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一)

特 别 关 注


高考作文视频讲解(1-10)

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及评析11篇 

历史干货丨 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复习资料

历史干货丨2021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难点突破思维导图

历史干货丨高考必备知识——专题贯通与中外关联

历史干货丨一文搞懂美日俄的发展历程

干货丨高中政治易错点——经济篇!

干货 | 高考历史选择题易考易错知识点汇总,考试用的到!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单选题

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提到:“西周的城邑,是金字塔形的层级结构。宗周成周是定点的大邑,诸侯的国是次级的邑,国以下有贰宗大都,有卿大夫的家邑,最下层则是直接控制田野的邑。”这种“层级结构”(      )

A.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构建        

B.是古代官僚政治建立的重要标志

C.促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整个长江流域

D.实现了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2.图1西周大盂鼎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文中记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图1

A.西周手工业的发展                                

B.西周的饮食文化

C.先秦文字发展概况                                

D.西周的分封制度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一书中指出,“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至周则“始定”。下列行为对确立上述关系有重要意义的是    (       )

A.强化武力,平定叛乱                           

 B.策命典礼,授土授民

C.武王伐纣,诸侯争霸                            

D.明确礼制,辨别亲疏

4.元明以来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清朝入关前,在蒙古修建、保护寺庙,宣扬优礼藏传佛教的政策。入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达到1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这说明清代(     )

A.佛教基本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B.宗教被纳入国家礼制范畴

C.蒙古地区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        

D.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

5.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                               

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6.《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材料所描述的农具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7.与前代相比,唐代均田制下一般女性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永业的桑田),原本可以计口授田的奴婢、牛也部分被排除在外。由此可知唐代(        )

A.土地公有制度遭到极大破坏                

B.女性进行移居相对自由

C.长期和平促使人地矛盾显现                

D.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强化

8.表1是汉朝统治者围绕着盐铁生产经营采取的决策,这反映了汉朝(      ) 

统治者 

决策 

西汉武帝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 

西汉惠帝 

“复驰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 

“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表1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工商业者地位出现根本转变

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D.政治权力干预社会经济发展

9.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该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0.王意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中写道: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1937年,37岁的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1942年,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把李约瑟以及与他一起搞研究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接到重庆,让他们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一年后(1943年),在重庆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法来自于西方的学者

B.李约瑟在“四大发明”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C.搞“四大发明”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军民的士气

D.“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11.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其题材多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女爱情等方面,其叙述的故事多是“脍炙人口”之词。这反映了宋代(       )

A.文学没有任何意蕴可回味                    

B.文学成就超越古体诗

C.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倾向                    

D.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

12.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毛泽东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说明张之洞(       )

A.促使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完善            

B.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C.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D.已经实现了向资产阶级的转化

13.下表列举了近代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其共同诉求是(        ) 

抵抗派(魏源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派 

伸民权,设议院 

革命派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A.宣扬自由平等                                        

B.实行西方政治制度

C.挽救民族危亡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4.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各阶级都追求政治变革       

B.维新派已探索出正确的救亡之路

C.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影响相同


2021高中学习交流群

扫码进群   备战高考 

所有的高考逆袭,都是蓄谋已久的努力!

1. 长按扫码,选择对应年级

2. 打卡学习+《清北学霸高中9科抢分秘籍》


本期课程时间:10月20日(周二)20:00


名额有限 仅限300名




二、简答题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集中体现,对我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请回答:

(1)简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3分)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哪两对基本矛盾?举例说明(4分)





(3)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的趋势?(2分)指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的标志。(1分)





16.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写出西周、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6分)




(2)请你从上述三种制度中任选一种,谈谈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17.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的炮声破灭了中国人的“天朝梦”,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请分别举出其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3分)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指出这里所说“事业”的主要含义。(3分)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指出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2分)

(4)综合上述探索历程的经验教训,你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是什么?(2分)






三、材料阅读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办法,选用地方基层有一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办法主要是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目测(外貌)、口试(问几个问题),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材料二 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仁、义、礼、乐,皆其具也。古之王者明于此,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施试吏法的主要原因及其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试吏制相比察举制的创新之处。(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主张对汉代人才选拔的影响。(4分)





