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捐出1857万,叶嘉莹先生还赠给孩子们三件礼物
这两天南开校友圈都在传播这条新闻: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中华诗词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这也是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志业。
(6月3日,叶先生的助理、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副教授,向龚克教授递送先期捐赠支票。)
第一次听叶嘉莹先生讲课是在遥远的2000年,头发已花白的叶先生一袭长裙,气质若兰,让台下一班新生蛋子纷纷惊问眼前何人。及至她开口讲诗,只觉她整个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发光。那一晚讲的是李商隐的《燕台》,她两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没有任何停顿,思维清晰,情感饱满,字字句句像从内心流淌而来,坐在台下的我只觉得眼前的老人就是一首诗,“人诗合一”,难以分辨。
此后,追叶先生的课,了解她的人生经历,参与她的作品问世,从一名青涩的学生妹,成为一枚中年女编辑。十余年间,每每经历人事磨折,感觉生命无常,叶先生的音容和文字都是凡庸人世中最镇定的力量。而当我从一个讲台下的旁观者,转而了解到她生命中的细琐枝节,最初讶异于她台上的飞扬和生命的柔韧,如今更为震动的却是她持续投入精神世界的专注,和将全部生命奉献于诗词命运与年轻生命的赤诚。
最近两年,作为活字文化的一名编辑,很幸运地先后参与了叶先生为孩子和古诗词教育留下的三部重要作品《给孩子的古诗词》(普通版、讲诵版)和《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的问世。叶先生近日捐赠自己的全部资产用以传播古诗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三部作品则是叶先生为后世留下的无形精神资产。
接续诗教传统:
给孩子编选218首古诗词
叶先生今年93岁高龄,教龄超过半个世纪,桃李遍及海峡两岸、大洋东西,为古诗词延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近些年来,有感于年轻人当中功利和物质主义盛行的风气,让孩子和年轻一代能认识到诗歌对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成为叶先生的一大心愿。为了完成这一心愿,叶先生一直在做两个工作:一是把自己对于诗词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一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她近几年的三部重要作品,即是诞生于这样的诉求。
2015年,叶嘉莹先生接受活字文化的邀请,利用一个暑期的时间,在浩瀚的中国诗词中,精挑细选了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出版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
叶嘉莹先生捧读《给孩子的古诗词》
2016年上半年,她又不辞辛苦亲自录制了这些诗词的吟诵和讲解,重新出版了带有吟诵讲解内容的《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问世,92岁叶嘉莹亲自吟诵讲解218首作品)
叶嘉莹选编《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讲诵内容的录制分11次完成,历时数月。录制工作强度很高,叶先生需要边吟诵边解释读音,有一天录完30多首,叶先生的血压升高到198,才不得不暂停。
更令活字同事感叹的是,叶先生平时的生活极为简朴,一日三餐,早上吃面包燕麦粥,中午吃面包和煮蔬菜,有时候叮嘱阿姨多煮点饭,她下一顿热一下就吃了,甚至还自己打扫卫生。她对物质几乎毫无所求,一心专注工作,盼望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叶嘉莹:在现时代,学习古典诗歌有什么用处?)
