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两大中学名师:不读书语文考不过120!这个高考魔咒怎么破?
大语文时代,家长们在“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催逼下,纷纷加大了对阅读的关注和投入,而古文作为阅读中的难点之一,更是成为焦点而备受关注。但是,阅读为何重要?学古文如何有助于今天孩子的阅读能力?古文启蒙如何做?从何处入手?
7月20日,在北京合生汇中信书店,“古文打开的世界:《给孩子的古文》新书分享会“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商伟与来自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的两位名师王遐之、杨志刚,一起就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阅读话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
商伟
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1982年师从袁行霈先生攻读古代文学研究生,1984年毕业留校,兼任林庚先生的助手;1988年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师从韩南,主攻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同时师从宇文所安继续从事中古文学的研究。目前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席教授。
王遐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师大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高职评委,教育部教材发展中心聘请优秀图书评审专家,高教出版社培训中心首轮国培新课标课程主讲人。
杨志刚
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西城区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育硕士导师。出版专著《北京四中语文课:细说诗文》。
不读书的学生很难考到120
王遐之老师来自北师大附中,执教高中语文39年,高三26届,有着丰富的一线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方面的实战经验,面对高考这个沉重却不可能绕开的话题,他说,我们读书有两个基本动力,一个动力是成长自己的人生,第二个动力就是攀爬学问的高度。而高考这个看似功利的问题,其实既是对成长自己人生的一种检测,也有对攀爬学问高度的一种检测。因为,读书,读古文,表面看是一个知识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人生和文化的问题。
王遐之老师说,在语文高考上,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位学生,语文科目的考分都会有一个瓶颈位置,比如在北京的重点高中,这个瓶颈位置比较趋近于一致,就是115分。
王遐之老师分享中
多年执教于北京四中人文班的杨志刚老师,也和王遐之老师有同感,而且现场跟读者们分享了一个他自己观察总结的规律:就语文科目而言,115分的确是个槛,115以下的基本是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学生很难考到120,要想考到120分以上,必须得读书。
“这是一个定律!”杨志刚老师说,而且还现举了自己曾经班上的两名学生的真实实例:这两名学生,一个特别爱看书,语文课上从来不听讲,就在桌子底下看书,语文高考中这个学生考了136;另一个学生特别爱学习,但就是不读书,尽管理科成绩特别优秀,但高考语文只考了110分左右,最后以10分之差与清华擦肩。
杨志刚老师
王遐之老师说,115分以上的那部分,不是不停地做题就能够提上来的。现在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部分强调四个基本词: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四种素养不是简单的读书做题就能提高的。
而广泛读书,比如读《给孩子的古文》中的篇目,古文是我们母语的奠基性的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建构语言;同时有对思维质量的锻炼;我们好好地朗诵一首古诗,朗诵一篇古文,有助于生命情感的成长,而且一种审美的东西在里边。所以说,这本书与我们的高考,表面上不搭界,但事实上在基底上,特别方便我们起步。
现场小读者
杨志刚老师说,作为家长,最应该在意的不是孩子读什么,而是是否愿意读和能不能坐得住读。只要孩子坐得住,愿意读,而你家的藏书又足够多,可能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某一个转角,他就能遇见你想让他读的那本书,比如《给孩子的古文》。
王遐之老师说,词学大家周振甫先生提出过“要立体地读古诗文”,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美读”。所以,通过朗读,通过贴近生活的学习,通过内化,通过语言的接受、文化的接受,和骨子里边的道德、人格的成长,这样广义地成长自己,高考的分数会高一些,会容易突破瓶颈一些。
一定要给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对于两位中学语文老师的观点,商伟老师表示非常认同。商伟说,孩子有巨大的潜能,特别是10岁到15岁的时候,有研究证明,这时候的孩子记忆力是惊人的,他们的词汇量是呈几何数增长的,如果错过这一时段,他可能一辈子词汇量就增加个2%。在这一段时间,如果能保护好他们的兴趣,可以保护他们把潜能调动起来。
商伟说,现在的很多孩子,什么事情都是大人逼着做的,连吃饭都是老人端着饭碗,跟在孩子后面追着喂。一个人,连吃饭这么自然的需求都被剥夺了,都不是他的基本需求了,这个孩子是不幸福的。所以,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现场观众
