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第一次”的成长,你有无缺席? | 书单
导 语
小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独立需要,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需要独立的时间空间,或开始独立去做某些事,这个独立的过程,往往掺杂着兴奋、紧张和恐惧,但当他们独立走出第一步,内心也将完成至为宝贵的成长。而父母在这个年龄给他们创造一些需要“独立”完成的事情,对他们来讲是认同长大的标志。今天,一起来看几个描述了孩子重要成长瞬间的绘本故事。
1.《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日)筒井赖子 著,(日)林明子 绘
这是日本一本家喻户晓的经典绘本,在日本出版几十年,畅销不衰几百万册,作者林明子的画风细腻温馨,描述了五岁小女孩美伊第一次上街买牛奶的经历,主线是小美伊的心理成长,买牛奶的过程,副线是一直躲在后面的妈妈的心理活动,当然,这要大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在这本绘本里,林明子把五岁小女孩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兴奋、恐惧、紧张掺杂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碰到自行车,赶紧紧紧地贴在墙上一动不动。
遇到一段小斜坡,一不小心摔倒,还擦破了膝盖。
终于来到了商店,却不敢开口说话,被大块头的大人挡住,商店的婆婆也完全没看见她,好委屈。
总算鼓起了勇气大声喊出来:“我要买牛奶!“
结果老婆婆递过来的牛奶,眼泪都流出来了,抱着牛奶转身就跑,却忘记了拿找零。被婆婆喊住,紧张地紧紧抱住牛奶……不得不说,整个故事特别贴近孩子的真实心理,把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描述得极为细腻生动。
不过故事最温暖人心的地方还是最后:美伊拿了老婆婆的找零,欢快地往家奔的路上,看见了妈妈抱着弟弟在路口等她——原来,妈妈一直跟在后面。
故事的最后,是一家三口往家走的背影。翻到封底,是妈妈给弟弟喂奶,而美伊坐妈妈身边喝牛奶的画面,地上放着包扎用的药水,美伊的腿上贴着胶带——将故事延伸到了封底,这也是这本书非常特别和为人称道的一个点。
2.《第一次自己坐巴士》
(加拿大)玛丽安娜·迪比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 她第一次要一个人坐巴士去外婆家。故事主线很简单,但绘本绝对没有这么简单。玛丽安娜·迪比克的作品总是极尽精致,绝不是随便画几个动物、讲个故事而已,也绝不是草草翻一遍,就能吃透的。
在玛丽安娜·迪比克的画笔下,巴士每到一站,都会有人下车,同时也有人上车。作者的奇思妙想就体现在过程中,她在这里埋了许多有趣的伏笔。
比如这一页,我们可以看到小狼一家要下车,小狼回头在向什么人告别,是谁呢?就是主人公“我”。因为在前面几页,“我”和小狼分享了饼干。
这都是作者没有体现在文字上的细节,是用绘画的细节,为小读者打造更多的发现空间和想象余地。
再看右面那个人一直在看报纸,注意TA的报纸上写着什么?“所有上车的人都要下车”,“盗贼在逃”。这也不是随便写的,果然在下一张图里,车上就来了一个盗贼。玛丽安娜·迪比克喜欢运用这种伏笔。
即使小女孩在一路上,已经有了那么多有趣的小细节,玛丽安娜·迪比克仍然不满足。她设计了一个最暖、最棒的贯穿性伏笔,就是一路上一直都在看报纸的那个人。
答案是:她是小女孩的妈妈。在全书第1页我们看到,女孩的妈妈就穿着那条蓝裤子。妈妈怕孩子第一次自己坐巴士不安全,所以一路跟随。(话说这一点我看书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发现,还是四岁的女儿发现并告诉我的!)
别说,这个温馨暖人的结尾,和《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真可谓异曲同工呢!
3.《彼得去花市》
(日本)广野多珂子 文/图,唐亚明 译
《彼得去花市》的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儿 ,家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边,依卖花为生。有一天,他的爸爸去花市之前忘记了带零钱盒,为了帮助家人,他自告奋勇去给爸爸送零钱盒,独自划着船穿过纵横交错的河道,实现自我挑战和成长。
同是描述孩子的成长,这本书更多展现的是路人的善意和帮助:在彼得不小心把零钱盒掉进河里之后,大哥哥杨科夫拉起手风琴,把路人吸引到花市彼得爸爸的摊位前;而岸上的人们,由于对杨科夫动人音乐的喜爱,也用零钱回报他们,帮助彼得走出了困境。
而彼得,不仅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了爸爸,而且,感受到了来自这么多人的温暖和善意,收获了人生中的关键成长。
绘本的最后像过节一样欢乐的画面,孩子成长的喜悦和有情人间的善意,简直可以飞出纸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到正能量的洗礼。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东方的长卷设计,大拉页一页连着一页,风物人情之美沿着运河连绵不绝……呈现在纸上的荷兰运河、两岸的建筑、风土人情,以及一个个动人的生活片段,都令人惊叹。
4.《爱的小秘密》
(日)新井悦子 文 ,(日)冈田千晶 图,赵玉皎 译
这本画风柔美温馨的绘本,充满温情地表现了小女孩丽奈上舞台表演前后的心路历程——上台表演前的期待,即将表演时出现的意外,其间的失落、忐忑,和最终走上舞台成功表演的喜悦。而在这中间贯穿的,是丽奈和妈妈之间浓浓的爱,和一个爱的小秘密。
满心期待的表演前,弟弟却发烧了,无法分身的妈妈必须送弟弟去医院。于是,丽奈不得不独自面对这场表演,独自完成表演前的准备工作。
懂事的丽奈不停地安慰自己:“不怕,不怕,我一个人也可以把衣服换好。”
意外发现忘记了带头花:“不怕,不怕,没有头花也不要紧。”
可是她的心情,还是难过到了极点,以至于听到报幕的声音时,丽奈一下子紧张起来:“要是说错了台词怎么办?想不起词来怎么办?”