▲ 叶嘉莹先生捧读《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选目:呵护孩子心灵的正能量
曾任教于幼儿园的叶先生非常爱孩子,也非常重视呵护孩子的心灵成长。这次为孩子编选古诗词选本,她抱着异常的郑重与呵护,抛开了个人爱好,将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作为唯一的编选原则: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
香港资深出版人林道群评价《给孩子的古诗词》的选目说:
有人说《给孩子的古诗词》选得太浅白了,叶先生说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选李白,以绝句为主,杜甫则选了多首著名的律诗。陶渊明她最爱,忍着手只选两首〈饮酒〉,虽说不爱苏东坡,也选了四首。王安石、杨万里都逾十首入选,有点令人诧异,叶嘉莹处处想孩子多读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叶嘉莹说孩子们心如琴弦,敏感、善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丑陋。
”叶先生的助手、协助叶先生为《给孩子的古诗词》做初选的张静老师曾说起过一件事:在古诗初选时,张静老师选了一首叶先生平时非常喜爱的李商隐的诗《天涯》
《天涯》
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但叶先生一看见这首诗立刻就否决了。她说,这首诗确实美,确实写得好,但太悲哀了,而她希望给孩子的,是能为孩子的心灵注入正能量,对培育孩子品行有帮助的诗词。(张静:读古诗词,让孩子有活泼丰富的内心)
后来,这首诗被替换为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
《题何氏宅园亭》
王安石
荷叶参差卷,
榴花次第开。
但令心有赏,
岁月任渠催。
《题何氏宅园亭》写于王安石老年时,此时的他历经政海波澜,在诗中写出了对人生的体悟:“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只要心里有一个对象可以欣赏,就可以把感情寄托在它上面,也就不怕光阴流逝。
叶先生为孩子们讲解说:
一个人的内心之中,如果能够找到一个愿意终身投注的理想,为它努力,为它献身,那真是幸运的。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伟大的学问,有些人做很普通的工作,打铁的、刻木的,一辈子做这些,但他真的把他的感情、理想、生命都投注到里面,要把它做好,这都是美好的事情。
”在处处追逐成功的时代风气下,叶先生看重古典诗词对心灵的塑造作用,她说:
“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近世纪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而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正因为呵护孩子心灵正能量、提升孩子心灵品质的发心和坚持,《给孩子的古诗词》里选入的都是适宜于孩子阅读,充满生机,能为孩子心灵注入正能量的古诗词,每一首诗里都流淌着呵护之意。
古诗词吟诵课:
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2017年6月,叶嘉莹先生与活字文化合作,在豆瓣时间开了《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该课程共计58期,整个课程共挑选249首唐宋古诗,86阙宋词元曲。叶先生从吟诵的方法、声韵之美、诗词内涵等方面进行品鉴,并一一示范,这是叶先生首次系统地讲述诗词吟诵。(独家影像 | 九旬“朗读者”叶嘉莹:我想把吟诵传下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02tvit9l&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为什么要学习吟诵?叶先生说,中国的好诗都是带着吟诵写出来的,吟诵中蕴含着诗词兴发感动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会吟诵,用理智来写诗,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难以找到,诗歌的生命就会被减损。
<< 豆瓣网的读者评论,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吟诵这种诗词传统如今已面临失传,但在古代却是诗人们的一项必备的才能。清朝时,曾国藩曾告诫儿子,古人的诗“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采其深远之韵”——学习写诗文先要读诵古人的诗文,读诵古人的诗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高声朗诵”,一种是“密咏恬吟”。高声朗诵是为了畅其气,就是把你那种感发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地静静地吟诵,这是为了得其韵,就是慢慢地体会它的韵味之所在。这是学诗的一种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叶嘉莹:在日本越南仍保留的吟诵传统,有什么用?)
叶先生说,真正要把中国诗词学好,一定要学会吟诵,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古诗的精华,否则只是在门外徘徊。
叶先生是从小吟诵着古诗词长大的。叶先生说,她小的时候之所以会作诗,就是因为她小时候不管是读诗还是读古文,向来都是大声地念。吟诵好,内心不成型的感情、思想,就自然伴随着声音跑出来了,好诗往往就是这样作成的。古代最好的诗人都是吟诵好的人,像孟郊贾岛这样的诗人,一推敲就半天,肯定是吟诵不好。好的诗应该是完全自然地跑出来的。(张静:吟诵内涵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情襟怀)
诗词吟诵现在传得非常杂乱,花样很多,有的像唱歌一样,有的虽然唱得很好听,但跟诗歌平仄节奏完全不配合了。叶先生说,她希望结合最基本的格律,留下一个基本范式,在她离开世界之前,把吟诵说明、把它传下去,不然的话,当年知道吟诵的人就没有了,但是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用西方文论说中国词还困难。但是能把吟诵传下去,这是她觉得自己能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叶嘉莹:诗词吟诵现在太杂乱了,我要留下一个基本范式)
推荐阅读:
▼
给孩子 |ID:tochildren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