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带造神属性的PISA测试,绝不是另一场“国家运动”的理由!

文德 给孩子 2022-09-14

前天下午,2018PISA测试结果公布,在参与测试的79个国家和地区中,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中国部分地区联合体(B-S-J-Z)包揽了阅读、数学、科学素养三项第一。一夜之间,很多“中国基础教育水平世界整体领先世界水平”的声音开始在朋友圈传播。


此情此景,何其熟悉!“芬兰教育:非凡成功的秘密,每个学生都很重要”、“ 芬 兰 是 教 育 最 公 正 的 国 家 ”、“芬兰教师培训:教育极度成功的关键”……如果长期关注网络新闻,您对上面这样的文章肯定不会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所谓芬兰教育神话,其实是2000年、2009年芬兰在PISA测试中取得佳绩后催生的芬兰“国家品牌”计划的一部分。


PISA测试是一项足以左右参与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国际测试,重要性堪比各类国际大学排行。然而,这个测试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仅从三门“科目”出发概括并判断学生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乃至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是否公允?


在著作《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一书中,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文德认为,正是从PISA测试开始,“芬兰教育”经历了一场造神运动,由盲目崇拜、过度宣传等导致全世界对芬兰教育的错误认知。事实上,在这些错误认知背后,芬兰教育本身亦存在缺陷,为读者揭露了芬兰教育的真相。


学生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了吗?他们能有效地进行分析、推理和交流吗?他们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PISA官方网站


归根结底,我们这里只是用了PISA的研究数据,PISA只是全局中重要而微小的一部分。


——帕思·萨尔伯格,斯坦福教育机会政策中心,美国,2012年3月


TIMSS、PIRLS和PISA都是基于样本的标准化评估。这些评估与个人或学校没有什么联系,与政治家却有着极大的利害关系。


——芬兰在TIMSS(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和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中取得的成绩令人失望,2012年12月,帕思·萨尔伯格就此在网络发表观点


PISA

——神话的原动力?

文 德

(本文摘选自《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


文德

(Fred Dervin)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TENSION(教育的多元性与跨文化性)研究组负责人,SEDUCE(社会、文化与教育)博士院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特聘专家。


01

何为PISA测试?


PISA测评始于2000年,每三年开展一次,面向60多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15岁学生进行抽样测评。


世界各地媒体和政府都热切期待测试的结果(特别是期待“排行”的出台而不一定是等待数据进行分析),PISA测试结果的重要性堪比各类国际大学排行。


2009年来自全球50万名学生参与了PISA项目,“代表”了65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有34个OECD成员国)总共2800万的学生(Reinikainen,2011)


该项测试由国际组织策划,内容基于日常生活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参与者均为完成基础教育的学生。测试时长为2小时,科目包括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每三年会对其中的一门科目进行深入评估。


官方看来,PISA所测试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如何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测试旨在改善参与国的教育政策(但不仅限于此,我们看到了如今PISA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PISA也鼓励不同的国家采取措施改善测试结果.


02

芬兰教育神话的诞生


自从芬兰在 PISA 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以来, 决策者们便在芬兰教育出口方面投入巨资,打算“出售”师资培训者、教师、芬兰的教育考察项目,甚至是在其他国家建立芬兰学校。


实际上从2008 年起就已经存在对芬兰教育的营销。时任芬兰外交部部长的亚历山大·斯图布(Alexander Stubb)就通过成立智囊委员会将“芬兰品牌的力量”官方化,“为芬兰制定一项战略,以应对与芬兰形象相关的外部和内部挑战”。


智囊团的目标是探究芬兰如何通过三个关键词——功用性(设计)、自然和教育——来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


从他们的报告《芬兰任务》(Mission For Finland,2010)的第三页开始,芬兰教育就被列为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芬兰“国家品牌”的智囊团起初由 23 位芬兰公民 组成,分别代表了商界、学界、设计界、艺术界以及普通百姓(其中有一位助产士)2008 年以来,“教育出口”(芬兰语:koulutusvienti)这一说法在教育学术圈传播开来 ,售卖芬兰教育的项目也在增多。


现在,各种各样的机构都在“出口”培训、师资、师资培训者甚至是学校。买家纷至沓来, 但似乎最大的客户是沙特阿拉伯、中国和阿联酋。


对于实行了 3 年“自治”(意味着大学要或多或少地自主解决需求,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持将越来越少)的芬兰大学来说,出口芬兰教育是福音,是不容忽视的金 库。我所工作的教育系就经常接待国外同行,向他们介绍、售卖“芬兰奇迹”。而且访问也并不是免费的, 比如访客如果希望拜访教育委员会,可以通过邮件与教委的代表联系,20个人的代表团访问 2 个小时需要支付 1000 欧元。


我第一次见到继续教育中心的负责人时, 他为我准备了一张清单,列举了他们中心提供的所有 “培训”。我向他询问那些访客回国后有何变化,是否 会受到芬兰的启发而尝试改变。他回答道:“这个我们并不感兴趣,他们来接受我们的培训才是首要的。” 我拜访期间,他还问我是否可以用法语给阿尔及利亚老师讲授芬兰语言教学的“奇迹”——一套已经出售给韩国人的英语授课课程……