就在这时,丽奈突然看到了妈妈的身影。
园长报幕的声音传来:“好了,请开幕吧!”
丽奈向前迈了一大步,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台词——这还是丽奈第一次发出这么响亮的声音呢。
回家的路上,丽奈和妈妈手牵着手。妈妈夸奖丽奈:丽奈刚才的表演太精彩了。丽奈和妈妈伸出手,握一握,握一握——这是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爱的小秘密。
孩子的成长就在不断给自己加油的过程中,而加油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没错,正来自那握起来的手。一个小小的动作,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带给了孩子无比的力量和勇气。而这个小小的动作,象征着妈妈平日里对丽奈的爱,没有这样的爱,便不可能有力量的源泉。
5.《我一直一直朝前走》
(美)玛格莉特·怀兹·布朗 (日)坪井郁美 文 ,(日)林明子 图
推荐人:“给孩子”粉丝 @清浅
这本由坪井郁美改编自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短篇《Willie’s walk》、由林明子作画的图画书身上,具备了保罗•阿扎尔所说的优秀童书“拥有某种简单的能令人立即察觉到的美感”的特质,表现出了人生之初的稚嫩、童真、恐惧和对未知的探索、内心的自我成长。
故事讲的是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有一天接到了奶奶的电话,奶奶让男孩去她家,并且告诉男孩:沿着家门前的小路,沿着乡间小路,一直一直朝前走,就能走到奶奶家;如果不知道哪个房子是奶奶家,朝里头一看,就知道了。
男孩按照奶奶说的出发了。 ——故事很干净,从头到尾都只出现男孩说的话,用他的话来组织贯串故事。
可是,就像我们总也不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一样,小男孩并没有按照奶奶说的,一直朝前走,他遇见了未知,并且拐弯了。
拐弯后的他,一边面对未知,一边从“很可怕吗”的恐惧心理里走出来,分别越过了小溪、翻过了小山,撞到蜜蜂房、马厩、狗窝后,来到了奶奶家。
在这过程中,小男孩完成对对未知的探索,战胜了恐惧心理,自己解决了不少难题,最终“完成任务”,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故事采用小男孩自叙的方式讲述,节奏感强,文字仿若孩子的自言自语,稚嫩却能直入人心。林明子的画简单、明朗,却逼真地展现了孩童的稚嫩,以及人物不同情境下的动作、心理,可谓传神。
如今,每每想起开头所说的那个场景,我就不由自主地也想起这本书里的小男孩,和他一直一直朝前走的样子,那种人生之初的稚嫩、质朴、纯真以及对未知的探索和战胜,都让人觉得无比的珍贵和美好。
6.《第一次和朋友去野餐》
(加拿大)玛丽安娜·迪比克
这本书和《第一次自己坐巴士》的作者同为加拿大画家玛丽安娜·迪比克,在这本书里,玛丽安娜·迪比克讲述了3个有趣的小故事:小女孩露西和朋友野餐、一起寻宝,还给小鸡找了个家。
这里的人物单纯而善良,像每一个孩子那样。孩子看了,会觉得那就是自己,会有自我代入的阅读感。
孩子只有自我代入了,才能接受故事所传达的东西,才会认识到:和朋友相处、聚餐,是那么的有趣。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总要和小伙伴一起玩儿的,如果我们直接对孩子硬性教育:“你要合群,主动和别人玩儿啊!”孩子不会接受的,尤其在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时期,你越说他就越不听。
而要想让孩子快乐地、自发地认识到集体活动的乐趣,谁说TA不会想起绘本里露西和朋友友好相处的情景呢。
优秀绘本的力量,就是将良善的、友爱的情怀一点点注入作品中,孩子才会从阅读中一点一滴真正获益。
7.《第一次自己睡觉》
(日)季巳明代 著,(日)长谷川香子 图
这是一个关于孩子努力学习长大,勇敢尝试自己一个人睡觉,看了让人发笑之余又感动不已的绘本故事。
一天,樱子对妈妈说想要练习一个人睡觉。妈妈很奇怪,以前樱子每晚都要妈妈陪才能入睡,现在要一个人睡?樱子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好助手,就是她心爱的小布偶们。她制定了一个陪伴她睡觉的小布偶值班表:第一天是狐狸,接下来是小猫、小熊、小兔子和小企鹅。
这天晚上,樱子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一个人睡觉计划……
有一天,樱子的妈妈发现了玩偶排队的秘密。于是第二天晚上,樱子赫然发现妈妈也出现在玩偶的队列里。原来,她也在等着陪樱子睡觉……
读到这里,看着樱子妈妈一脸认真的表情,不由蓦然湿了眼眶。因为透过画纸,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温暖慈爱的母亲的心。
🔚
▼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