19.(20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根、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 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清季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下来,同时光复各省迫于内外压力,采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各省在用人、行政、理财等方面具有较大独立性,各省军政财等大权都掌握在都督手中。各省不仅直接办理外交和对外借债,对于临时政府要求的财政帮助亦不予支持。另外,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认为政府”云云。

南北和平实现统一后,南京临时政府虽迫于形势以及自身实力不及袁世凯,将统一政府的组织权交由袁世凯,但对袁世凯是否忠于共和仍存怀疑,为此处处防范其形成专制。包括省制在内的政制设计与巩固共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讨论已经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

——《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华东师大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确立的重大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关于省制改革长期争论不休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争论的特点。(9分)





21.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凝聚着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民族文化心理。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

(1)依据材料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8分)



22.丝路纠纷(15分)

材料一 悬泉汉简(A)详细记载了公元前39年的一次纠纷。4名粟特使节向敦煌的中国官员上诉,称他们卖的骆驼价钱太低,中国官员支付的是又瘦又黄的骆驼价,而他们的骆驼是又白又肥的骆驼。公元前39年,敦煌官员为这起纠纷下了定论:粟特人已经得到了合理的报偿。

——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B)

材料二 “如此不尽人情地对待这些使节,可能是因为汉朝官员一直对粟特人怀恨在心,因为他们和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合作,因此故意少付钱以报复粟特人。”

——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C)

注:悬泉汉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1987年发掘出35000多件废弃的文书,23000多件有汉字的木简。……大约2000根简有纪年,在公元前111到公元107年之间,这正是军营有人驻扎的时期。

问题:

(1)上述材料中划线部分,就研究汉代丝绸之路而言,________是一手材料,________是二手材料。(填写字母,4分)





(2)材料一、二中,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的是_____________,对其进行历史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4分)





(3)材料中所说的“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是谁?(1分)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上这段贸易纠纷的真实性进行简要说明。(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

材料二 孙中山谴责和揭露了封建暴政“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和特权”“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压制言论自由”“禁止结社自由”等罪悉,指出这种状况“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进而指明这种封建暴政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相矛盾,与“民主立宪”政体相对立,因此必须迅速消除“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编自郑宪《浅谈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张。(2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层级结构”的构成是“宗周成周……大邑,诸侯的国……次级的邑,国以下……贰宗大都,有卿大夫……家邑,最下层……控制田野的邑”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与分封制相关,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选A项;官僚政治开始于秦朝,排除B项;西周时期长江流域还未得到开发,周文化覆盖的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以后,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不涉及西周的饮食文化,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周大盂鼎是青铜器,反映西周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鼎内铭文体现先秦文字发展概况,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鼎内铭文记述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周天子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确立君臣名分,符合题干,故选B项;强化武力、平定叛乱在夏商时期也曾经出现过,故不是西周确立君臣名分的主要措施,排除A项;诸侯争霸是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破坏了天子和诸侯的君臣名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明确礼制的礼乐制度和辨别亲疏的宗法制度都是维护天子地位的分封制,故D项不如分封制更能体现确立君臣名分,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清朝入关前,在蒙古修建、保护寺庙,宣扬优礼藏传佛教的政策。入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达到1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可知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对藏传佛教的优待,并把对藏传佛教的管理纳入国家的礼仪制度,故选B项;藏传佛教只是清政府用来加强对蒙古地区统治的手段之一,而非佛教统治了蒙古地区,排除A项;材料强调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发展与盛行,而非蒙古地区的其他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排除C项;明清时期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巡抚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可知总督与巡抚在职权上多有重叠,可以互相牵制监督,故选C项;地方行政区划在“督抚同城”前已经明确,排除A项;督抚职权上多有重叠,因此督抚在地方事务上多有不和,造成互相掣肘的现象,排除B项;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四级行政层级(省府州县),并无简化,并且材料强调“督抚同城”的相互牵制,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的特征是可以调节耕土的深浅,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曲辕犁,故选C项;春秋战国还是原始的耕犁,排除A项;汉代的耕犁才加上犁壁,排除B项;设问中有“最早出现于”,宋代在唐代之前,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唐代均田制下一般女性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永业的桑田),原本可以计口授田的奴婢、牛也部分被排除在外”可知由于唐代长期和平安定,促使人口增长较快,同时可供开发的土地数量日益减少,土地开发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所以均田制减少了分田的数量,故选C项;材料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而非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女性虽然在授田方面被限制,但并不代表女性迁移的自由,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唐代授田奴婢、牛等被排除在外,可知世家大族势力遭到削弱,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西汉武帝盐铁官营,西汉惠帝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这三者都体现了国家政治权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故选D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体现的是抑商政策的松动而不是放弃,排除A项;中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地位不会出现根本转变,排除B项;西汉惠帝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这两则材料不能体现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说明的是“尚同”思想,这是墨家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礼,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法治,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四大发明”的传播是在从汉代到宋元时期进行的,跟李约瑟无关,故选B项;材料“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排除A项;材料中“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把李约瑟”,排除C项;材料中“1942年,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可知是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由材料“题材多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女爱情等方面,其叙述的故事多是脍炙人口之词”得出宋词适应了市民工商业阶层壮大的现实需要,故选D项;“没有任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词的发展而非古体诗和新体诗的比较,排除B项;宋代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可知张之洞推动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故选B项;中国近代工业结构不平衡,且夸大了张之洞的贡献,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非资产阶级,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中洋务派、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主张可以看出均反映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宣扬自由平等不符合抵抗派、洋务派,排除A项;实行西方政治制度只符合维新派、革命派,排除B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只符合维新派、革命派,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可知维新思想上承洋务运动,下启三民主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C项;洋务运动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排除A项;结合史实,维新派并未探索出正确的救亡道路,排除B项;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是不同的,排除D项。