商伟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上学,他说,自己女儿所在的学校有些痴迷垒球的同学,会因为特别迷一个球队,他就把那个队所有的历史读得滚瓜烂熟,跟这个队有关的所有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而且可以跟任何人去争论解释。商伟说,像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是有名堂的,他要做研究、做学者,一定是个好学者,发现材料、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而且你跟我讲你有什么问题,我都可以回答。这就是一个孩子素养的锻炼,一个孩子,能对一件事情有热情,能百分之二百地投入一件事情,没有做不成的。
商伟又举了一个反例来说明为什么做父母的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机会,他说,他这次到一个大学访问,一位教授说曾有学生问他这样的问题:老师,你怎么对什么事情都有兴趣?我怎么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商伟说,这句话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老师都要反省。孩子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时候,他哪怕有潜力,他也发挥不出来。
商伟
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在文革那样的物质和精神全面匮乏的时期,商伟就是自我发现和成长而走上学术之路的。他说,那时候学校里没书可读,抓到一本书就跟抓到救命稻草一样,十一二岁的时候,商伟突然读到一本王瑶先生的《李白》,就迷上了李白,觉得李白这个人怎么这么有意思,他的生活怎么能这么精彩,1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他一生的漫游生活……总之着迷得不得了,上了北大才知道,原来王瑶先生就是他们中文系的老师。
说到这里,商伟感慨说:
我们阅读的东西,突然在某一个时刻就会连起来。阅读跟你的人生之间,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就会发生一个交汇点。
”年少时,商伟读到李白离开四川时写的《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当时的他心里泛起一个疑惑:“思君不见下渝洲”里的这个“君”,到底是指月亮还是指送别李白的朋友?如果是指送他的朋友,为什么他在前面没有写到他?题目上也没有写到他?
时至今日,这个年少时泛上心头的疑问,在学术上仍是一个的问题。
商伟说,你读的东西会跟你的人生连起来,这是人生的一个财富。最快活的人生,是做了你特别想做,而且也特别有潜力的一件事情。回顾成长和学者生涯,商伟觉得毫无后悔之处,而且也觉得只能如此,因为这跟他的阅读经验是分不开的。
不要掉到最功利最可预测的这一套里来
商伟说,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幸福,是不是有成就感,跟成长最初这些年里跟家长、跟老师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自己如果回到家就是翘个二郎腿把电视一开,却让孩子回房间做作业,孩子会想,要是我哪天可以不看书,跟你一样在那看电视,那就最好了。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氛围。
面对要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这个问题,商伟回想起小时候看《史记》的记忆,儿时的他对《史记》里那种英雄时代的人格崇拜印象深刻,哪怕鸡鸣狗盗之徒,在司马迁笔下也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这是司马迁惊人之处。只有一个英雄时代的人才能够这样去写人的高尚人格。
商伟建议家长,要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读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传》,看看米开朗基罗、贝多芬,他们在人生里关注的是些什么问题,他们的英雄是怎么成长的……不要掉到我们日常最功利的,可以预测的这一套里面,把孩子的各种潜能和兴趣都给扼杀掉了。
商伟和王遐之、杨志刚及主持人李峥嵘合影
HOTRECOMMEND
《给孩子的古文》
商伟 编选
活字文化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19年4月
一部好的古文选,就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本。读一本好的古文选本,也就是经历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礼。
知名学者商伟主编的《给孩子的古文》精选从先秦到近代的古文八十篇,内容既有诸子百家之言,如《老子》《庄子》等篇章,也有史传篇目;既有脍炙人口的唐宋八大家散文,也有历代学者名家的精彩论断。书中古文言简意丰,有古人充满哲理的对话记录、朋友间寄思怀远的感情抒发,有古代名家对历史、人生、艺术的思考感悟,还有长辈的谆谆教诲,篇幅长短不一,读来朗朗上口,有助于从小培养古典文学素养。编者更添加了细致的导读和注释,既展现出古文写作的千姿百态,也启示阅读古文的不同方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选本内容不仅适合孩子们课外阅读,也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共享阅读的喜悦和交谈的快乐,帮助孩子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读古文?
应付“无节操”考题只是小目标,学古文是要成为更好的现代人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