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四中于鸿雁:人文素养与整本书阅读

于鸿雁 给孩子
2024-10-11


中学教师面对的是中学生,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与专业学术研究不同,教师需要在学术研究和生命教育之间搭建桥梁。阅读的最终功能,指向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精神成长。


不管才艺是多是少、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理想的语文老师应当是喜爱读书的,并且在读书中能够感受到乐趣,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别人、分享给学生的,愿意梳理自己的生命体验并将之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这是一个大前提。


历来把教师的职业称为“舌耕”,把爬格子的作家干的事情称为“笔耕”,语文教师,得“可舌可笔”,讲要讲得好,讲得出,写要勤奋,在写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



破解之道:透视中小学读写教学的热点与难点

于鸿雁

(本文为于鸿雁老师在2019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的发言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鸿雁

北京四中高级教师,学校人文教育工作室核心成员,北京市骨干教师。


各位专家好、各位同仁好!


我是来自北京四中的于鸿雁。作为一名中学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中学“整本书阅读”,很高兴有机会向诸位前辈、专家、同仁们汇报一下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为了更有针对地进行阅读教学,我们面向高一部分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填写。在此我也向所有同仁们做一下分享。这个调查的样本一共有235份。


从这个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


  1. 学校环境对于青少年阅读起着重要作用。

  2. 在主题式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上,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3.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上更关注内容和主题,对艺术风格和文学流派不太在意。或者说,他们都聪明地认识到前者的重要性。

  4. 促进整本书阅读,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特别具有引导性,而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则至关重要。

  5. 在整本书阅读中,哪本书你最需要获得老师的帮助?我列出了12本文学名著和文化论著,国内外都有。《红楼梦》、《论语》、《呐喊》为前三甲。《乡土中国》排在第4位。


综上,其一,学生们在阅读上要大大地依赖于教师和同学的领读、伴读。


其二,《红楼梦》《论语》《呐喊》等,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有难度,学生们因此更加需要教师的帮助。


坐在这个会场上,和大家交流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当然意味着,这是在谈我们教书育人的事业和使命,意味着在谈论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日常践行状态。


或者说,我们首先要问,一个理想的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是什么样的?不管才艺是多是少、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理想的语文老师应当是喜爱读书的,并且在读书中能够感受到乐趣,愿意将心得分享给别人、分享给学生的,愿意梳理自己的生命体验并将之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这是一个大前提。


其次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以下,我简短地向大家汇报三块内容。


01

入而能读——教师的阅读热情


入了这一行,读书当为本业。对于一个自诩为读书人的人来说,一生最大的物质上的心愿莫过于一间敞亮宽大的书房。不过,居长安大不易,能够拥有一间书房,是个奢侈的心愿。此时,一个单位的温暖便表现出来了。


在语文组老师的倡议下,学校将每个教研组的办公室设置成了共用书房。虽然空间上逼仄了一些,但心灵上却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补偿。高一新生进入教师办公室,首先带给他们强烈冲击力的,便是满墙的书籍。


在教师群体里,有几人就成为了读书人的符号和样子。谈论和推荐阅读书籍,不是一种矫情和刻意,而是同事交往中的常态。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便表现于此了。语文教师对一所中学校园的阅读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率先应该成为校园里的读书人。


中学语文老师得是杂家。这话是真理。不过,当一个教师到了一定职业状态和生命状态之后,应当有自己的专注点。每个走向成熟期的语文教师要逐渐发现自己的阅读热点和得意之处。我举我身边的同事的例子:北京四中的杨志刚老师喜读《论语》和《庄子》。

杨志刚


这周周二,他刚刚完成了为部编语文教材高一下配套教师用书的一节视频课的录像任务。这个单元是先秦诸子,主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需联系一下庄子的《庖丁解牛》和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为了讲好这节课,他静心静气地进行了阅读和抄写。是的,手抄,他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关于侍坐章的集释进行了抄写。这样的纸张共48页。


杨志刚老师喜欢古典文献,王志彬老师就喜欢现代鲁迅。志彬老师当年走出象牙塔后,不满现状,无法突围,此时恰好手边有一套《鲁迅全集》。生活给了他一段困顿的体验期,阅读《鲁迅全集》则给了他从此富有起来的教学资源。