15.【答案】(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3分)

(2)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2分)

举例:君权与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任一点1分)

中央与地方:汉代郡县制;汉到元地方机构设置的变化;元朝行省制等。(任答一点得1分,列举秦郡县制不得分。)(1分)

(3)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1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丞相制度被废除。(1分)

标志:辛亥革命(1分)

【解析】(1)首先,简述只需要根据所学写出各项内容的名称即可;其次,题目限定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只需答出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即可。根据所学可知大概有五个方面: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郡县制为代表的地方制度、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法律制度。

(2)第一小问矛盾,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存在两组基本矛盾,专制主义针对的是丞相权力较大的问题;中央集权针对的是地方权力过大的问题。第二小问举例,如君权与相权:汉代中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中央与地方:汉代封国问题及推恩令、唐末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代行省制度等。

(3)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可知君主权力、中央权力日益扩大。相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第二小问标志,根据所学,1912年2月,宣统帝宣布退位,也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16.【答案】(1)名称: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6分)

(2)影响:(任选一种制度)(4分)

分封制: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②诸侯势力渐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郡县制: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它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行省制: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7.【答案】(1)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

(2)三民主义(1分);反帝反封建。(2分)

(3)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2分)

(4)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任意2点2分)

【解析】(1)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三个阶段的重大事件中各举一例,应当联系所学,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来回答。

(2)第一小问指导思想,联系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第二小问含义,这里所说“事业”的含义是指反帝反封建。

(3)联系所学可知,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4)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以及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

18.【答案】(1)原因:秦统一后,需要大批人才巩固统治;军功授爵制存在局限性。(4分)积极作用: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它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务。(4分)

(2)创新: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8分)

(3)影响:通过设立各级学校,使国家能够培养和选拔更多人才;使儒生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对象。(4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考察,然后选较优者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可见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聚敛人才,选取合适的官员,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统治;结合所学知识,战国秦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现秦已统一天下,再不易建立军功,同时军功爵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巩固统治需要更多的有文化有素质的官吏。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材料“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由县以上官员对其测试”可得提高了基层官吏的素质;被选用者一般比较熟悉当地情况,比任用外地人员具有一定优越性;据材料“然后选较优者充实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吏员或乡长、亭长”可得使大批乡村闲散人才得以发挥特长,为封建国家服务。

(2)据材料“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可得由各级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据材料“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可得注重德才兼备,察举的形式和科目多样;据材料“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人才,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其实际能力任命实职”可得强调实际经验和工作能力。

