿本已出现絮化、霉变、污染、褶皱、粘连等病害,有的封皮缺失,甚至出现散叶、缺叶,仅凭文字记载内容一时难以辨别其纂修朝代,显然副本、稿本用料和保管状况与正本有明显差距。
清代玉牒保存至今,封皮颜色艳丽,纸张挺括细滑,体现出当时精湛的造纸技术、考究的装裱技艺,更离不开历经数百年不曾间断的抖晾、修补等日常维护。
结 语
清代玉牒内容纂修严谨,制做用料考究,装帧精美,体现了清代宫廷档案编纂及书籍制做的最高标准。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礼法森严,正统皇室血脉承袭是皇帝执政的礼法基础,玉牒不仅是记录皇族世系的珍贵档案,更是清代维持稳定统治的有力保障。若只为保存信息小玉牒就能胜任,且保存、查阅等实用性方面小玉牒明显优于大玉牒。而清代皇室,即便到了经济拮据的晚清时期,仍然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大玉牒,且制做大玉牒不考虑实用功能,装帧形制力求严正庄重,即便不知大玉牒所载内容,仅看外观便能给人深沉宏大之感,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
清代玉牒所载信息是研究清代皇族人口及宗室关系等历史问题的重要凭证,其独特的装帧形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深厚底蕴。清代玉牒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了解玉牒的纂修过程,掌握玉牒制做工序和所用物料,理解其装帧形制内涵,对开展玉牒保护和修复工作意义重大。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