王志彬老师


我喜欢读红楼梦。我手头的《红楼梦》一共有两本,都已是被翻得“支离破碎”、脱页飘飞。应该说,我很幸运,能够在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团队里工作生活。如同锻炼需要花钱请教练,需要团队鼓励,读书和教书,也是需要来自优秀团队的加持的。 


02

研而能讲——阅读的教学情境


教师的研读心得要转化为学生的阅读收获,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48页的抄录只是打地基的工作;带领学生阅读《呐喊》,如果有《鲁迅全集》的底子,那自然会游刃有余。


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


其一,教师要成为榜样,教师阅读的样子就是学生模仿的最好的榜样——要做些笨功夫。


其二,教师需要抖抖机灵,在做笨功夫的基础上,抖机灵。设置相对有趣而真实的阅读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与思考。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


比如,运用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双课堂”的形式,可以实现整本书阅读的共读性和延展性。杨志刚老师设置的阅读任务:读《论语》,描画我心中的孔子形象,如果只是这样含糊提要求,自然就会过于主观和浮浅。给学生具体阅读资料,这个问题才能既有趣味,又能具有阅读导向笨功夫让我们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转圜调用的学习资料,抖机灵,让我们在与学生共情性阅读的基础上展现教育智慧。


在这样的阅读引导下,让孔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让《论语》中的文字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学生因此深受触动。当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时,我们感到经典的力量正在生发,我们知道我们的教学方向是正确的。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因而可单篇推进。但其思想的一体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学生们的心里,“批判国民性”是他们对于鲁迅小说的概念化认识。他们被迫知道鲁迅的伟大,同时离他远远的,明明是在读着他的文字,却又疏漠而冷淡。


怎样去勾连鲁迅与我们生命个体、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将是最能打动学生的地方。


于是,我在志彬老师的课堂上,听他讲《孔乙己》,听他内心的剖白:

我应该归类于穿长衫的一类吗?还是表面看起来光鲜,其实“长衫”又破又旧?……王富仁教授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孔乙己的工作:‘抄书’,把古代的书反复抄下来,把外国的书不断抄进来,我们就在这‘抄书’的工作中‘换一碗饭吃。’”王教授是大学教授,我是中学老师,他说自己是“抄书”的,那我就更是“抄书”的了。


读到这样的文字,再去看《孔乙己》,我异常感动,却也异常害怕,内心悲伤。然而,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吧。


当我把我的生活、我周围的人和事,和《孔乙己》这篇小说勾连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东西,很新鲜,何有创痛感:却也让人欣喜。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教育科学出版社,页40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书影


我听他解读《故乡》,在小说文本与鲁迅生平之间,在小说中的故乡与鲁迅生命中的故乡之间,纵横驰骋,既能看出广览之后的底蕴,又能很好地抓住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流动。


而在关键问题的解读上,教师还需要进行多篇归类式研读,比如,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特点进行总结概括。在引领学生阅读时,大量引入社会时事,引导学生提高辨识力,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代我们何以需要鲁迅。


那些课堂形式又是多样的,有精读精讲,有分类泛读,有写作训练,有文段朗诵会。


于是,学生们为这样的语文课堂留下了如下的文字:

——朗诵会,我迄今为止上过的最富情感、最震撼的课。


——到了大学,在某个情境下,我会非常想念志彬先生的课。为此,我买下整套《鲁迅全集》。

中学教师面对的是中学生,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与专业学术研究不同,教师需要在学术研究和生命教育之间搭建桥梁。阅读的最终功能,指向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精神成长。


我们在领读《红楼梦》时,很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将中学语文的红楼阅读课堂变成“红学”研究的传播阵地。《红楼梦》体量大,不以情节取胜,文化信息含量丰富,带领学生真正亲近文本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和同事白楠茁老师一起开设红楼梦选修课,我们的红楼课堂持续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开课的第二周开始,每周打卡10个章回,用有意思的问题对阅读打卡进行检测。进而以专题探讨的方式,用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调动学生文本细读的热情。