02

对PISA的批评一直存在


在2000年的测试中,芬兰凭借其优异的表现脱颖而出。那一年芬兰在大部分测试科目中都获得了第一名。2009年,芬兰仍然名列前茅,但却败在了中国上海和韩国面前。上表列出了2009年PISA测试排名前九的国家或地区:

2009 年PISA表现出色的国家

图片来自《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


事实上,在国际上,也存在一些对PISA的质疑和批判。比如:

安托万·博丹(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指出PISA呈现的关于知识暗含的概念有偏见;


沃尔弗拉姆·迈尔霍夫尔(德国波茨坦大学)和延斯·多林(南丹麦大学)谈到PISA测试的内容与当下实际教学中的关注点缺乏联系;


马库斯·普赫哈默(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则关注PISA测试科目的多语言翻译及由此可能造成的非可比性问题;


贝尔纳黛特·霍曼(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指出在奥地利的案例分析中有特殊需求学生被边缘化的问题。


而乌尔仁斯(芬兰瑞典语奥博学术大学)在他的文章中解释,芬兰在PISA 中的优异表现或许与芬兰在国内推崇PISA的教育理念有关,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


下面我再列举一些对于PISA的批评。这些批评主要出自斯韦恩·舍贝里的文章——《PISA和“现实生活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文中他特别暗示了由于学生们认真地参加考试,所以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作者解释道(2007)

当然,可靠的数据要假设答题者答题时展现了自己最好的一面。PISA的结果要证明其有效性,就要确认学生们是积极且乐意配合的,他们要愿意专注于测试,愿意拿出自己最好的表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参加PISA的国家或地区都能一直做到这一点。舍贝里引用了《泰晤士报教育副刊》(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的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台湾观察到的情况:为了在测试中取得成功,某些学校的校长会想尽各种方法向学生们施压,从而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舍贝里解释说在他的国家——挪威,校长永远不会为了这种类型的测试给学生施以如此的压力,在芬兰也肯定不会。


舍贝里还讨论了PISA的价值取向和公设,指出如同所有的测试一样,PISA并不是中立的,它的某些价值取向没有那么清晰。另外,给学生的考试也没有考虑到他们的背景情况(比如拿阿塞拜疆对比芬兰),并且考试存在普遍主义。他还谈到负责PISA的组织也不是中立的,实际上:

OECD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基础之上,因此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


舍贝里指出PISA丝毫不关注育人、社会团结或社会公正,而只是对达到OECD设定的经济目标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考察并借此推动这些能力的发展


另外,舍贝里还强调,当在谈论PISA时,人们仅从测试仅有的三门“科目”出发概括并判断各国的教育体系。


此外,舍贝里还强调了PISA测试缺乏透明性和有些神秘的一面。实际上,用来测试的题目很少向公众公开,地方当局或老师与筹备PISA测试的人员也不会相互交流,而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这些题目可能会出现在下一次测试中。


所有的这一切引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比如:PISA以“现实生活的挑战”为特点,但是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的能力可以通过笔试进行评估吗?参与测试的65个国家或地区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的挑战”都相同吗?不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吗?


我们看到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阿塞拜疆、比利时、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等国家都参加了测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国家性或地方性的,那么如何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测试全球呢?测试内容由谁决定?测试是为了谁


《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书以七所芬兰学校为案例来推广芬兰的教育框架,此书的前言由芬兰建筑博物馆馆长尤利娅·卡斯特(JuuliaKauste)所写,但是她完全搞错了(同时也欺骗了读者),她写道:

在OECD的PISA测试中,芬兰学生的平均成绩非常高,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评价。近年来,芬兰的学龄儿童在各方面素养——从数学到阅读能力,再到科学——都表现优异。


实际上,如果PISA测试的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内容,那为什么要称赞教育体系呢?PISA间接测试了其他要素对学习的影响,例如家庭、朋友、非正式教育(比如媒体),关注测试者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但是当我们在谈论其结果时,却只看到了“学校”这个变量。


不仅如此,斯特凡·托马斯·霍普曼和格特鲁德·布日内克在他们作品的导论中也呼吁不要相信以测试结果为基础的PISA“衍生品”,特别是所谓的“优秀”教育体系或者是“好的”教育。他们写道:

这些往往都是投机性的,至少应该需要通过额外方面的研究来获得更开阔的构想,包括PISA设计上所不能够涵盖或者有所偏差的那些方面(2007:)

其中作者甚至还谈到了决策者们对“测试结果的滥用。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PISA只是在研究15岁的教育,对于高中、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只字未提


推荐阅读

《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

 [芬兰]文德(Fred Dervin)

刘敏 姚苇依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12月


《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文德教授对芬兰教育被过度美化提出的质疑,他通过系统地分享并解构一些现象、报告演说和访问考察,来展现芬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试图解释芬兰教育作为产品被推向全球背后的售卖逻辑。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还原芬兰教育的真相,促使芬兰教育界意识到当前的不足,从而进行改善。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有助于我们对芬兰教育获得全面认识,破除盲目崇拜,在中国教育改进的借鉴中起到辨别作用。

🔚

2018PISA测试仅55.6%中国学生具成长心态,成长性思维如何培养?
美国精英教育虽好,寒门子弟却难得其门而入

美国父母“鸡娃”高招闻所未闻:高价打造“雷锋”?!

杨东平:教育部,请把减负进行到底!

杨东平:减负并非“害了孩子,肥了教辅,误了国家”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