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介: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文古籍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曾受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设立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满文编辑部,出版了一系列满文古籍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满文古籍工作的发展。现将相关成果分别予以介绍。
《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由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满文编辑部编辑,辽宁民族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本书为查询利用满文碑刻拓片提供相关指引,已成为研究满文碑刻拓片的必备工具书。石刻文献,又称“石书”,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其地位仅次于写刻本的“纸书”。通过传拓方式将碑刻制成墨本者称之谓“拓片”,或者称“拓本”。有清一代,满文、汉文、蒙文、藏文都是通用文字,视不同需要和要求使用不同的文字,有时还多种文字合璧使用。因而在清代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满文碑刻,其中大部分通过拓片的形式保存至今。从文献记载和存世拓片来看,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形成满文碑刻拓片,但清代传拓的满文碑刻拓片数量十分有限,直至清朝消亡后,有关图书馆、科研单位和私家才开始传拓清代满文碑刻。在全国范围内,北京是收藏满文碑刻拓片较为集中的地区。目前北京地区收藏的满文碑刻拓片起止时间为天聪四年(1630年)四月至民国六年(1917年)四月。拓片上镌刻的文字绝大部分为满汉合璧,另有满蒙藏汉四体合璧、满蒙汉三体合璧等。其原立碑地点以北京及其郊区县境内为多,辽宁、河北境内次之,也有广西、四川等地区。这些碑刻拓片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反映了清代皇室及文武官员的姓名、身世、官职,寺庙、祠堂的历史沿革、修缮过程,重大战事、事件的始末与意义,古迹保护、科举题名、山水风景的晓谕、榜示、诗词等。满文碑刻拓片不仅对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也可为修复破损的石碑和建筑等提供参考。《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收录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7个单位所存满文及满、蒙、汉、藏等多种文字合璧的碑刻拓片764种。辑录的拓片分设8大类,即谕旨榜文、封赠致祭、哀诔纪念、纪事赞颂、寺庙观堂、楼阁道桥、诗词杂文、额题幢像。每类下再设若干项,同一项下的条目按时间顺序编排。其著录项目有:题名、额题、首题、撰文者、书写者、镌刻者、时间、语种、字体、行数、尺寸、张数、保存单位、石碑原址以及内容提要和备注等项,所记载的信息量比较多,其详尽程度超过以往编写出版的有关满文碑刻拓片的目录。为便于检索查阅,书后还附有《汉文题名音序索引》《满文题名音序索引》《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人名索引》《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地名索引》《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存目索引》以及《御制满文碑文原件选录》。特别是书后所附的《御制满文碑文底本》中辑录的碑文底本,都是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御制碑文底稿中选取,扫描仿真制版后,凡皇帝用朱笔修改的字迹,均照原样套红印刷,是十分稀见的珍本,具有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名人的青年时代 | 郑成功
☆ 满文古籍|《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
☆ 名人的青年时代|左宗棠
责任编辑:石文蕴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