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寻文明印迹 溯源传统文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百余件珍贵明清档案集中亮相“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皇史宬 皇史宬 2023-04-07

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展厅开始预展。展览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展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迄今为止“四大发现”文物规模最大的一次展出。本次展览利用典籍、实物、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展示,促进了行业间、院馆际的高质量互动。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与历史的对话,展现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凸显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带领广大观众一同开启中国学术发现之旅,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作为中央级国家档案馆,馆藏1000余万件明清历史档案。明清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也是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系统记录。其中明代档案3800多件册,时间起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代档案卷帙浩繁、形制各异、内容丰富,时间自天命前九年(16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另有溥仪退位后未出宫前及其在天津、东北时的档案。

此次展览中由一史馆负责的“明清档案”主题单元,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共展出展品69种123件,其中一史馆馆藏64种117件,国图馆藏5种6件。

本单元分为“秘档寻踪”“珍档集萃”两部分。

“秘档寻踪”主要介绍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大库档案,以“八千麻袋”事件与《内阁大库档案流转示意图》为线索,展现了内阁大库档案艰辛辗转的流散与重聚过程,也反映了近代学界泰斗、文化名流对明清档案的重视与研究。展览特别梳理一史馆历史沿革、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馆藏档案文献、馆藏档案全宗目录等,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一史馆在不同时期对于明清档案的保管与利用情况。

“珍档集萃”从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四个专题出发,精选不同类型的珍贵档案进行集中展示,体现出档案作为历史上特殊的施政手段,以及沟通君臣、官民的重要方式,在记载历史、传递信息、记录生活、传承文化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展现出明清档案在内容、形制诸方面的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展览还通过大幅墙面投影的形式展示巨大尺幅的舆图、金榜,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历史档案庄重沉稳、气势恢弘的风范气度。

其中,代表展品包括盛放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等共同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清乾隆时期小金榜、清光绪时期文科大金榜等

本次展览预展的同时,还结合展览主题,推出地铁公益文化项目——“探寻文明的印迹”,在京港地铁多个地铁站进行推广宣传。乘客从国家图书馆地铁站E口内进入展区,可以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主题的文物仿制品11种,如甲骨12789、居延汉简《相利善弊剑册》、敦煌遗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明清档案《永乐帝敕谕》《乾隆帝元旦开笔》等,与展区中大幅文物海报相互辉映,为乘客带来便捷的观展体验。京港地铁沿线的地铁灯箱、步梯等也将呈现精美文物海报,为公众出行增添一抹文化色彩。乘客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文物与展览详情。

展览开展后,为进一步扩大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团队共同开发展览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选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术生动讲述展品故事,将文物展陈与VR技术深度结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古籍、档案“活起来”。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历史档案》2022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 “御书五福章 共贺癸卯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春节特别款“福”印上线
☆ 清宫“酱”事
☆ 馆藏系列|翰林院全宗档案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