白楠茁老师


为了摒弃概念化解读,我们从贾政和薛蟠入手,来谈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让他们学会在比较中理解和把握红楼人物各自不同的生命境遇;我们师生一起完善贾府家世谱系表,破除阅读红楼梦时的人名恐惧症;我们用第7回周瑞家的送十二支宫花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我们引入《小王子》的故事,让学生去分析,贾宝玉情感历程中承担了狐狸这一启蒙者角色的人物和事件是什么;我们一起研究金陵十二钗在曹氏笔下何以如此排序;我们还共同完成了一个巨大的任务——梳理红楼梦中的时间。


当我们一起在黑板上勾划好红楼梦时间曲线时,课堂那一刻的安静令我至今难忘,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何为“生命的长度”


以上这些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是与我和白楠茁老师阅读《红楼梦》的自身体验相关的,我们把自己放在共读者的身份上,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想知道《红楼梦》讲了多长时间的故事,我们想了解贾宝玉是什么时候从姐姐妹妹的圈子里最终认定“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


同学们对每一回目进行了解读和赏析,他们甚至还出了一些微写作的题目。这便成为了红楼梦阅读课的作品集。


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阅读期待仅仅是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那么《红楼梦》难免会令人失望。然而,如果带着探究问题去阅读,《红楼梦》就会变成一个瑰丽壮观、气势恢宏、光大灿烂的迷宫。它的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探寻路径和巨大的生成空间。


我们非常如愿地看到了学生给我们的如此反馈,原来《红楼梦》的情节大有深意,原来文本细读别有洞天,我们的学生回家还带动了父母的阅读,我们意外地带动了成人的阅读。学生们的反馈带给我们足够的鼓励,课堂成为了师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美好回忆。


03

可舌可笔——教师的专业提升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历来把教师的职业称为“舌耕”,把爬格子的作家干的事情称为“笔耕”,语文教师,得“可舌可笔”,讲要讲得好,讲得出,写要勤奋在写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要读写结合,反躬而求,自己就须讲写结合。


在开设《红楼梦》文本细读的选修课与鲁迅专题选修课之后,我们开始整理授课笔记、撰写教学论文,最终完成了20—30万字的书稿。这就是刚刚出炉的《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这两本书由活字文化策划,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名校名著课堂系列”的前两本。

《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


《细读〈红楼梦〉》共有15讲的内容,为什么是15讲呢,因为选修课共有15次,每周2节课。为了保持丛书体例上的一致性,《细读〈呐喊〉》也便成了15讲。绝大多数标题,都保留了当年上课时的原貌。如细读红楼的第二讲“破除人名恐惧症”、第六讲“十二金钗细思量”、第七讲“谜之十二”、第八讲“那十二支宫花”、第十一讲“小王子、狐狸和玫瑰花”,以及后面的第12—15讲,都与上课时的题目完全一样。


这两本书既保留了当年的课堂精华,同时因为是授课后书写,便让我们有机会、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完善,在阅读的宽度和深度、表述的相对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有了提升。


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将自己送回到曾经的课堂上,我们回望了当年师生共度的时光,而现在,当看到两本书终于付梓,我们回望写作的好多个日夜,此时真的是“慨当以慷”。感谢的话在此不方便说。明天是我的同事、《细读〈红楼梦〉》的合作者白楠茁老师的生日,她很幸福地说,这本书是送给自己36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而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在教师生涯中获得的巨大幸福感。因为我预感到,我也会收获到《细读〈呐喊〉》在志彬老师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的状态。——这些刷屏大多来自学生,来自毕业生。他们感谢当年自己享受过的北京四中语文课堂、感谢志彬老师的鲁迅阅读课堂。


这些,是为师者的最大动力。


激发中学生阅读,我们将继续勇敢向前、向上!


推荐阅读

《细读〈呐喊:大先生的绝望与希望》

王志彬 著


《细读〈红楼梦:末世里的深情与荒唐》

于鸿雁 白楠茁 著


★高考名著文本细读

★名校名师授课精华

★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顾之川主编

★致力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

北京两大中学名师:不读书语文考不过120!这个高考魔咒怎么破?
整本书读《红楼梦》,凝视自己的青春与成长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如何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我最怕,人们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如何打通学科壁垒,综合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如何内化阅读为核心素养?| 北京景山学校语文老师孟岳结合《红岩》谈名著阅读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