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岁:不要从中学就误入文理分科的歧途
不要从中学阶段就误入文理分科的歧途,从小努力在两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文理兼通,既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素养又有无限的科学创造力的大家。
——苗德岁
尽享科学与艺术之美
——读《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文 | 扶桑旸谷
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予孩子。由北岛主编、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给孩子”系列丛书,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请来各个领域顶尖的内行专家,为孩子们讲解这一领域最有价值和趣味的东西——请北岛给孩子们选诗,请叶嘉莹给孩子们选古诗词,请黄永玉给孩子们说动物寓言,请王安忆给孩子编选故事,请林西莉领孩子们游汉字王国,请刘雪枫带孩子们赏音乐﹍﹍谁来给孩子们讲生命简史呢?他们请来了苗德岁。
苗德岁
苗德岁是地质学与动物学双博士,是获得古生物学界著名奖项“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的首位亚洲学者,也是达尔文《物种起源》新版的译者。他的著作和译作,被誉为科学性与文艺性结合的典范,由他来给孩子们讲述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历史,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01
回答“天问”
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天问”: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这就涉及关于生命起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神创论与进化论。
在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之前,人们相信神创论——即人和世上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达尔文的发现不啻一场革命。他宣称:世间所有生物都是从最初原始的共同祖先,经历漫长的地质岁月中极为缓慢的变化与演进而来的,人类自身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毕其一生,达尔文都在不断用地理发现、生物观察和科学研究来证明他的理论。在《给孩子的生命简史》中,苗博士生动地叙述和讲解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然选择”原理是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即“自然选择的力量驱动着每一种生物去改造自身既有的身体结构,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好的变异保留了下来,坏的变异被淘汰,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比如脖子长的鹿能吃到高处的树叶,脖子短的吃不到就会被饿死,这样就逐渐演化成了长颈鹿。
长颈鹿脖子的演化示意图
(图片来自《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再如马达加斯加岛有一种兰花,达尔文发现它的花距(从花口到底部的距离)有29厘米长,于是预测,肯定有一种喙长25厘米以上的昆虫才能吸食它的花蜜。41年后,他的预言被证实了:科学家在马达加斯加岛发现了喙长30厘米的天蛾。于是人们把这种天蛾叫做“预测天蛾”,把那种兰花叫做“达尔文兰花”。这就是自然选择创造的生命奇迹。
达尔文兰花与“预测天蛾”
(图片来自《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生物在构造、体质及习性上各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那么,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32亿年以前的古老岩石中的有机物,证明了达尔文的推测:这些微生物是陆地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生命形态。
以后经过“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经过海洋生物的“诺曼底登陆”,经过中生代“恐龙称霸的世界”,经过白垩纪生物集群大灭绝和哺乳动物新生代,终于迎来了“全新的人类世界”——大约20万年以前在非洲由古老型的人类演化出了现代智人,并开始走出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这就是人类的来历。
智人(左)与尼安德特人(右)头骨比较
(图片来自《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有些人不愿接受这一事实:人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不是来自伟大上帝的特别创造,而是来自简单生物的演化,从而对进化论感到恐惧。但达尔文之后,一代又一代的进化生物学家,用越来越多、海量的考古化石发现,不断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
达尔文更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进化论的自信、乐观与自豪:
当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则持续运行之时,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即是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而来,并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观之,何等壮丽恢宏!
”02
科学与艺术
从简单生物演化而来,并不应使人类产生自卑。诚如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所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随着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更是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智力。这种高智能不仅使人类在生存与繁衍中站在了生物链的顶端,而且具有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和细致敏锐的自我意识。
对此苗博士是这样描述的:
只有我们(即晚期智人)借助非凡的智力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说具有了人们通常所说的‘灵魂’。灵魂不仅使我们具有了正义感、使命感与献身精神,还赋予了我们审美愉悦与精神追求。
”
“灵魂”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自然选择”的藩篱,走上文化演进的道路。世间千万种生物,只有人类具有这样的能力。
在高智能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中,最迷人、最有价值的当属科学与艺术。《给孩子的生命简史》一书,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苗博士引用美国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的话:“科学与艺术拥有共同的创意源泉”,并认为进化生物学是最具艺术之美的一门科学,应当成为衔接科学与人文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他写这本书,就是有意识地将“科学性、文艺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给孩子们讲了诺贝尔奖得主、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的故事。有位朋友与费曼开玩笑,说你这样的大科学家,整日沉湎于微观量子世界,恐怕连一朵花的美都不懂得如何去欣赏。费曼反唇相讥道:
费曼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艺术家们虽能欣赏艺术之美,但常常流于浮光掠影;而唯有像科学家那样对一朵花有深刻细腻的了解,方能体味它超越外表的壮美与奇美。
苗博士引了中唐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咏琥珀的五言诗:
曾为老茯神,
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
千年犹可觌。
——韦应物《咏琥珀》
他说明:“诗中对琥珀的成因以及昆虫如何一失足铸成千年犹存的化石,有如此形象的描述以及合乎科学的推断,实在令当今的古生物学家们惊叹不已。”
琥珀化石,蒋青博士供图
(图片来自《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他还例举中国水墨画中呈现出的皱褶、断层、节理等岩体地质构造,称其“颇具科学性,令专业地质学家们叹为观止。”
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家与艺术家在探索美的道路上,殊途同归。苗博士认为理想的科学家应当是:思维方式像诗人一样,工作方式像会计一样。
在书的结尾,他对小读者提出希望:不要从中学阶段就误入文理分科的歧途,从小努力在两方面都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后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文理兼通,既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素养又有无限的科学创造力的大家。
爱因斯坦
相信读了此书的小读者,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文章来自博客:扶桑旸谷)
🔚
古生物学家讲给孩子的地球生命进化故事 | “给孩子”系列No.10
父母如何启发小“福尔摩斯”探索万物奥妙?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