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出世之间的定力和持守 | 张静讲苏轼《定风波》
▎ 张静和叶嘉莹先生
文 | 张静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协助叶嘉莹先生编选了《给孩子的古诗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为什么他开篇就点明时间?一首诗词开篇时间地点说得越具体,越明确,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它是记实的,确有此事,不是我杜撰的,我确实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就好比韦庄的《秦妇吟》中说:“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中和癸卯春三月”,这是它的时间,地点是“洛阳城外”。就是说,我写的这个《秦妇吟》完全是我个人如实的经历,后人可以以史来读的。
▎ 张静
我们看苏轼,他说我有一天外出遇到了下雨。不是我没有准备,“雨具先去”,没有预计好,带雨具的先走了。突然间下了这场雨,我们难免感到有些狼狈。“同行皆狼狈”,其他人都感到狼狈,“余独不觉”,但我没有感觉。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狼狈?因为雨可能把我们的衣服打湿了,因为雨带来的泥巴可能把我们的鞋袜沾染了。但是我们想一想,衣服、鞋袜都是外在的,它不是我们的内心,这场雨不应该困扰到我们的内心。而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觉得狼狈?因为我们自己先感到恐惧紧张了,自己把自己吓到了。所以他说,“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打”,都是笔力非常饱满,非常有力量的字眼。是说外在的风雨,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的侵袭,还是人世间种种挫伤、苦难的考验,都是来势非常迅猛的。
那么,无论是自然间的风雨,还是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我们怎么面对呢?
他说,“莫听”。这就都把它化解了。只要你有定力,只要你有持守,你完全可以不必在意,因为无论是天灾人祸,它影响的都是外在的,对你的内心是一种考验。所以我们说这里非常像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定力和持守。像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是说的一种定力。
再比如说,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谁?是颜回。他在《论语》开篇就盛赞颜回:“贤哉,回也”,孔子对他的赞赏之情真是无以言表。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颜回做过了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他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是说,在最艰苦、最困窘的生活条件面前,“人不堪其忧”,其他的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整天会感到很烦恼;颜回不仅没有烦恼,而且不改其乐,而且他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追求。这是颜回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就是说,一个人你有没有一种这样的定力:不在意外界的评判,不在意外界物质条件的种种?
▎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内页
再比如说,曾国藩当初(平定太平天国后)一些手下曾经动员他取满清而代之,曾国藩再三思索之后,集了这样两句诗:“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这还是说的我们的内心。
“倚天照海花无数”,是一个多么有吸引力有诱惑力的场景,但是,他说“流水山高心自知”,要看你这个人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持守,面对人生中种种的物质的、功名的诱惑,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取舍,你究竟是怎样的面对的态度?
这是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强调,我们面对自然界的风雨,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考验,我们应该有定力,应该有一个持守,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
“何妨吟啸且徐行”,我要朝着我的目标和方向前进,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无论是人世间的考验,都无所谓。不仅是徐行,而且是“吟啸徐行”,这里就有一个态度的问题:是从容不迫的,是自我赏玩的,吟啸着徐行,而不是非常窘迫的,迫不得已的这样的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这是苏轼生活的那个年代,他能够出门开始一段旅程的最低限度的装备,也就是说你有了竹杖芒鞋这样的装备,你就应该上路。
▎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内页
我们说人都爱找借口,比如有一个《懒汉歌》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冬天还想多睡会儿,所以我们没有适合读书的日子了。但是苏轼这里说了:“竹杖芒鞋轻胜马”。
辛弃疾也有两句词说:“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说春天就应该走向田园,就应该走向大自然踏青,就应该去寻春。但是,有人就说了:今天阴天,明天又刮风了,那我们就没有时间出门了。所以古人说,“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等到你什么事都没有了,这花期也就过去了。就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一生很快也就过去了。所以,“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你具备了最低限度的条件,你就应该向着你内心的目标坚守前行。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说你具有了这一蓑烟雨,你就应该前进。
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叶嘉莹先生的老师顾随先生的两句名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他说,对待人生的态度,无论是西方的悲观主义哲学,还是中国的旧式文人在诗词里边经常会传达的一种无常,都并不是让我们悲观绝望。我们体悟到了人世的无常,有了这样的觉悟之后,应该尽力地把现世的事情做好。生命中有种种不完美,很多的迷惑困苦挣扎,但是我们应该心境阳光,充满正能量地去面对每一天的生活,面对周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这才是正能量的生活态度。
▎ 1943年与顾随(前坐者)及同班同学在顾家合影,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叶先生在1944年,已经是7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她听了顾随老师讲课之后,回家写了一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这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出来做事也就罢了,如果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就罢了,但是如果你出来做事情,如果你想有一番作为,如果你想你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一定是“愁似海”,一定会面对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难题,怎么办?
“逃禅不借隐为名”,我只要出来做事,就应该是儒家的积极的,但是我内心之中要有一份清明,不是说我一定要躲到深山老林里边我才是逃禅,我才是隐士,我才是真正的高士,不是的。而是我内心之中要有一份坚定,有一份持守,有一份清明。不用藏身隐匿到深山老林里去,你一方面积极入世,一方面内心之中保有一份清明的田园,在入世和出世之间保有一份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 张静(后排左二)及同门师友和叶嘉莹先生在迦陵学舍外
所以,苏轼这里也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为什么他会说到山头斜照?禅宗里边常说“当头棒喝”,突然间让你有一种开悟,突然间有一束强光,给了我一种警醒,突然间我打了一个冷战,我好像有了一种反思,有了一种反省。
“微冷,回首向来萧瑟处”,我再回首我刚才走过的风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苏轼运用的是佛家的般若智慧、是非双遣,“也无风雨也无晴”,所以我们说苏轼这首诗其实是儒释道三种思想的集合表现,写得非常之好的。
🔚
活字文化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16年9月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让孩子在优质阅读中感发身心,
亲近、探索、进入人文的世界,
成为终身阅读受益者。
长按2秒,即可关注
商业合作或投稿:1480368982@qq.com
转载:联系后台 | QQ群:550728035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