(3)据材料“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可得通过举贤良、设立各级学校,使国家能够培养和选拔更多人才;据材料“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可得董仲舒的主张使儒生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主要对象。

19.【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分)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分)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4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4分)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代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据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可知宋代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第二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代的节度使制度使地方尾大不掉,终致藩镇割据;据材料一“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可知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由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及“中央……能够及时……镇压反抗行动”可知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由材料二“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可知有民族控制因素。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得是疆域辽阔;由材料二“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得是吸取宋朝地方管理的教训;由材料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得民族征服之因。第三小问影响,可以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激发地方积极性以及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角度来答。

(3)策略可以从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激发地方的积极性的方面来展开作答。

20.【答案】(1)意义:巩固元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任意一点2分,共4分)

(2)原因: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朝外官改制进程, 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联邦制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帝国主义势力的介入;防范袁世凯专制;成为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任意一点2分,共6分)特点:复杂性、长期性;与巩固共和制度紧密联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任意一点2分,共3分)

【解析】(1)据材料一“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无不领之……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可得巩固元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据所学得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按照顺序归纳即可得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朝外官改制进程, 各省及其行政长官身份问题遗留;联邦制组建南京临时政府;帝国主义势力的介入;防范袁世凯专制;成为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所学可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长时间的争论……脱离了改良地方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可得复杂性、长期性;与巩固共和制度紧密联系;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21.【答案】(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吸收前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8分)

【解析】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北宋……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当前……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从最初的文学艺术,到整个社会全貌。第二小问原因,盛唐气象的形成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角度加以分析。如: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上:封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文化上:包容开放,民族与国家间交流与融合等。

22.【答案】(1)A(2分)BC(各1分)

(2)史实陈述:材料一(B)(2分);历史解释:材料二(C)(2分)。

(3)匈奴(1分)。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2分)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2分)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2分)

【解析】(1)一手材料又称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依据的史料;二手材料又称间接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由此可知悬泉汉简属于第一手史料,王素《悬泉汉简所见康居史料考释》和荣新江《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属于第二手史料。

(2)史实陈述是历史叙述的一种方式即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性的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由此可以判断材料一是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史实陈述,材料二是对丝绸之路贸易纠纷进行历史解释。

(3)第一小问是谁,依据所学汉朝历史可知,“汉朝长久以来的敌人”指的是匈奴。第二小问说明,从材料看,悬泉汉简记载属于一手资料,可证贸易纠纷;从历史看,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商业发展;汉武帝时解除匈奴对西域威胁,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设河西四郡,驻军防守。

23.【答案】(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兼采中西;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4分)

(2)主张:封建暴政侵犯了人民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权利;封建暴政与立宪政体相对立,必须“迅速消除”。(2分)

(3)简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二者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孙中山主张铲除君主制度,推翻封建暴政,比维新思想更进一步;同时,这两派思想都没有很好地发动民众,以至于在付诸实践后均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可知批判君主专制;据材料一“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可知兼采中西;据材料一“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可知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

(2)据材料二“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和特权”“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压制言论自由”“禁止结社自由”可知,封建暴政侵犯了人民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据材料二“与‘民主立宪’政体相对立,因此必须迅速消除‘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可知,封建暴政与立宪政体相对立,必须迅速消除。

(3)本小问的简评,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答。积极方面从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都主张民主政治,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来答,当然,孙中山的主张比康梁更进一步,要求推翻君主制度;消极方面可从两种思想的局限性来答,比如都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没有进行民众思想启蒙,都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都没有完成反对反封建的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等。


往期精彩  

高一历史10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政治10月第一月考试卷

高一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切线法"在证明不等式中到底有多牛???

【高中生物】13大重要规律和公式总结!

【每日一题】 高中历史: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 

【高中语文】央视国庆晚会隐藏了哪些高考必考点?追星也能提成绩!

整理 | 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3必背知识点,看这个就够了!

近十年高考100个英语作文金句沉淀(上)

近十年高考100个英语作文金句沉淀(下)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一)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二)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三)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四)

高考英语大纲规定的24个语法梳理(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